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教育記者徐玉芹。 3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 其中,37個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2046個,新增審批專業177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93個,撤銷專業518個,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37個。 此次專業調整引起廣大學生、家長和高校的廣泛關注。 大家普遍關心,高校新增2223個專業、包括新列入高校本科專業目錄的37個專業都有什么特點?反映了怎樣的發展趨勢? 哪些專業新增的最多? 近8年來撤銷專業最多是為什么? 專業調整反映了高校專業設置中的哪些問題和原則? 高校專業設置如何才能更加科學、合理、規范? 今天抽時間來給大家梳理一下。 先來看看今年新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37個專業。 一、增加了37個新本科專業 根據審批結果,智能飛行器技術、量子信息科學、密碼科學與技術、融合教育、古文字學、能源互聯網工程、智慧交通、反恐警務、柔性電子學等37個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新增專業涉及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個門類。 二、新增專業:適應國家戰略、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解釋一下新增專業。 新增專業其實分成兩個部分:新增備案專業和新增審批專業。 新增備案專業指的是之前已經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專業; 新增審批專業呢,則是指尚未列入《專業目錄》的新專業。 在此次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中,全國各高校新增備案2046個此前已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專業,新增審批177個尚未列入《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兩者合計新增2223個專業,為近3年來最多的一次。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機器人工程可謂此次新增專業中的大熱門,新增數量排名前五。 僅人工智能一個專業,就有包括清華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在內的130所高校增設。 其實在此之前的2018年和2019年,全國分別已經有35所和179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 接著往下說: 高校數量超過50的新增備案專業有: 智能制造工程84所;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62所;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59所; 機器人工程53所, 均是智能科學和大數據相關的專業。 詳情如下: 2020年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如下: 在2020年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中,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的高校數量最多,有29所,其次是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有9所高校。 密碼科學與技術和運動訓練專業新增高校位居第三(均為7所)。 山東大學是首批增設密碼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校之一,這個專業在青島校區。 當然,這個應該毫無疑問,因為王小云院士在密碼學專業的地位無可替代。 這個地方還想特別解釋一下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 很多人弄不明白怎么出來了個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 老徐給大家提個醒兒: 大伙兒想想這幾年藝術類專業里的空乘本科專業是不是逐漸消失了? 只剩??屏藢Π?? 這不代表此類專業就不需要本科層次人才。 當然了,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并非只有空乘這么一個工種。 空乘嘛,高職差不多了。但要做更高級別的服務、更復雜的服務,需要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所以就有了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 山東師范大學好像去年就上了這個專業。 另外,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自然資源登記與管理專業也在新增審批名單中,并成功獲批。該專業系國內首次設立,填補了國內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領域專門型人才培養的專業空白。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申報的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也成功獲批,該專業是教育部首次批準設立的新農科專業。 三、那么,高校為什么要調整專業?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高耀這樣解釋: 高校主動適應知識創新、科技進步及學科發展需要來調整專業。 當前全球正處于由信息化時代向智能時代轉變,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不斷催生和迭代出越來越廣闊的需求空間,這為與之相關的新專業創造出了越來越寬廣的發展機會。 此外,新增專業還表現出一些共性特征,包括: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跨學科專業更多涌現,工學類專業新增比例高,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成為專業建設方向,等等。 比如,2020年工學類專業新增數量占據了12個專業門類新增數量的42%,這與近五年來的新設專業所屬學科門類結構基本一致,比較穩定。 再如,天津大學新增的儲能科學與工程、精細化工兩個專業,都是按照新工科建設的要求和趨勢,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的專業;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增的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培養在醫學與人工智能前沿交叉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 山西財經大學新增應急管理專業,旨在培養擅長應急管理、輿情分析、風險評估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對新增專業體現的發展趨勢,東北財經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汪旭暉教授這樣分析: “高校專業結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的速度和力度明顯加快,新科技與不同類別專業之間以及不同類別專業之間深度交叉融合的特征越發凸顯,由此所形成的新專業在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求中的作用越發突出?!?/p> 有增加就有撤銷。 來看看2020年哪些專業被撤銷的最多: 在2020年被撤銷的本科專業名單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21所高校撤銷,是被撤銷數量最多的專業。 被10所及以上高校撤銷的專業還有: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16所,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15所, 產品設計13所, 工業設計12所, 服裝與服飾設計10所, 信息與計算科學10所。 低于10所學校撤銷的專業那就更多了。 老徐有個研究生師弟,本科學的是社會工作專業,現在已經博士畢業了。 前幾天教育部公布名單的時候,還給老徐打了個打電話。 師弟吐槽說,自己的本科專業,讀著讀著就沒有了。 啥心情呢? 師弟說,就類似于家譜一樣,續著續著,突然斷了。 心底一片凄涼…… 當然了,撤銷專業對學生來說頂多是以后沒有學弟學妹了,對老師來說面臨著更多挑戰,比如可能要重新調崗。 當然了,撤銷專業那也是高校發展過程中的必然。 原因有二: 一是與時俱進,一是優勝劣汰。 “無論是主動撤銷還是被動撤銷,不同院校撤銷不同專業的原因可能千差萬別,但均與高校發展定位的轉變與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密切相關。”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高耀認為,專業設置陳舊、人才培養缺乏特色、軟硬件支持度不夠是三個最主要的原因。 具體來說,“有些專業被撤銷是因為它們明顯偏離了學校的辦學定位或者游離于學校主體學科群建設體系之外,從而導致其辦學水平低,缺乏辦學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睎|北財經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汪旭暉教授舉例指出,如某財經類高校設置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某工科高校設置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某外語類高校設置的廣播電視學專業。 哈,汪旭輝教授說的這一段老徐感受太深刻了。 曾經有那么幾年,是個高校都上廣電編專業和文化產業管理之類的專業,為啥呢? 這種專業辦學成本低,對不負責任的學校來說拉個班底就開課。 培養出來啥也不是。 后來已經撤銷了一大批。 感興趣的去網上搜搜看。老徐之前也寫過一些這反面的稿子。 高耀建議,高校本科專業調整應當遵循分類考慮、長線思維、動態調整和程序正義四個基本原則。具體來說,就是要立足長遠考慮問題,摒棄“短線思維”,充分考慮學校的辦學定位、發展特色、學科基礎、軟硬件支撐、社會需求等各種因素,動態調整中及時淘汰一些培養質量低下、辦學條件嚴重不足、教學內容陳舊、缺乏特色和內涵的專業。 “應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政府宏觀調控、高校自主調整、社會力量參與的本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模式?!蓖粜駮熤赋觯梢越梃b中外大學成功經驗,強調專業結構與地方產業結構聯動發展,同時建議引入權威第三方評價機構等對高校專業、課程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和監督。 來源說明:以上內容綜合自軟科、青塔、麥可思、光明日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