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以討論人體外感風寒之邪所致病證的辨證論治為主,故而也記載了大量以發汗為方法以及最終治療目的的方藥,其中的一部分方劑在《傷寒論》原條文或方后注中明確提到服藥后當有汗出的表現,即以汗出為用藥法度。筆者將這些在《傷寒論》原文中明確提到服藥后有汗出表現者,就其方藥及汗出的規律進行初步的整理歸納,以饗讀者。 1 藥后汗出以微發汗為原則
《傷寒論》中明確提到藥后汗出的方劑有十五首,明確提出當取微汗的方劑有十首之多。如桂枝湯“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麻黃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覆取微似汗”;大青龍湯“取微似汗”;甘草附子湯“初服得微汗則解”;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枳實梔子豉湯 “覆令微似汗”。另在桂枝湯方后注中有言“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日”又“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可見微發汗為用藥的最終目的及總原則,仲景還強調萬不可大汗,大汗后不僅“病必不除”,還有可能傷心腎之真陽而致陽衰重證或是陰陽兩衰。
仲景為了達到發汗的目的,除了服藥之外,還會采取溫覆或者啜稀粥的方法,以加強藥力,助邪外達。另給出了如果醫者不小心導致汗出多的解決辦法,大青龍湯方后注言“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大青龍湯是 《傷寒論》中麻黃用量最重的方劑,也多被后世譽為《傷寒論》中發汗力量最強的方子,故方后注中沒有溫覆及啜稀粥。這樣一張發汗力量如此峻猛的方劑,仲景亦囑: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笨梢姲l汗以微汗為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用藥原則,不可違背。
2 藥后取微汗之功用
前文已說明,仲景應用汗法,取微汗為用藥法度,那么取微汗的目的和作用何在??v觀《傷寒論》原文中這些明確提出藥后取汗的方劑 ( 后簡稱 “發汗方”) ,之所以求汗,多是為了解除因各種原因所致的發熱,但除此之外,發汗針對各種不同的病因病機,也有其獨特的目的和作用。筆者將藥后取微汗的目的和作用分為以下幾種,并分別舉例闡述。
2. 1 發汗以解表邪
這些發汗方以桂枝湯和麻黃湯為代表,加之由其組方化裁而來的方劑,如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大青龍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桂枝二麻黃一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占了發汗方總數的一半以上。成無己曰: “《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辛甘之劑也,所以發散風邪。”柯琴在《傷寒來蘇集》中講麻黃湯,其曰:“入胃行氣于玄府,輸精于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盡去而不留。”桂枝湯和麻黃湯二方的加減化裁后世也多用于各種外感疾病的治療。
又有甘草附子湯治療風寒濕邪侵襲關節所致的關節痹痛。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中曰: “風盛則衛氣不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為風在表;濕盛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為濕外搏也,與甘草附子湯,散濕固衛氣。”甘草附子湯發汗,使汗出而風濕之邪得解,關節痹痛得愈。
可見藥后取汗,最主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解除在表之邪。
2. 2 發汗而助氣化
眾所周知,五苓散的主要功效為化氣行水,兼以解表。五苓散方后注中有云: “多飲暖水,汗出則愈?!薄夺t宗金鑒》在五苓散方中提到: “用桂枝之辛溫,宣通陽氣,蒸化三焦以行水也。”可見方中用桂枝意在通陽利水,而汗出則是陽氣通達,三焦水行,小便得利的臨床指征。這里的汗出助膀胱三焦的津液通達,雖為解表,卻非單是解表邪,而是重在開達汗孔,利上竅以開下竅。故筆者認為,這是一首以化氣行水,通陽達表,通達內外為主,解除在表余邪為輔的方劑。此方開鬼門,潔凈府,復氣化,開上竅以利下竅,臨床也多用于水腫的論治。
2. 3 發汗以和表里陰陽
