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科專業建設中幾個相關概念的理論澄清
編輯:admin 發布時間:2013-02-21 閱讀次數:6934
一、學科的基本內涵 學科的概念有兩種內涵:一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中的歷史學、教育學等。我國國家標準G/TI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二是教學科目的簡稱,亦即科目。它是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組織起來的科學知識體系。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中通常取前一種涵義。 學科的劃分有多種方法。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學科劃分均為12個門類(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而國家標準GB/T13735-92則依據學科研究對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目標等五個方面對學科進行分類,即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下設一、二、三級學科,一級學科58個。 二、專業的基本內涵 《實用教育大詞典》對專業的定義是,“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狀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設置的各種專業,體現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辭?!穼I的定義為“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社會分工需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有學者從廣義、狹義和特指三個層面來理解專業。廣義的專業是指某種職業不同于其它職業的一些特定的勞動特點。狹義的專業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會職業。這些職業的從業人員從事的是比較高級、復雜、專門化程度較高的腦力勞動。一般人所理解的專業是指這類特定的職業。所謂特指的專業,即高等學校中的專業。潘憋元等人認為,“專業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課程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專業。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專業指范圍大小不同的專門“領域”?!秶H教育標準分類》稱之為課程計劃。 我們所研究的專業是指“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狀況而劃分的專業門類”。專業主要按學科門類劃分,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共有249種。 三、學科與專業的區別 第一,學科與專業的構成不同一般認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需要如下幾個要素:一是研究的對象或研究的領域,即這門學科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具有特殊的規律。二是理論體系,即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律,構成嚴密的邏輯系統。三是研究方法。專業的構成主要是由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專業中的人。培養目標對整個專業活動起導向和規范作用,專業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與設計。課程體系直接影響專業建設與發展,即課程體系合理與否、質量高低、實施效果好壞直接影響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第二,劃分學科與設置專業依據的原則不同。學科劃分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學科及其分支是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即使是在一些學科分化與綜合的演變中形成的新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綜合性學科,也都有自身相對穩定的研究領域。專業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要來設置的,處于學科體系與社會職業需求的交叉點。從大學的角度看,專業是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職能而設置的;從社會的角度看,專業是為滿足從事某種社會職業所必需接受的訓練而設置的。不同領域的專門人才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專業就組織相關的學科來滿足。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要求有不同的專業設置及專業培養目標與之適應。專業以學科為依托,有時某個專業需要若干個學科支撐,有時某個學科又下設若干個專業。有時一個學科往往就是一個專業,當然除了一些公共基礎知識。目前倡導的“跨學科專業”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就是不同學科在教學功能上的交叉,而不僅僅是學科在自身發展意義上的交叉。 第三,學科與專業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學科發展的核心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學科以本學科研究的成果為目標,向社會提供的產品一般稱之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為科學型和技術型兩種。專業則以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為己任,適應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在質量、數量上的具體要求專業的目標是出人才,所以專業自然要把目標定位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上。 學科與專業的區別表明了兩者之間的不可替代性。學科與專業并存是高校的一種特有現象,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專業是學科承擔人才培養職能的基地,學科是專業發展的基礎,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取決于該高校的學科和專業水平。 四、學科與專業的聯系 第一,學科是專業的基礎。18世紀后,白然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本身又分化為不同的學科領域,以便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學科門類,如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基礎學科不斷分化,相繼出現二級、三級學科。與此同時,學科綜合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原有各學科間產生邊緣學科、綜合學科,如環境科學、空間科學、海洋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等。這些都構成了現代大學專業的學科基礎。 第二,專業是對學科的選擇與組織大學設置專業,既要考慮學科基礎又要適應社會用人的需要,確定具有一定專業適應范圍、一定層次與規格的專業培養要求,再按專業培養要求,在系列的學科門類中選擇一至三個學科作為專業的主干學科。這是專業對學科選擇與組織的第一層。在確立主干學科后,專業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組織課程、學生按指導性計劃選擇學科課程來實現。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科知識中選擇適應專業要求的專業學科知識,教學管理人員要遵照學科發展的規律,并結合學科的認識心理與規律,對學科進行選擇并確定學科課程,編制主要課程結構、安排學科實踐訓練與學科研究方法、確定授予學科和相近相關專業等。這種對系列課程的多學科選擇和組織,是專業對學科進行選擇與組織的第二層。 第三,專業特色主要是學科特色與社會適應特色。社會適應特色主要由大學的外部來進行評價,歸根到底是對專業的基礎學科與主干學科的認可與否。因此,專業特色實質上就是學科特色。一個學科的特色愈強,以其作為主干學科的專業特色也就愈強。同時,一個有特色的專業其學科特色也一定很鮮明。當然,學科與專業的結合是通過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來體現的。(本文轉載自《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年3月)
