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擁有悠久歷史的卡西諾修道院被炸成了一篇瓦礫 1944年2月15日,經過激烈爭論之后,盟軍高層派出了將近300架轟炸機將位于卡西諾山巔的修道院夷為平地。他們這么做的理由就是,德國人在這座修建于中世紀的本篤會修道院里設置了炮兵觀察所,對盟軍的正面進攻構成了巨大的障礙。 ![]() 卡西諾修道院被炸毀并沒有結束這里的戰斗。 令盟軍無比尷尬的是,在此之前,德軍士兵并沒有進入這所修道院;現在,當修道院被炸成一堆瓦礫之后,反倒使德國人沒了顧忌。在接下來的血腥戰斗中里,那些殘垣斷壁被防御者改造成了強有力的支撐點。直到三個月之后,由于守軍的主動撤離,盟軍士兵才得以進入這片廢墟之中。 早在卡西諾修道院被毀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盟軍為它付出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和成噸的鋼鐵。 ![]() 欲撕開'古斯塔夫' 防線,必先拿下卡西諾山 1943年11月初,駐隆美爾元帥被希特勒調去主持'大西洋壁壘'海岸防御工事,其所統率的駐意大利北部的B集團軍群指揮官隨之解散。不久,駐意德軍被整編為C集團軍群,由凱塞林空軍元帥任總司令。為了阻止盟軍進一步向北推進,凱塞林下令構筑一條西起伊特魯里亞海的加利里亞諾河口經亞平寧山脈直至東面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冬季防線'。這條防線的西半部分,大致沿著萊皮多、利里和加里利亞諾河谷和周圍的一些山峰,被統稱為'古斯塔夫'防線。卡西諾山,正是'古斯塔夫'防線的中樞和制高點! ![]() 在卡西諾爭奪戰中,德國人享有地理上的優勢到 1944年初,雖然沿亞得里亞海岸向北推進的英國第8集團軍在'冬季防線'的東部取得一定進展,但隨即受阻于暴風雪,致使從東部使用5號公路進入羅馬的可能性被排除;而在西海岸方向順著7號公路打向羅馬也不成,德國人早已將羅馬以南的那一段路面淹沒,成為一片澤國。這樣,對于盟軍來說,只剩下一種選擇,那就是沿著位于半島中部的6號公路進入羅馬。不過,在此之前,盟軍必須得先拿下卡西諾山。否則,那些居高臨下的德國人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并化解盟軍的攻勢。 ![]() 盟軍在安齊奧方向打得也異常艱苦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爭奪卡西諾山的戰斗成為整個意大利戰事的焦點。1月17日,盟軍開始向卡西諾山發起大規模進攻,試圖突破'古斯塔夫'防線。與此同時,為了盡快打破僵局,盟軍還以一部分兵力在羅馬南部的小鎮安齊奧實施登陸作戰,以期從背后迂回德軍防線。但戰斗進行得異常艱苦,直到五個月之后,付出了巨大代價的盟軍才得以進入被凱塞林主動放棄的羅馬城。又過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戰斗在意大利北部的德國軍隊主動放下了武器。這個時候,彌漫了整個歐洲達四年之久的戰火即將熄滅。如果以西西里登陸計算,盟軍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才肅清意大利北部的德國人。而同樣是用了近兩年的時候,蘇聯紅軍則從庫爾斯克一路打到德國首都柏林;從中途島出發的美國陸海軍也殺到了沖繩島…… 不客氣地說,盟軍在意大利戰線的緩緩蠕動,純屬'咎由自取'。選擇在這里開戰,并非基于軍事上的考慮,還是一番地緣博弈之后的結果。換言之,政略影響了戰略! ![]() 丘吉爾提議在意大利方向進攻德國 早在籌劃反攻歐洲大陸之處,美英兩大盟友之間就有了不小的分歧!針對美國人強烈主張的從法國西部登陸后直接打向德國的這條攻擊路線,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深思熟慮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把反擊點選在戰線南翼的意大利!一來,從這里揮出的匕首可以直接刺在德國人的'軟腹'上,符合避實擊虛的原理;二則,或許更重要的是,若能從意大利方向打進德國,就可以搶在俄國人的前面進入中歐,能最大程度地保護'西方陣營的利益'。記過一番激烈的爭吵之后,丘吉爾的意見被采納。 ![]() 盟軍最終的登陸地點比德國人預想得靠南了很多 即便是選擇從意大利方向進攻,盟軍仍可能迅速結束這里的戰爭。西西里登陸不久,由于墨索里尼的被廢黜,使得意大利就此退出軸心國陣營。此時,擁有海空軍優勢的盟軍若能選擇在羅馬附近甚至更北的地方登陸,譬如熱那亞或威尼斯等北部港口,很可能在德國人做出反應之前即已準備好一塊可供日后北進的作戰基地,至少,可以遲緩德軍進入羅馬的速度。然而,盟軍卻將登陸地點選擇在比德國人所能預料得到的地點還要靠南的那不勒斯,從而給了對手以足夠的準備時間。 ![]() 意大利的崎嶇地形令盟軍大吃苦頭 而亞平寧半島的地形,也確實不適合盟軍的快速推進。這里遍布著湍急的河流與陡峭的山峰,極大限制了盟軍裝甲兵團的攻擊路線;即便對那些較為靈活的步兵來說,也需要在敵前強渡一條條河流,仰攻一座座設防堅固的山頭,如此周而復始。很多上了年紀的軍人還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單是為了那條伊松佐河,意大利人就同奧地利人反復爭奪了打了十二次。 ![]() 盟軍遇上了凱塞林這個擅長打防御戰的對手 如今盟軍的情況比當年的意大利人好不了多少。由于他們并沒有利用兩棲登陸的方式進入地形較為平坦的波河平原,反而選擇從南方很遠的地方沿著崎嶇的山路向北一路平推。而他們的對手,又是非常擅于打防御戰的凱塞林。 ![]() 在安齊奧的盟軍險象環生 當然,盟軍在苦惱于德軍憑險據守的同時,也曾想過用一定規模的敵后登陸戰進行淺近縱深的戰術迂回,譬如那個安齊奧戰役。如果從這里登陸的盟軍部隊按計劃出現在'古斯塔夫'防線,倒也有助于僵局的打破。遺憾的是,安齊奧的'冒險'因戰地指揮官的無能而演變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動作遲緩的盟軍雖然在關鍵時刻靠海軍艦炮的幫忙才未被'赫爾曼·戈林師' 的坦克趕下大海,卻在失魂落魄之余被敵人長期圍困在海灘之上。 ![]() 盟軍終于進入羅馬并受到熱烈歡迎 安齊奧之役打得不好,原因有二:盟軍的指揮失誤;登陸點選擇不當,距離德軍防線太近且未能切斷其后方交通線以致凱塞林能夠抽兵回援。不過,這好歹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但盟軍高層攝于前線官兵奮戰之艱苦,又回到從正面攻擊的老路上來。結果,直到6月份才進入羅馬。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交戰雙方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了諾曼底的緣故。再以后的意大利戰事,基本上就成了'打醬油'的,無關于戰爭大局了。 復雜的地形,惡劣的天氣、僵化的思維已經頑強的對手,使得1943年9月以后的意大利戰爭淪為盟軍最大的雞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