《法華探微》(48) 如來是一個造夢師
世尊這里就告訴我們:如來演說的經法,都是為了度脫眾生。他有時描述自己這個佛身,有時描述別的佛身或其他各種身相;有時示現這個佛身,有時示現別的佛身或其他身相;有時示現用這個佛身來做佛事,有時示現用別的佛身或其他身相來做佛事。也就是說,這些其實都是釋迦牟尼佛。雖然他不明白告訴你,但是他這樣說出來的法,也都是真實的。比如說,佛告訴你,他是幾十年前出生的釋迦族太子,離家修道,在菩提樹下成佛,這也都是真實的。佛接下來就解釋原因,其實還是“諸法實相”的道理。
“諸所言說,皆實不虛”,這個“實”是指“實相”。為什么我們要這么解釋?你看,接下來佛說:“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這一句很顯然是在說諸法實相。我們在講〈安樂行品〉時解釋過諸法實相,你可以把這里的經文和那里的對照看,就會知道佛這幾句話還是在描述諸法實相的境界。
“三界之相,無有生死”,無有生死,也就是“八不中道”里的“不生不滅”;“若退若出”,就是“不來亦不去”。“亦無在世及滅度者”,在世者,就是在三界中存在的有情,相當于世間;滅度者就是已經取證無余涅槃的有情。“非實非虛”,安住于一真法界,即消滅了一切法的差別對待相,虛與實都不可說。“非如非異”,相當于“非一非異”。“不如三界見于三界”,這個“見”通于“現”字,相當于“出現”。
第八識的心體和儲藏的種子都不是三界法;但三界萬法都是由種子的流注、起作用而現生的,所以說“不如三界見于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對這些事實,如來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沒有絲毫錯謬。從這幾句話就可以看出來,佛說“諸所言說,皆實不虛”,并不是指他說的每一件事都符合世間智者所認為的事實,而是指每一句話都是諸法實相。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問:“如果這么說的話,不只是如來,一切眾生做的事不也都是真實不虛的嗎?”這話是沒錯,但是他們自己不知不覺,就不能這么說。其實佛從久遠劫以來所行的這些教化,也正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這個道理,入于佛慧。“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眾生的脾性、喜好、行動準則和思考方式都不盡相同,佛為了讓他們在佛法中種下善根,運用各種因緣、譬喻、言辭來說法,廣行佛事,一刻都不曾懈廢。這里的“因緣”,是指類似本生事跡的經法,比如《佛本行集經》講的提婆達多因為過去世在無遮大會上輸給了世尊的前身,所以發愿生生世世來障礙他,這就是過去的因緣,有的眾生很喜歡聽這種法。
“如是,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世尊總結道:他成佛以來,已經經歷了無量阿僧祇劫的歲月,雖然他常常示現滅度,卻從來不曾真取滅度。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于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佛繼續說,他行菩薩道所積累的壽命,到現在都還沒有用盡,而且比上一段說的“無量阿僧祇劫”還要多出幾倍。雖然佛不會真的入涅槃,卻常常告訴眾生:“我要取證涅槃了。”這是他教化眾生的方便。原因我們剛才也講過,就是為了讓大眾生稀有想,這里說得更明白:如果佛長久地住世,那些福德淺薄、不種善根、貧窮無志、貪著五欲的眾生,不僅不會生起如來難遇、佛法難求的恭敬心,反而會覺得:“這個佛怎么一直都在,老是說什么欲樂是禍害,叫我們修行,真是煩人!”
其實這種人一直都有,像現在,有的人看到別人修行,心里會起反感,因為他覺得:“做人就是要享受,要追求自己的利益,這樣才是正常的人。那些修行的人,不是傻子就是瘋子。”這種福薄的人,在無量百千億劫中,有時能生在佛世見到佛,有時生在完全沒有佛法的邊地。所以,佛以方便力說:“諸佛出世,難可值遇。”這些眾生聽后,雖然不一定知道佛有多尊貴、佛法有多勝妙,只是因為難得一見,他們愿意過來看一下佛顏、聽一下佛法,有點湊熱鬧、看稀奇的性質。不過這一看一聽,也能讓他們多少種下一些善根,他們因此與佛結緣,將來漸漸得入佛門,修成佛道。
這個“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說明以世間人的標準來看,佛說他取證滅度,這并不符合事實。所以,我們剛才說佛講“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是指跟實相法相應,不是指每一句話都完完全全符合事實。佛為了教化眾生,會說一些方便語,這跟長者為了騙孩子離開三界火宅,說外面有三種很好玩的車子是一樣的道理。佛的目的是要救你,讓你入佛智慧,所以你不能怪他。
另外,還有一層重要的意義:其實,在佛看來,一切三界萬法都是虛妄幻化。眾生在三界中執取、分別一切法相,說“這是好的,那是壞的”,這些分別也都是虛妄幻化,沒有實體。當一個人沉迷在夢中,他很難分辨這個夢境是虛是實,除非他已經醒了,或者在夢里就很清楚地知道這是在做夢。不過,能清楚知道在做夢的時候比較少,眾生一般都不會覺察,而把夢境當作實境。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說,眾生都活在虛妄的夢境中,不知不覺;而如來是一個造夢師,他來到眾生的夢里,在夢境中再造一層夢境,讓他們在夢境里能夠覺悟。比如,世尊現在說“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這都是在夢里,是第一層夢境;然后,再營造一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教化眾生的情境,相當于第二層夢境。這兩層夢境里,你說哪一層是虛,哪一層是實?真要說的話,它們統統都是夢。不過,因為它們都是第八識這個唯一實相所現生的法相,以諸法實相的道理,佛說它們“皆實不虛”。
“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于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我們以前也講過,如果佛有多少壽命就示現多少壽命的話,眾生可能剛開始還有恭敬渴仰的心,時間一長,也就不以為奇了。而且,佛的數量又這么多。如果我們現在對全世界六十幾億人說:“請過去佛、現在佛、大菩薩都現出你們的本相!”結果,我們可能會看到,世界上到處都是佛,到處都是菩薩。
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的老板,甚至你的手下都是佛、大菩薩,你如果看到這種情形,會怎么樣?剛開始你可能還會很感動,謹小慎微地對待他們,時間久了,你就會想:“反正到處都是佛嘛!他們又不會拋棄我,我還是先玩一玩,想修行的時候再說吧。”你這樣就不知道要玩到什么時候了。所以諸佛才要示現滅度,激勵起眾生精勤修行的發奮心,使他們速成佛道。
|
|
來自: 量子糾纏一 > 《《法華探微》精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