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121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月經短少,方書恒責之血虛、腎虛或血瘀,治以養血、補腎、祛瘀之劑,《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女科方》第一方——玉燭湯之主治;倒經之病位在沖脈,張氏制“加味麥門冬湯”治之;張氏治崩漏,獨重沖脈,制“安沖湯”治之;閉經之病位亦在沖脈,張氏制“理沖湯”治之。(編輯/張亞娟) “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的困境——張錫純治療月經病 作者/余國俊 近代名醫張錫純不唯在內科疾病造詣精深,而且擅治婦科病。爰采《醫學衷中參西錄》數則經驗,略予探析,冀其有裨于臨證。悖謬之處,尚盼指正。
月經短少,方書恒責之血虛、腎虛或血瘀,治以養血、補腎、祛瘀之劑。而《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女科方》第一方——玉燭湯之主治,實際上補出了月經短少的另一種證型,即月經短少與寒熱往來或先寒后熱并見之證。張氏認為,此證之寒熱往來或先寒后熱,既非陽虛或陰虛,亦非邪在少陽,而是緣于“婦女性多憂思,以致臟腑、經絡多有郁結閉塞之處,阻遏陽氣不能外達……”其月經短少者,乃因“血隨氣行,氣郁則血必瘀,故往來寒熱者,其月事恒多不調,經血恒多虛損”。換言之,此等月經短少之基本病機,在于陽氣抑遏,陰血虧虛。 故張氏制“玉燭湯”,取黃芪之補氣更能升氣為主,輔以柴胡之升舉,香附之宣通,以敷暢陽氣;復取當歸、生地滋養陰血,知母、玄參與甘草苦甘化陰以濟之。 筆者揆度張氏之制斯方也,連方名亦頗考究。“玉燭”者,四季調和之意(《爾雅》釋:“四時和謂之玉燭”),觀玉燭湯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但得陽氣壯旺而敷暢,陰血充盈,則陰陽燮理,寒熱調和,月經復常矣。可惜張氏未嘗附載驗案,今人也鮮用之者。筆者近年來,治過若干月經短少患者,行經期間自覺先寒后熱,一日發作數次甚至數十次,每次1~2分鐘即止,均用此方化裁,療效尚稱滿意。
張氏認為倒經之病位在沖脈。故陳修園借用《金匱要略》麥門冬湯治倒經,張氏盛贊為“特識”,而闡發其機理云:沖為血海,其脈上隸陽明,下連少陰。若少陰腎虛不能閉藏以收攝沖氣,陽明胃虛不能下行以鎮安沖氣,致沖氣上干,沖中之血亦隨之上逆,倒經作矣。 麥門冬湯大補中氣以生津液,有半夏一味降胃安沖,故可借用治倒經。但方中無補腎斂沖、活血化瘀之品,是其所短。故張氏制“加味麥門冬湯”,即在原方基礎上,以山藥代粳米補腎斂沖,加芍藥、丹參、桃仁活血通經,開其下行之路。 張氏還承認,用此方治倒經間有不效。如倒經者兼大氣下陷,其人脈象微弱,或微弱兼遲,兩寸不起,呼吸自覺短氣者,便用升陷湯治之,短氣愈,倒經亦愈。