主辦:安徽省教育廳高教處 編輯:admin 發布時間:2013-02-21 閱讀次數:6934
一、學科的基本內涵 學科的概念有兩種內涵:一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中的歷史學、教育學等。我國國家標準G/TI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二是教學科目的簡稱,亦即科目。它是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組織起來的科學知識體系。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中通常取前一種涵義。 學科的劃分有多種方法。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學科劃分均為12個門類(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而國家標準GB/T13735-92則依據學科研究對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目標等五個方面對學科進行分類,即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下設一、二、三級學科,一級學科58個。 二、專業的基本內涵 《實用教育大詞典》對專業的定義是,“高等學?;蛑械葘I學校根據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狀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設置的各種專業,體現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辭?!穼I的定義為“高等學?;蛑械葘I學校根據社會分工需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有學者從廣義、狹義和特指三個層面來理解專業。廣義的專業是指某種職業不同于其它職業的一些特定的勞動特點。狹義的專業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會職業。這些職業的從業人員從事的是比較高級、復雜、專門化程度較高的腦力勞動。一般人所理解的專業是指這類特定的職業。所謂特指的專業,即高等學校中的專業。潘憋元等人認為,“專業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課程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專業。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專業指范圍大小不同的專門“領域”?!秶H教育標準分類》稱之為課程計劃。 我們所研究的專業是指“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狀況而劃分的專業門類”。專業主要按學科門類劃分,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共有249種。 三、學科與專業的區別 第一,學科與專業的構成不同一般認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需要如下幾個要素:一是研究的對象或研究的領域,即這門學科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具有特殊的規律。二是理論體系,即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律,構成嚴密的邏輯系統。三是研究方法。專業的構成主要是由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專業中的人。培養目標對整個專業活動起導向和規范作用,專業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與設計。課程體系直接影響專業建設與發展,即課程體系合理與否、質量高低、實施效果好壞直接影響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第二,劃分學科與設置專業依據的原則不同。學科劃分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學科及其分支是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即使是在一些學科分化與綜合的演變中形成的新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綜合性學科,也都有自身相對穩定的研究領域。專業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要來設置的,處于學科體系與社會職業需求的交叉點。從大學的角度看,專業是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職能而設置的;從社會的角度看,專業是為滿足從事某種社會職業所必需接受的訓練而設置的。不同領域的專門人才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專業就組織相關的學科來滿足。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要求有不同的專業設置及專業培養目標與之適應。專業以學科為依托,有時某個專業需要若干個學科支撐,有時某個學科又下設若干個專業。有時一個學科往往就是一個專業,當然除了一些公共基礎知識。目前倡導的“跨學科專業”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就是不同學科在教學功能上的交叉,而不僅僅是學科在自身發展意義上的交叉。 第三,學科與專業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學科發展的核心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學科以本學科研究的成果為目標,向社會提供的產品一般稱之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為科學型和技術型兩種。專業則以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為己任,適應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在質量、數量上的具體要求專業的目標是出人才,所以專業自然要把目標定位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上。 學科與專業的區別表明了兩者之間的不可替代性。學科與專業并存是高校的一種特有現象,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專業是學科承擔人才培養職能的基地,學科是專業發展的基礎,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取決于該高校的學科和專業水平。 四、學科與專業的聯系 第一,學科是專業的基礎。18世紀后,白然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本身又分化為不同的學科領域,以便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學科門類,如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基礎學科不斷分化,相繼出現二級、三級學科。與此同時,學科綜合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原有各學科間產生邊緣學科、綜合學科,如環境科學、空間科學、海洋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等。這些都構成了現代大學專業的學科基礎。 第二,專業是對學科的選擇與組織大學設置專業,既要考慮學科基礎又要適應社會用人的需要,確定具有一定專業適應范圍、一定層次與規格的專業培養要求,再按專業培養要求,在系列的學科門類中選擇一至三個學科作為專業的主干學科。這是專業對學科選擇與組織的第一層。在確立主干學科后,專業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組織課程、學生按指導性計劃選擇學科課程來實現。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科知識中選擇適應專業要求的專業學科知識,教學管理人員要遵照學科發展的規律,并結合學科的認識心理與規律,對學科進行選擇并確定學科課程,編制主要課程結構、安排學科實踐訓練與學科研究方法、確定授予學科和相近相關專業等。這種對系列課程的多學科選擇和組織,是專業對學科進行選擇與組織的第二層。 第三,專業特色主要是學科特色與社會適應特色。社會適應特色主要由大學的外部來進行評價,歸根到底是對專業的基礎學科與主干學科的認可與否。因此,專業特色實質上就是學科特色。一個學科的特色愈強,以其作為主干學科的專業特色也就愈強。同時,一個有特色的專業其學科特色也一定很鮮明。當然,學科與專業的結合是通過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來體現的。(本文轉載自《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年3月)
主辦:安徽省教育廳高教處 編輯:admin 發布時間:2013-02-21 閱讀次數:6934
