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藝是什么?可能每個知道紫砂的人都可以說出很多關于紫砂的知識,但真正在探討紫砂工藝的人卻不是很多,就連從事紫砂壺制作的人,也是一直在重覆著紫砂藝術而回避著紫砂工藝。 紫砂藝術和紫砂工藝是二個不同的概念,也是二個交叉的概念。紫砂藝術,就是把這種材質作為手段來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行為,她是世界陶瓷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紫砂工藝是紫砂壺制作的一種加工工藝、手段,即體現從原料、半成品到成壺的加工過程。 紫砂藝術強調的是個性化,她的生命在于創新,在于彰顯個性,無需保護就能傳承的內容。而紫砂工藝,強調的是功用,個性化是其次內容,她需要保護,需要被傳承。 一般來說,紫砂工藝如瓷器工藝,她包括平民工藝、個人工藝和貴族工藝。平民工藝也稱為民眾工藝,主要體現在民國時期及現代,紫砂窯屬于民窯。因此,貴族工藝比較少,在康熙、乾隆年間有少量的,至于機械工藝,以前是幾乎沒有的。現在的紫砂壺制作,基本上是以家庭手工作坊為主,歷史上也是如此,這能說明,紫砂工藝的主體應該是個人工藝。 紫砂工藝,因為其制作方法不同于陶器或者瓷器的制作方法,她具有以下六個特點: 一、用途 紫砂壺是用來泡茶的,當然了紫砂類作品還是以紫砂壺為主的,我這里說的紫砂工藝也是針對紫砂壺的,是“因用而美”的體現,“能用”是基本,是生活用品。生活是物與心的交融,是用心去感受手上使用的物品,通過使用讓心能享受到美的感覺。茶壺是茶人與茶之間的紐帶、橋梁,是人與物交融的部分,因此離開了能泡茶之用,也就離開了紫砂工藝的根本——用。當然了,現代陶藝在紫砂中的反映,那是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此處不針對這新工藝,見諒。 二、材料 紫砂壺是用特殊的紫砂礦土制作的。紫砂礦土是紫砂的基礎,這應該是大自然對宜興人的厚愛,紫砂礦土中的砂與茶之味的交融;壺色之樸素與禪茶之理趣的完美結合,使得紫砂壺成為茶具之首,那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紫砂壺的制作是由特殊的制作工具來完成的 從事紫砂壺制作的前輩們,發明了矩車、木轉盤、牧拍子、牛角明針等特殊的制作工具,這些制作工具在世界陶瓷制作中是獨一無二的,既實用又簡單。一塊泥片的平整與規圓,我們只要用“木搭子”輕輕的敲打幾下,再用矩車一轉就出來了,而國外的陶藝家,他們只有棍子、線、針等工具,沒有矩車和木搭子,他們就很難處理這樣的泥片。我們教學生,不僅僅是教制作紫砂壺,還會教他們如何去制作適合自己的工具的。 四、紫砂壺制作有特殊的工藝技法 所謂特殊的工藝技法,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宜興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技法”,這是最應該值得我們重視的,她是精華,是我們紫砂或者陶瓷界的財富。紫砂工藝歷經龔春、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顧景舟等名家的實踐經驗沉淀、總結出一套在世界上獨特的、成熟的制陶技法。我們為什么尊稱顧景舟先生為泰斗,泰斗是后人贊譽在某一個方面負有名望、權威,或對某一行業作出特殊的、杰出貢獻的人,顧景舟先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結合現代科技理論,全面、細致的歸納了紫砂傳統工藝技法,形成了一套最合理的生產流程、最符合人體功效的紫砂工藝技法,并且言傳身教,帶出了一大批學生,他將紫砂工藝帶上了一個新臺階,因此,我認為,他在紫砂工藝歷史上是一個泰斗級別的大師。 五、紫砂工藝是由單獨、個人來完成的,并且有師徒傳承 紫砂從其誕生到現在,一直是扎根在民間的,她一直注重個人的價值、個性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紫砂工藝給我們留下了一大批名人佳作,并且代代相傳,綿延至今。 六、紫砂工藝是宜興本地的、獨特的工藝,是有歷史、傳統的工藝 這些年來,很多人都在討論著保護紫砂傳統文化這個話題,其實質是保護紫砂工藝文化,不是紫砂藝術,工藝文化是很容易被遺忘的,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必定會產生新的替代品,從而使得紫砂壺被人遺忘了,被淡化,直到消失。宜興家門前已經有這樣的實例了,如無錫的泥人阿福,他原來是廟會祈福的替代品,如今,這樣的傳統已經消失,阿福生存的載體已經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找不到他的功用了,于是,就成了旅游紀念品。 同樣,歷史上茶文化的興衰,也會直接影響到紫砂工藝,紫砂起于宋代,盛于明、清二代,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你是否注意到,宋代和明代間還有一個朝代——元朝,這期間,紫砂藝術和紫砂工藝應該是一個空白,很少有記載的。而這幾年,紫砂的興與茶的興也是共同的,但我認為這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熱,并不是紫砂工藝的熱,應該說紫砂工藝文化已經出現了危機,紫砂礦土的匱乏,紫砂傳統全手工技法的失傳等現象已經慢慢出現了,市場上出現的機器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紫砂藝術是內涵,紫砂工藝是表象,而這表象是針對做壺人而言的,你看到的紫砂壺,是一把壺,是紫砂藝術的體現,至于紫砂工藝,你是看不到的。如有機會,歡迎你多與做壺人交流,從紫砂壺的制作方面對紫砂壺做更深入的了解,這將會有助于紫砂壺工藝的健康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