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性錯覺”這個詞,你聽著可能很陌生,卻一定曾經親身經歷過。 比如說,有時候,你會覺得身邊的某樣日常物品,從特定角度看上去,很像人臉:
合理利用這一心理學效應,你就能輕松拍出新奇有趣的創意作品。 幻想性錯覺的原理是什么?我們該如何利用它?如何從生活中的眾多日常物品中,發掘出可以出片的對象?看完本文,您就知道了!
1. 幻想性錯覺的成因 關于幻想性錯覺的成因,學界目前的共識是,可能與人類進化過程中遺留的本能有關——從環境中快速辨別出動物的臉,可以趨利避害;也可能與人類大腦的視覺信息處理模式有關。 大腦無時無刻都在處理海量的視覺數據。面對著眾多無序的線條、形狀、圖案和色塊,大腦會通過與“內存”中的長期記憶配對,以提升處理速度。 所以,許多抽象的視覺信息,會被“翻譯”成我們比較熟悉、辨識度高的結果。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一個紅色外殼、黑色蓋子打開一半的 U 盤,顯然不是什么很常見的圖案;為了提高處理速度,大腦把這個隨機圖案和記憶“內存”進行匹配,找到了一個和它相匹配的對象:英國皇家衛兵。 所以,在看到這個 U 盤的第一眼,你會覺得“像英國皇家衛兵”,再定睛仔細一看,才會認出“這原來是個 U 盤”。 同樣的道理,看到下圖這張衣帽鉤特寫照片時,大腦無法產生直觀認識(很少有人會近距離觀察這玩意),所以調用了“內存”圖案進行比對。 于是,圓形底座上兩個又大又圓的釘子,中間有根伸出來的柱子,很快讓大腦得出了一個模糊的匹配結果:人臉。
看到這里,想必您已經對幻想性視錯覺現象有了一定認識,接下來該談談它在攝影中的應用啦。 2. 尋找拍攝對象 在生活中,其實隱藏著很多可以制造幻想性視錯覺現象的物體。只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可以用來創造幻想性視錯覺現象作品:
要選擇不常見的物體,或常見物體不同尋常的角度,至少得讓觀眾的大腦,不能直觀地在第一時間就認出這是什么。 這樣,大腦才會開始調用“內存”進行相似性匹配,從而產生幻想性視錯覺效應。 貼近拍攝是個不錯的方法。只要你貼得足夠近,再日常,再司空見慣的物體都會變得陌生起來:
人臉是最能引起大腦注意的,大部分幻想性視錯覺效應都與人臉有關。你只需要找到與人臉有一定相似度的物體就可以了。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臉部最具有辨識度和關注度的部位。要找到像人臉的物體,關鍵是要找到一雙“眼睛”。 從抽象上看,只要是有兩個相鄰的、形狀大小一致孔洞(或圖案)的物體,都很容易讓大腦聯想到“眼睛”,繼而很容易對應到“人臉”。
找到適合拍攝的物體,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說說我們該如何去拍它。 3. 技法要點 這類作品,需要在第一時間內抓住觀眾注意力,利用幻想性視錯覺產生奇趣效果。如果觀眾第一眼看不到“人臉”,那這張作品就失敗了。 所以,兩只“眼睛”一定要足夠顯眼,而且畫面中不能存在過多分散觀眾注意力的景物。 首先,你得保證你的主體景物有足夠大的畫面比例——這樣不僅能讓“人臉”更顯眼,還能拍出掉畫面中的其它干擾因素。
如果還是覺得不夠像,你可以通過調整對比度、色彩飽和度的手法,來讓“眼睛”更顯眼。
簡單歸納一下,在技法方面,基本步驟就是觀察——找到“眼睛”——用構圖、后期等手法排除干擾物體,突出“眼睛”。 你還可以給你的拍攝對象“加工”一下,比如說,在紙箱的兩個氣孔之間貼上一個縱向的膠帶,給“眼睛”加上“鼻子”,看起來更像人臉: 你也可以用簡單些的后期,排除掉干擾因素,強化與人臉相似的特征。 如下圖,把機身上的商標抹掉,再去色、提高對比度,弱化儀表盤顯示屏上的字母,應急燈很快變得像一張人臉了: 你也可以稍微造點無傷大雅的“假”,把人們十分熟悉的日常景物,創造出幻想性視錯覺。 如下圖,給 iPhone 手機頂部加一個小孔,再移動一下位置,瞬間就多出了一張小臉: 需要解說的技法要點,大致也就是這些。接下來,該輪到您放飛腦洞了!
|
|
來自: hercules028 > 《攝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