2. 3.1 小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 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第一方,服小柴胡湯發汗分別見于《傷寒論》第101條和第230條。第110條所載,為“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之戰汗,如汪苓友在《傷寒論辨證廣注》中闡釋: “振者,戰也。戰而后發熱,故云蒸蒸,互詞以見義也。正氣與邪氣相爭,正氣勝則邪氣還表,故汗出而解…借藥力而祛邪欲出之表,故必自汗出而解也。”這里的戰汗意在祛邪達表,與前文所述發汗以解表邪類似,在此就不過多論述。第230條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睂τ诒緱l,張令韶在《傷寒論直解》中言:“小柴胡湯調和三焦之氣…三焦通暢,氣機旋轉,身濈然汗出而解也。”錢天來在《傷寒溯源集》中也有類似論述,其云:“邪在半里則不可汗,邪在半表則不可下,故可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少陽之經邪得解,則胸邪去而其嘔自止。脅邪平而硬滿自消。無邪其間隔于中,則上焦之氣得以通行無滯,故胃中之津液得以下流,而大便自通。胃氣因此而和利,遂得表里暢,通身濈然汗出而解?!眱杉易⒀噪m小異而大同,都意在說明小柴胡湯此方可通行三焦氣機,和解表里,使三焦之氣暢達周身而見濈然汗出,疾病得解。柴胡桂枝干姜湯是據小柴胡湯加減化裁而來,屬于柴胡湯類方。此方和解少陽,溫化水飲。方后注言“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筆者之見,此處的“微煩”與“汗出”,分別為邪解和三焦水道通利,水飲得化之象,與前所述小柴胡湯藥后汗出同義。
2. 3.2 桂枝湯 桂枝湯作為《傷寒論》群方之首,其發小汗之效,除了能夠解除表邪外,更能調和營衛,進而調和陰陽。《傷寒論》中有原文第53條云:“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钡?4條云:“患者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笨梢娨怨鹬l汗有調和營衛之效。《醫宗金鑒》更譽之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
2. 3.3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梔子豉湯用于治療“大病差后,勞復”之發熱之證,張林韶《傷寒論直解》注曰: “夫無病之人營衛氣血,陰陽水火,上下交合,運行不息,病則營衛不行,氣血不調,陰陽不和,水火不交矣。大病者,傷寒病也,差后則營衛氣血,陰陽水火始相調和而交會,若勞傷之,則形體新虛,其病發作,故名曰勞復,宜梔子香豉,交濟水火陰陽之氣。營衛氣血俱由中焦,故以枳實炙香,宣通中焦脾胃之氣?!庇滞鯐x三《絳雪園古方選注》對本方注言: “枳實梔子豉湯,微汗方,微下方也。大都差后必虛相兼,故汗之不欲其大汗,下之不欲其大下。梔豉上焦藥也,復以枳實宣通中焦,再用清漿水空煮,減三升,以水性熟而沉,梔、豉輕而清,不吐不下,必發于表,故覆之必有微汗。若欲微下,再加大黃圍棋子大,佐枳實下泄,助熟水下沉,則梔、豉從上瀉下,三焦得暢,營衛的和,而勞復愈,故云微下?!庇蓛勺⒓抑?,可見,枳實梔子豉湯取微汗以調中焦、和營衛、理氣血而解熱。
2. 3.4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湯,仲景用治大下后,邪陷陽郁,寒熱錯雜之證。原方藥味繁瑣,柯琴也提出: “其方位數多而分量輕,重汗散而畏溫補,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痹S多醫家亦附和其說,然考《傷寒論》別本 《金匱玉函經》,與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均載此方,王熹 《外臺秘要》第一卷不僅載方,并引《小品注》“此仲景《傷寒論》方”,皆足以證明柯說并不確切。王樸莊析其“君以麻黃,取其捷于得汗也。升麻解毒,當歸和血,故以為臣。然后以知母、黃芩清肺熱,葳蕤、麥冬保肺陰,姜甘三白治瀉利。復以桂枝、石膏辛涼化汗,入營出衛,從肺氣以達四末,紀律森嚴,孰識良工心苦哉”,張令韶亦云: “石膏性重,引麻黃、升麻、桂枝直從里陰而透達于肌表,則陽氣下行,陰氣上升,陰陽和而汗出矣。”更贊“藥雖駁雜,意義深長”。
可見麻黃升麻湯藥雖繁雜,但組方嚴謹,入里出表、調通上下,令陰陽和而汗出,用治上熱下寒、正虛陽郁之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咳吐膿血、瀉痢不止諸證。
3 藥后汗出方劑的組方及用藥特點
藥后汗出顧名思義,用藥以麻黃、桂枝、葛根、柴胡這類解表藥為主,處方亦多見桂枝、麻黃、柴胡這三大類方,其中以桂枝類方劑數量為最多,且以桂枝湯最具代表性。麻黃湯方后注就言明“余如桂枝法將息”;葛根湯方后更言“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諸如此類的還有桂枝二麻黃一湯后的“將息如前法”等。足可見桂枝湯的發汗法度在仲景 《傷寒論》中已經成為標準。此外,桂枝一味藥在發汗方中應用次數也是最多的,十五首方劑,用到桂枝的方劑多達十一首,桂枝與麻黃共用的方劑達六首。
桂枝一味,通陽解肌、化氣行水,攻補兼具,為眾多發汗方中最為關鍵的一味藥,缺之不可。桂枝配麻黃,相須為用,辛溫發汗,解表驅寒之力更強; 桂枝配葛根,發汗解肌又兼升津舒筋; 桂枝配白術,通陽化氣行水,又兼發汗解表,通利三焦水道; 桂枝配柴胡,助戰汗,條暢三焦氣機,和解少陽之半表半里。
4 小結
《傷寒論》中發汗方雖然為數不多,但仲景都言明其嚴格的汗出法度,更著意列出發汗不當的處理方法,且就筆者發現及粗略整理,這些方劑也有各自藥后汗出的獨特功用,足見仲景的藥后汗出之法,是有其重要治療意義的。而今臨床應用這些經方時,常常容易忽略條文或方后注中藥后取汗之言,而令療效不甚滿意,希望筆者的粗略歸納能夠提醒各位臨床同道,在應用經方的同時,還應仔細研讀包括方后注的經文,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本文來源:蔡志敏,田苑,秦玉龍.《傷寒論》藥后汗出規律初探[J].四川中醫.2015,33(9):13-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