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無人”可能是臉盲癥表現 臉盲癥患者愛看卡通片,因卡通形象通??磕槻恳酝獾奶卣鲄^別。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神經內二科主任鐘水生 人臉識別是一種重要的本能,大多數人都能看臉認出熟人,完全無法想象臉盲癥患者的痛苦:不認識親人,甚至鏡子中的自己是誰。研究顯示,每50個人之中就可能有一個人患有臉盲癥。很多臉盲癥患者由于認不出別人的長相,在人際交往中困難重重,常被認為“目中無人”,久而久之導致性格害羞、孤僻。在另一方面,人臉識別功能過于發達也會讓人出現幻想性錯覺,在云朵、石頭、面包等物品中看出“人臉”,令人疑神疑鬼。目前的研究顯示,這些人臉識別問題可能與大腦梭狀回的功能有關,但還缺乏有效的干預措施,專家建議可以用視覺以外的感官去感知世界,會有一定幫助。 臉盲癥患者通常交不上朋友 美國作家、南佛羅里達大學英語教授希瑟·塞勒斯博士是一名先天性臉盲癥患者。在小時候,她全憑頭發的顏色辨認小伙伴,但很少有小伙伴愿意找她玩,因為她總是不認得誰是誰。她不喜歡上學,也不認識自己的老師,除非老師穿上一條特別的花裙子。她十分害羞,在社交場合總覺得自己很笨、很怪、不合時宜。因為個性孤僻,媽媽讓她努力去交朋友,還多次讓她換學校。身邊的同學換了一撥又一撥,她完全無所謂,反正在她眼里都是陌生人。 在父母離異后,塞勒斯患上了異食癖和緘默癥。她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團糟,不知道是出了什么問題,直到快40歲的時候才被確診臉盲癥。為了記住別人是誰,她努力把嗓音等特征跟一個人聯系起來,還盡量避免參加集體聚會。最后她終于釋然,能接受自己的臉盲癥。她覺得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禮物,因為她學會了向別人求助,而別人也會熱心幫助自己。 臉盲癥可借助 臉部以外的信息認人 你可能會一時忘記某個熟人的名字,但見到面總能認識。但是,臉盲癥患者就麻煩了,看到熟人甚至親人、愛人之后,光看臉是完全認不出來的,覺得跟陌生人沒什么區別。有的患者連自己的臉都認不出來,照鏡子的時候尤為困惑:這是誰?還有的人無法辨認物品。國際上有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人口中患臉盲癥的比例約為2.5%~2.9%。資料顯示,蘋果電腦公司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動物行為學家珍·古道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保羅·狄拉克等名人都是臉盲癥患者。美國好萊塢巨星布拉德·皮特曾自爆有臉盲癥,已得到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檢查確診,他經常不知道跟自己說話的人是誰,只好發揮演技裝作認識對方。 臉盲癥嚴重影響患者的人際交往。患者從小就很羞澀,缺乏朋友,常常被認為“目中無人”,對別人缺乏尊重,其實他們只是記不住別人的臉。他們看電視、電影的時候經常跟不上故事情節,因為分不清不同角色的臉孔。他們更喜歡看動畫片,因為卡通形象通常是按照一個模子畫出來的,靠其他特征進行區別。有位患者表示特別喜歡看《星際迷航》,因為該劇的人物角色形象奇特,容易辨認。在現實生活中,患者能交到的朋友往往也是特征明顯的人,例如嘴角有一顆痣的人。 一般來說,臉盲癥患者的視覺信息處理和大腦決策功能基本完好,而大腦掃描的研究發現,臉盲癥可能與大腦中負責臉部識別功能的梭狀回有關。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神經內二科主任鐘水生介紹說,人臉識別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和生理過程,需要多個腦區組成的神經網絡協同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中樞之一是橫跨大腦顳葉和枕葉的梭狀回(也叫作面孔識別區),其功能受損就可能出現臉盲癥,患者對面部特征失去立體感,無法整合信息,就記不住人臉。先天性臉盲癥患者在小時候就出現問題,往往有家族遺傳;后天性臉盲癥患者通常是因為受到創傷,大腦顳葉和枕葉受損,多見于外傷、中風、一氧化碳中毒等。相關腦區的病變還可產生其他癥狀,故不少臉盲癥患者還患有左側偏盲、全色盲、地形定向障礙(路盲)等問題。孤獨癥患者不愿意跟別人交往,梭狀回功能減退也可能是發病原因之一。一些患者做核磁共振檢查可發現梭狀回有萎縮的表現,多繼發于腦炎和腦梗塞,但梭狀回的腦細胞病變不一定能看出來,故臉盲癥在診斷上主要靠視覺檢查和一些量表檢查。 目前對臉盲癥還缺乏有效的治療辦法。鐘水生表示,有研究用吸入催產素治療臉盲癥,但療效尚未證實,而臉盲癥也沒法做任何手術。為了辨認親人、朋友和熟人,患者可以注意臉部以外的提示信息如膚色、體型、衣服、嗓音等,運用多種感官收集對方的個人信息,但這一招可能會認錯人,因為發型、衣服等會經常變化?;颊哌€可以進行矯正性訓練,有意識地記憶別人的臉孔,方法是盯著一個人看并不斷強化。經過訓練,有的患者慢慢會改善,但總的來說效果欠佳。 幻想性錯覺: 見到“顯靈”不妨用其他感官驗證一下 與臉盲癥相反,有些人的人臉識別功能很好,甚至過于發達。你是否容易在石頭、衣服、面包、云朵等東西上看到人或者動物的臉?迷信的人、“充滿靈性”的人喜歡將個人的感覺和想法跟客觀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容易覺得這是“神仙顯靈”或者“兇兆”。其實這些東西根本不是臉,而是一種幻想性錯覺,而錯覺還可以是其他有意義的形象,實際上并不存在。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跟人臉識別有關的大腦梭狀回可能與幻想性錯覺有關。 愛爾蘭考克大學應用心理學院講師羅伯特·金博士表示,臉部含有豐富的信息,包括一個人的健康和情緒狀況、是朋友還是敵人等。一個人受到外界刺激后,臉上流露出喜怒哀樂以及吃驚、害怕、厭惡等情緒,隔老遠就能被覺察到,而這些表情也會引起其他人的情緒反應。他研究發現,患有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孩子識別幻想性錯覺圖片中的人臉速度較正常人慢,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善于察言觀色和理解別人的動機。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弗雷德里克·柯立芝博士表示,臉部識別的能力具有進化上的意義。例如,能夠認出父母臉容的嬰兒通常會得到父母的歡心,因而具有較大的生存優勢。又如,在野外環境中識別出食人猛獸的臉部很重要——如果你把石頭錯看成獅子,只是虛驚一場;如果你把獅子錯看成石頭,就可能小命不保。 人臉識別功能過強可導致幻視,要及時糾正。他建議這些人不要總去盯著看“人臉”,以免越看越邪乎,甚至走火入魔,最好能摸一摸,聽一聽,通過觸覺、聽覺、嗅覺等其他感覺確定“人臉”是不是真的,糾正和打消幻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