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bala 來源 | 醫學界兒科頻道 一 寶寶突發抽搐,都是父母“搖出”的禍 只有三個月大的樂樂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額頭上還貼著紗布,她剛經歷過一次腦部手術,由于年齡太小,只能用微量注射器打點滴。由于年齡太小,只能用微量注射劑打點滴,一旁的家人既心疼又懊悔! 樂樂的家人說,孩子在兩天之內連續抽搐,而且面色蒼白,有嘔吐癥狀,一家人趕緊把樂樂送到醫院,經過顱內CT檢查,醫生發現樂樂腦內出現了積液,樂樂出現了顱內綜合征,很可能與嬰兒過度搖晃或轉動有關。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的趙東亮醫生說,對腦子有壓迫作用,有可能造成腦梗塞,以后可能會留下一些后遺癥。由于嬰幼兒頭大身子小,頸部的肌肉沒有發育,在父母對孩子進行搖晃的過程中,有可能對大腦內的血管進行牽拉,在牽拉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顱內出血。 醫生提示說,在孩子哭鬧時,正確的安撫方式是輕拍后背,讓寶寶得到安全感。 二 揭開嬰兒搖蕩綜合征神秘的面紗! 據陜西省人民醫院兒科焦富勇教授說:“嬰兒搖蕩綜合征(SBS)是非意外性的損傷,<6月齡的嬰幼兒高發,很少能夠超過1歲,其中有1/3可以治愈,有1/3會留下后遺癥,還有1/3會死亡,而出血是顱內損傷的重要特征。” 嬰兒搖蕩綜合征在1968年就由Weston首次報道,焦教授解釋說,當時一共報道21例年齡1個月至5歲硬腦膜下血腫的患兒,這些患兒都只有一例有明顯的外傷史。但所有病例都有諸如拳打、腳踢、拋摔、搖蕩、撞擊硬物等暴力行為,其中兩例有頭部劇烈撞擊墻和墻角的搖蕩史。 “而搖蕩是造成這些嬰兒發生硬腦膜下血腫的主要原因。” 焦教授說,但突然搖蕩小兒頭部會導致硬腦膜下血腫,但頭部表皮通常沒有任何痕跡。 如何診斷? 嬰兒搖蕩綜合征可以引起較為廣泛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綜合征,而頭部卻沒有外傷痕跡 。硬腦膜下血腫、視網膜出血及彌漫性神經損害是嬰兒搖蕩綜合征的“三聯征”。 在排除其他疾病之后,應考慮嬰兒搖蕩綜合征。診斷依據主要為視網膜出血、硬膜下出血及腦 水腫。同時還應根據其病史、臨床表現、X線檢查、頭顱CT等檢查,才可對其作出診斷。當然,最終的確診還是由兒科醫生、放射專家、社會工作者、護士及心理學家組成的多學科交叉的醫療小組來確定。
焦教授認為約1/2的患兒會遺留有失明、抽風、智力遲滯單側或雙側肢體癱瘓、CP。 對兒童有什么傷害? 嬰兒搖蕩綜合征會引發硬腦膜下出血發生,從而直接導致顱壓增高引起腦疝形成。在一些致命的病例中大量的硬腦膜下出血也導致腦功能不全.嬰兒搖蕩綜合征還可引發腦水腫、腦缺氧。如果嬰兒搖蕩綜合征的腦水腫沒有得到及時控制,會造成顱壓升高,從而導致腦損傷。 焦教授說,嬰兒搖蕩綜合征以引起兩側視網膜出血、腦內損傷、肋骨和長骨骨折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多是由于父母、監護人有意、無意的忽視中,暴力搖擺是最關鍵的致病因素之一。 多大的外力及多少次搖蕩可以導致SBS? 焦教授指出,現在雖然未能有確切的答案,但研究認為,持續20 秒以上的劇烈搖蕩即可導致嬰兒腦損傷,而且嬰兒搖蕩綜合征患兒常在劇烈搖蕩 5-10秒就會導致腦損傷。(搖蕩力量至少是成人所進行的力量) SBS的病死率及發生率怎么樣? “確切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尚不清楚,但北卡羅來研究中心于2003年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文章提示,美國每年有1300小兒發生嚴重或致命的頭部損傷,另外報導數字為每 100000個小于1歲內的小兒中有30例發生腦損傷。”焦教授說。 《嬰兒搖蕩綜合征》 2010年由焦富勇教授主編的中國第一本介紹嬰兒搖蕩綜合征的書籍——《嬰兒搖蕩綜合征》,該書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在全國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