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燒餅:用松子、胡桃仁敲碎,加糖屑、脂油和面炙之,以兩面熯黃為度,而加芝麻。叩兒會做,面羅至四五次,則白如雪矣。須用兩面鍋,上下放火,得奶酥更佳。 淸 袁枚《隨園食單》點心單 燒餅最早叫胡麻餅,應該是漢代班超時從西域帶回來的,到唐代就很盛行了。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咸陽集賢宮,無所果腹,宰相的楊國忠去市場買來了胡餅呈獻。詩人白居易還賦詩一首稱:“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于饑讒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說在咸陽買到胡麻餅,不象長安輔興坊的胡麻餅香。胡麻餅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鹽面 清油、糖等為原輔料,和面發酵,加酥入味,揪劑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爐烤制,此做法與現代燒餅差不多。 燒餅品種頗多,有芝麻燒餅、油酥燒餅、起酥燒餅、驢蹄燒餅、空心燒餅、缸爐燒餅、白馬蹄兒、紅馬蹄兒、蟹殼黃燒餅、油酥肉燒餅等幾十種之多,世面還有一種火燒與燒餅相似,燒餅大多是烙出來的,而火燒大多是烤的,或烙得半熟再烤出來的。火燒一般是發面或半發面的,燒餅有半發面的有死面的,最明顯的特征是,火燒表面沒有芝麻,燒餅則必須有芝麻。芝麻原產印度,我國漢時引入,古稱胡麻,因能榨油又稱脂麻,由音轉芝麻。 芝麻醬燒餅是半發面,餅面上粘滿芝麻,餅瓤抹麻醬、撒椒鹽后卷折,故而多層。先在鐺上烙近半熟,再放入爐膛中烤之,出爐后外焦里嫩,酥軟可口。味微咸,直徑約兩寸,回、漢兩教都有,是深受大家喜歡的北京小吃之一,通常多用于早點,當年稱早點鋪亦稱“燒餅鋪”,燒餅加上一個油炸鬼,配上一杯豆漿,就是美美的一頓早餐。芝麻燒餅,外脆里軟,香味濃郁,用燒餅夾燒羊肉、醬牛肉、醬肘子、炸雞蛋等皆屬美餐,有些飯館也烙燒餅用以佐餐,如較大的回民飯館每年自立秋后賣烤、涮羊肉者,其主食多為燒餅。涮鍋子的時候必須要吃上一個燒餅才叫飽,尤其是用著焦香的燒餅加上老北京燒羊肉,那叫一個香,老北京人對這個外酥里嫩,口感松軟的芝麻燒餅,情有獨鐘都愛吃。 我剛參加工作是在西四小吃店,小吃講究蒸、炸、煮、烙,在烙貨組有個師傅叫劉長水,他的燒餅烙絕了,那可是家傳的手藝,劉長水在家行二,家住西安門劉蘭塑胡同,解放前劉家的燒餅有一號,叫燒餅劉,二爺除了烙燒餅還會摜跤,他的師傅是清宮善撲營一等撲戶教頭滿八爺,劉長水有手絕活叫跪腿德和勒,椐說練時用伍凳,腿要從凳子下面穿過去,練成后,只要一搭肩,把腿伸到對方兩腿之間,用膝蓋頂住對方膝關節,走你,然后單腿下跪利用自身的重量以及重力的作用可將對方摔倒。過去二爺經常去天撟寶三跤場,后來進北京摔跤隊,巧了也是二號,當年一提小二劉長水,在西四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說起二爺也真不容易,十幾歲的支攤烙燒餅掙錢養家,劉家大爺叫劉長河,支個飩餛飩鍋,二爺烙燒餅,兩攤挨著,互相也有個照料照應,后來公私合營,大爺去了西四二友居包子鋪,二爺上了西四小吃店。劉家燒餅品種很多,除芝麻燒餅還有油酥燒餅,糖馬蹄、長條燒餅、糖火燒、螺絲轉、墎餑餑、蝴蝶酥,馬蹄燒餅,最拿手的是肉燒餅,這肉燒餅與北海仿膳“肉末燒餅”不一樣,肉未燒餅是半發面空心燒餅夾炒好的肉未吃,劉家的肉燒餅是搟劑子、摔山子、掐挑子,按扁包肉餡,粘芝麻烙,有點像肉餅但有層,做這種燒餅難度大,現在還真看不見也吃不著了,如今劉師傅也歲數大了,不知還能不能恢復。不過前些日子見到了,雖然八十多歲了,身體還真硬郎,可能根當年摜跤有關,就現在這歲數了,時不時還跟老哥們過過招,當然不是真打,說起真打,在十來年前,劉長水街坊有個混的魯,三十多歲,欺負人罵街,老爺子看不過去說了幾句,這孫子見是老頭就耍混蛋一起罵,把劉長水惹急了,上去一個大別子,給小丫的摔服了,打那起見面特客氣,劉長水最近上了2017年名廚掛歷,咱還特地為他寫了一首藏頭詩“劉氏家傳手藝精,長絲螺轉條燒餅,水若上善傳廚藝,蒸炸煮烙他全能。” 看來劉家燒餅是吃不上了,當今最好的燒餅,我覺得還得屬良鄉的老侯燒餅,在良鄉有“不吃老候燒餅,您就沒到過良鄉”之俚語,那生意真的很火,燒餅很好吃,很多人大老遠跑去這兒,就是沖著燒餅去的,用老侯的燒餅夾蘇造肉吃,那是一享受,老侯燒餅鋪在良鄉昊天大街,他家的燒餅可說是良鄉一絕,個大層多,入口又香又酥,吃了一口,想下一口,這么說吧,很多人過節,專門去買老侯燒餅,裝在餑餑匣子送禮,比送什么大八件、小八件還受歡迎,老侯燒餅為什么這么香呢,有兩個密決,首先是得了京城名廚馮懷申制做真傳和配方,任何吃食,如真要好吃,必定有獨特之處,這就里面一定有事,不是隨便一做就成了。其次是老侯做事認真,拿玩藝當事,人家為保質量,麻醬都自己磨,佐料自己炒,然后按比例配制,燒餅制做絕對不湊合,有專人負責,保證質量,每個燒餅21層,底下沒有死面疙瘩,這使我想起同仁堂的古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著呀!做事先做人,做飲食做就是良心。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