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相信沒有人會不知道《玩家一號》(Ready Player one)。這是一部關于電子游戲、虛擬世界、科學幻想的小說,作者是 Ernest Cline。 它的時代背景是 2044年,那時候人類已經全面進入高智能時代,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虛擬的環境中,由此引發了一連串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最大的電影和電視娛樂制作公司之一的華納兄弟公司早在 2010年,就已經買下了這本科幻小說的電影翻拍版權,即將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推出。 為什么這本書在硅谷那么出名?因為它描述的未來世界太真實了!絕大多數從事高科技前沿工作的硅谷人都認為——未來的人類生活就是這樣的。 早幾年,硅谷的投資者和創業家們普遍認為,技術不但可以改善人類的生活,而且可以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機會。 比如汽車的出現讓大量馬車夫失業,但同時在司機崗位上創造出更多的職位;而互聯網的興起,雖然造成實體經營的日漸式微,但更多和電子商務有關的新興就業機會卻紛至沓來。 因此,硅谷里的很多人都覺得新的技術只會帶來好的東西,雖然在發展過程中會淘汰一些老的行業,造成部分部分人員失業,但是必定會帶來更多新的工作和新的就業。 然而,從去年開始,我明顯感到了改變。 在和很多人交流的過程中,無論是創業者、投資者,還是大學教授,幾乎沒有一個人再堅持之前的觀點。 相反,他們認為現在很可能是一個轉折點。因為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人工智能技術,如果投入到實際運用中,真的會讓大批量的人失業,更重要的是,就現階段而言,新時代來臨之際他們卻看不到有新的崗位或就業機會產生。 無人駕駛就是如此。在美國,目前和駕駛相關的工作崗位大約有 1400 萬個。但未來如果無人駕駛技術真的投入運行,那這 1400 萬個工作崗位就將逐漸消失。 與此同時,無人駕駛也將會徹底扭轉人類對交通工具的傳統認知。第一,我們再也不需要擁有車輛。這就好比我們離不開電,但并不需要擁有電站是一個道理。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完全可以把汽車當成電,要什么時候用就用,用多久都可以,只是你并不需要擁有它。 由此可以預見,人類在出行方面的固定成本將會大大降低,而車的數量也將會銳減,與此相關的產業鏈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收縮。第二,我們不再需要人類司機。從這方面來說,好處很多。 比如說,目前美國每年死于車禍的人數超過 3 萬人,很多事故的成因是人為導致的,例如疲勞、醉酒等,無人駕駛一旦普及,這些人為因素基本就消除了,相應的死亡率就會大大降低。 那到底無人駕駛會不會普及?肯定會!因為好處太多了,所以無人駕駛未來一定會普及。但是,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無人駕駛時代的來臨必然會讓很多人失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因此失業的人們要找到其他的工作會很難。還是舉之前無人駕駛的例子,目前看來這個技術的出現還不能制造出新的工作崗位。 制造業更是如此。記得前不久,特斯拉的全自動生產工廠內部情況被曝光,讓很多人大吃一驚。在這個號稱全球最智能的全自動化生產車間里,幾乎清一色都是機器人,鮮見人影。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組裝,整個生產過程都已經實現高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不同工序之間,機器人已經可以實現無縫連接,不再需要人的介入。 所以,盡管特朗普在競選時信誓旦旦地說要把制造業帶回美國。但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制造業將會是最早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就算制造業能回歸美國,我們也只能看到整個工廠里都是機器人在工作,只有少數幾個人類來進行管理。是的,你沒看錯,留給人類的就業機會可能就只有幾個。 我有一位朋友,他在硅谷擁有一家公司,名叫 Automation everywhere(智能無處不在),致力于智能雇員的開發和運用。他告訴我說,很多公司都由文員處理低端文案工作,而他們公司開發的智能機器人可以逐漸取代這樣的工作。 舉個例子,在銀行里,“智能雇員”會幫你填寫表格并輸入電腦,同時進行基本的客戶需求問答和業務操作。可以想象,這個市場一旦打開,每個公司必然會相應減少這方面的職位,轉由“智能雇員”取代。而我這位朋友的豪言就是:在未來五年之內“智能雇員”替代 500 萬個真人職位。 所以我們即將而且必然會看到這樣的一個未來——越來越多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新的工作卻不再會產生,那人類靠什么來生存呢? 注:智谷有刪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