張氏認為,崩漏與倒經之病勢相反,但病位亦在沖脈。方書將崩漏之病因病機歸納為血熱、血瘀、脾虛、腎虛等,然必為沖脈損傷,氣化不固而下陷者,方有崩漏之虞。故張氏治崩漏,獨重沖脈,制“安沖湯”,安定沖氣以治漏下,“固沖湯”固攝沖氣以治血崩,實有執簡馭繁、駕輕就熟之妙。 其中安沖湯用黃芪、白術升補中氣,沖脈上隸陽明也;用續斷、生地補腎滋陰,沖脈下連少陰也;復用白芍斂肝,生龍骨、生牡蠣、海螵蛸、茜草固澀沖脈。因血崩重于漏下,固沖湯便在此基礎上加重白術,重用萸肉易續斷、生地,龍骨、牡蠣皆用煅者,復加棕邊炭、五倍子收斂止血。脈象有熱者加生地;涼者加烏附子;大怒之后,因肝氣沖激血崩者,加柴胡。若服兩劑不愈,去棕邊炭,加真阿膠。 尤其值得稱道者,張氏博覽群書,擇善而從,反復推薦《傅青主女科》治老婦血崩方,即“加味當歸補血湯”,其方用生黃芪、當歸各30g,桑葉14片,三七末9g(藥汁送服),若覺熱者,加生地30g。經張氏多次驗證,此方治少婦血崩亦甚效。 筆者早年治血崩恒喜用固沖湯,對初患血崩者,投之輒效。但對反復發作者,收效甚微,甚至無效。后遵張氏之薦,用傅青主之方,加生地30g,共救治十余例血崩者,一般服2~4劑,均能止血,血止后再緩圖澄源、復舊,迄今尚無一例復發者。
張氏從《素問·上古天真論》“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推導出沖脈瘀阻,月經多閉的結論。故一如倒經、崩漏然,閉經之病位亦在沖脈。其治療自應以調理沖脈為主。 張氏制“理沖湯”,特別推重三棱、莪術、雞內金化瘀消癥通沖脈之功,同時配伍黨參、黃芪諸補養藥保護氣血,俾瘀血去而氣血不傷。且參、芪能補氣,得三棱、莪術、雞內金以流通之,元氣愈旺;元氣愈旺,愈能鼓舞三棱、莪術、雞內金化瘀消癥通沖脈之力。所以,他對醫者調氣行血習用香附,而不習用三棱、莪術的狀況頗有微詞。 當然,他也承認單用及重用三棱、莪術有傷耗氣血之弊,但他不僅能從藥物配伍的角度,而且更能從臟腑整體恒動觀的高度為自己習用三棱、莪術進行雄辯的闡釋:“人之臟腑,一氣貫之,若營壘連絡,互為犄角,一處受攻,則他處可為之救應。故用藥攻病,宜確審病根結聚之處,用對證之藥一二味,專攻其處。即其處氣血偶有傷損,他臟腑氣血猶可為之輸將貫注,亦猶相連營壘之相救應也。又加補藥以為之佐使,是以邪去而正氣無傷損。”若病人身體羸弱,脈象虛數者,宜去三棱、莪術,加重雞內金,因其能化瘀血,又不傷正氣。 又制“理沖丸”,方中不僅有三棱、莪術,且有生水蛭,他認為“生水蛭最善食人之血,而性又遲緩善入。遲緩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消既久之滯,自有利而無害也?!?/p> 以上兩方,乃治實證閉經之屬沖脈瘀阻者。倘因血枯經閉,飲食減少,灼熱咳嗽,則用“資生通脈湯”扶脾陽、益胃陰、補肝腎,活血通沖脈。 綜觀張錫純治療月經病的經驗,約有以下特色: 1、治病求本,以恢復沖脈之功能為治療之重心。 沖脈虛者補之,謂之“安沖”、“固沖”;瘀者祛之,謂之“理沖”;虛而兼瘀者,以補虛為主,輔以祛瘀,謂之“資生通脈”;沖氣上逆者,鎮之、攝之,可謂“鎮沖”、“攝沖”。 2、重視氣血,尤其重視陽氣之壯旺與敷暢。 因氣旺則血盈,氣行血亦行。 3、識精膽大,擅用祛瘀藥。 如三棱、莪術、生水蛭等,人多畏其猛峻,張氏竟委之以重任,屢奏殊功;又擅將祛瘀藥與補養藥如黃芪、黨參等等合用,且對合用之比例精心體察,反復驗證,務令恰到好處,裨瘀血去而正氣不傷。 4、獨具慧眼,善于發掘古方。 如《內經》四烏賊骨一茹丸(即海螵蛸、茜草),原治女子傷肝之病,時時前后血。經張氏深入發掘,窮究博考后,將海螵蛸、茜草作為藥對入于治崩漏方中,功效卓著,且經臨床對照,確知其為不可挪移之品。足見張氏不唯功底深厚,慧眼卓識,而且勤于實踐,勤于探索,故能有所開拓,有所建樹。
I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