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滬港股和深港通先后通車,但是A股和H股市場對于“中國好銀行”的界定似乎還沒有達成共識,部分銀行兩地估值懸殊。 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9家兩地上市銀行股的H股估值較A股全面折價(已考慮匯率轉換因素),其中折價率最高的為中信銀行,折價約35%;即使是兩地比價最為接近的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折價率也達到了9%。而且,上述折價數據還是在港元較人民幣匯率有所升值的背景下實現的。事實上,由于9家銀行中的逾半數銀行A股估值已經破凈,H股估值絕對可以說已經低至“折上折”的白菜價。 A股市場機構投資者顯然已經關注到了比價天平的嚴重失衡:近日億元量級的資金紛紛“南下”港股市場抄底,中信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更是首當其沖地被納入“搶購清單”。此外,去年下半年,中信銀行和光大銀行大股東都曾經通過增持的方式表態捍衛估值。 9家銀行H股全面折價 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9家兩地上市銀行股的H股估值較A股全面折價,其中折價率最高的為中信銀行,折價約35%;即使是兩地比價最為接近的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折價率也達到了9%。 其余6家兩地上市銀行中,農業銀行折價10%、建設銀行折價24%、農業銀行折價11%、中國銀行折價13%,交通銀行折價16%、民生銀行折價19%。 招商銀行滬港兩地的估值最為接近與其自身的定位有關。招商銀行作為“老牌的”股份制銀行,其零售業務特色鮮明,市場形象和業績穩定,且招商銀行注冊地在深圳,毗鄰香港;此前又收購了香港的永隆銀行,增加了香港市場的知名度。與招商銀行的情況正相反,中信銀行兩地的估值差距一直非常大。中信銀行近兩年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也經常有神來之筆,今年獲批籌建的百信銀行(中信銀行與百度合作發起)更是首家持牌的直銷銀行。不過就業績而言,中信銀行近年來擴張的速度并不算快,凈利潤增速也不突出。換句話說,中信銀行近年來轉型的力度比較大,既值得期待也充滿變數,兩地投資者的態度反差自然比較大。此外,雖然上述銀行A股的估值要普遍高于H股,但是其實也是處境艱難。截至上周五,9家兩地上市銀行中,僅民生銀行和招商銀行的市凈率大于1倍,也就是沒有破凈,其余7家銀行的股價均已跌破每股凈資產。 “雖然上市銀行目前的凈利潤增速放緩,資產質量仍未出現拐點,但是凈資產依然是銀行股估值的分水嶺。當股價低于每股凈資產,上市銀行的投資價值顯然是十分明確的”,市場人士表示。 港股通資金果斷抄底 或許是由于比價天平的明顯失衡,港股通(滬)中內資銀行股的活躍度大幅度提升。從1月份的數據和近幾個交易日的表現來看,資金顯然最愛銀行股。 記者注意到,港股通(滬)今年1月份的月度活躍股和近日的每日最為活躍股中,都有多家銀行股現身。 港交所披露的信息顯示,1月份港股通(滬)的十大成交活躍股中包括3只銀行股,分別是中信銀行合計買入及賣出23.19億港元,建設銀行合計買入及賣出20.64億港元,中國銀行合計買入及賣出12.95億港元。 實際上,去年12月份的數據則更為驚人,港股通(滬)的十大成交活躍股中包括4只銀行股,其中建設銀行合計買入及賣出151.15億港元,工商銀行合計買入及賣出27.8億港元,中國銀行合計買入及賣出18.29億港元,中信銀行合計買入及賣出16.65億港元。 而每日數據則顯示,上周五(A股春節后的首個交易日),港股通(滬)的十大成交活躍股中,有3家內資銀行股,分別是: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且3家銀行各自的的買入和賣出金額合計均超過了1億港元。 對于內資銀行股的大股東而言,港股的持續低估值顯然已經是令人難以坐視不理的。去年,中信銀行的控股股東也果斷出手增持。 2016年,中信銀行曾經8次披露控股股東增持進展,時間跨度從去年1月份至去年三季度末。據記者統計,該行控股股東合計增持約8億股H股,即便按照中信銀行H股去年前三季度的最低價計算,耗資也超過35億港元,按照中信銀行H股的區間價格估算,控股股東實際斥資可能接近40億港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