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灶神送火神”、“接五路”、“吃‘折羅’”、“扔窮”、“綁火神”這些都是大年初四的習俗。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扔窮”就是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初四還有哪些習俗和禁忌呢?一起學習吧! 大年初四習俗 大年初四又稱為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吃什么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 在北方有些農村風俗是大年初四,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幫在棍子上,點燃后從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無火災。在福建的莆仙地區的人們的風俗是重新圍爐過大年,這是全國唯一、獨特的地方風俗,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牛羊肉鋪在這一天要到馬神廟燒香,因為羊王、牛王、馬王均在馬神廟內供奉,以南郊馬神廟的羊王像最有名。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伙計,分發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說官話。”宴會有酒有菜,酒后慣例是吃包子。掌柜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后包子端上來,掌柜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辭退之人飯后自動收拾行李告辭,所以這頓便宴俗名叫“吃滾蛋包子”。 送什么 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接什么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束。先是擺案桌,一般用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即可。頭桌是果品如廣橘、甘蔗,寓意財路廣闊,生活甜蜜;二桌是糕點,寓意高升、常青;三桌為正席,供全豬、全雞、全魚,并元寶湯等。半桌是飯、面、菜,一碗路頭飯中插一根大蔥,蔥管內插一株千年紅,寓意興沖沖、年年紅。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民國時,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供壇,接“財神”,并蜂擁去財神廟“換元寶”。 老年人過春節“八不宜” 當忙忙碌碌、歡歡喜喜過春節時,千萬不要忘記防病保健、合理飲食和規律起居。初三安睡遲起,過年的節奏慢了下來,可以多抽一點時間關心家里的長輩。醫學專家提出“老年人過節八不宜”: ①不宜過于勞累。疲勞可誘發百病,特別是有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更要注意。 ②不宜暴飲暴食。老年人腸胃功能衰退,消化與吸收能力變差,要不貪杯、不飽食,以八分飽為度。 ③不宜起居無常。不規律的生活會打亂生物鐘正常運轉,引起人體各器官功能紊亂,給多種慢性疾病埋下了病根和隱患。 ④不宜著涼感冒。感冒雖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極易產生各種并發癥。肺部感染是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年人的急癥、重癥。 ⑤不宜突然停藥。要堅持按醫囑服藥,以免病情波動、加重。如果有病或感覺不舒服,千萬不能因春節忌醫而在家硬扛。 ⑥不宜獨自外出。如果實在要出行,必須精心準備,帶上足夠衣物和必備藥品,最好能有兒孫陪同前往。 ⑦不宜情緒激動。年節里喜慶氣氛難免使老人歡樂激動,當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跳加快,血流加速,使血壓升高,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⑧不宜煙酒無度。 親情題:我們還能陪父母多久? 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減去和朋友聚會、應酬、睡覺等時間,真正能陪在父母身邊的大約24小時;30年總共才720小時,差不多是1個月的時間。 據統計,中國目前1.69億60歲以上老年人中,約40%以上子女不在身邊。而在外的游子,若每年過年回家一次,這一生和父母見面機會可能不到50次。
友情提醒:親情題,我們一生只能做一次,沒有補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