一、學科的基本內涵 學科的概念有兩種內涵:一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中的歷史學、教育學等。我國國家標準G/TI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二是教學科目的簡稱,亦即科目。它是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組織起來的科學知識體系。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中通常取前一種涵義。 學科的劃分有多種方法。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學科劃分均為12個門類(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而國家標準GB/T13735-92則依據學科研究對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目標等五個方面對學科進行分類,即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下設一、二、三級學科,一級學科58個。 二、專業的基本內涵 《實用教育大詞典》對專業的定義是,“高等學?;蛑械葘I學校根據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狀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設置的各種專業,體現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辭海》對專業的定義為“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社會分工需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有學者從廣義、狹義和特指三個層面來理解專業。廣義的專業是指某種職業不同于其它職業的一些特定的勞動特點。狹義的專業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會職業。這些職業的從業人員從事的是比較高級、復雜、專門化程度較高的腦力勞動。一般人所理解的專業是指這類特定的職業。所謂特指的專業,即高等學校中的專業。潘憋元等人認為,“專業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課程的不同組合形成不同的專業。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專業指范圍大小不同的專門“領域”?!秶H教育標準分類》稱之為課程計劃。 我們所研究的專業是指“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分工、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學科的發展和分類狀況而劃分的專業門類”。專業主要按學科門類劃分,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共有249種。 三、學科與專業的區別 第一,學科與專業的構成不同一般認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需要如下幾個要素:一是研究的對象或研究的領域,即這門學科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具有特殊的規律。二是理論體系,即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律,構成嚴密的邏輯系統。三是研究方法。專業的構成主要是由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專業中的人。培養目標對整個專業活動起導向和規范作用,專業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與設計。課程體系直接影響專業建設與發展,即課程體系合理與否、質量高低、實施效果好壞直接影響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第二,劃分學科與設置專業依據的原則不同。學科劃分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學科及其分支是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即使是在一些學科分化與綜合的演變中形成的新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綜合性學科,也都有自身相對穩定的研究領域。專業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要來設置的,處于學科體系與社會職業需求的交叉點。從大學的角度看,專業是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職能而設置的;從社會的角度看,專業是為滿足從事某種社會職業所必需接受的訓練而設置的。不同領域的專門人才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專業就組織相關的學科來滿足。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要求有不同的專業設置及專業培養目標與之適應。專業以學科為依托,有時某個專業需要若干個學科支撐,有時某個學科又下設若干個專業。有時一個學科往往就是一個專業,當然除了一些公共基礎知識。目前倡導的“跨學科專業”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就是不同學科在教學功能上的交叉,而不僅僅是學科在自身發展意義上的交叉。 第三,學科與專業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學科發展的核心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學科以本學科研究的成果為目標,向社會提供的產品一般稱之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為科學型和技術型兩種。專業則以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為己任,適應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在質量、數量上的具體要求專業的目標是出人才,所以專業自然要把目標定位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上。 學科與專業的區別表明了兩者之間的不可替代性。學科與專業并存是高校的一種特有現象,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專業是學科承擔人才培養職能的基地,學科是專業發展的基礎,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取決于該高校的學科和專業水平。 四、學科與專業的聯系 第一,學科是專業的基礎。18世紀后,白然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本身又分化為不同的學科領域,以便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學科門類,如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基礎學科不斷分化,相繼出現二級、三級學科。與此同時,學科綜合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原有各學科間產生邊緣學科、綜合學科,如環境科學、空間科學、海洋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等。這些都構成了現代大學專業的學科基礎。 第二,專業是對學科的選擇與組織大學設置專業,既要考慮學科基礎又要適應社會用人的需要,確定具有一定專業適應范圍、一定層次與規格的專業培養要求,再按專業培養要求,在系列的學科門類中選擇一至三個學科作為專業的主干學科。這是專業對學科選擇與組織的第一層。在確立主干學科后,專業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組織課程、學生按指導性計劃選擇學科課程來實現。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科知識中選擇適應專業要求的專業學科知識,教學管理人員要遵照學科發展的規律,并結合學科的認識心理與規律,對學科進行選擇并確定學科課程,編制主要課程結構、安排學科實踐訓練與學科研究方法、確定授予學科和相近相關專業等。這種對系列課程的多學科選擇和組織,是專業對學科進行選擇與組織的第二層。 第三,專業特色主要是學科特色與社會適應特色。社會適應特色主要由大學的外部來進行評價,歸根到底是對專業的基礎學科與主干學科的認可與否。因此,專業特色實質上就是學科特色。一個學科的特色愈強,以其作為主干學科的專業特色也就愈強。同時,一個有特色的專業其學科特色也一定很鮮明。當然,學科與專業的結合是通過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來體現的。(本文轉載自《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年3月)
主辦:安徽省教育廳高教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