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秋沙鴨有著“鳥類中的大熊貓”之稱,與華南虎、滇金絲猴、大熊貓齊名,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是第三紀冰川期后殘存下來的活化石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中華秋沙鴨在樹上筑巢,樹洞距離地面一般超過10米。 英國人于1864年在我國采到一個雄性幼鴨標本,并將其定名為“中華秋沙鴨”,這種鳥類一般主要在中國東北以及西伯利亞等地方繁殖,冬季到長江以南越冬。中華秋沙鴨屬于比揚子鱷還稀少的國際瀕危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聯合會早已將中華秋沙鴨,列入瀕危物種和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 中華秋沙鴨:形態特征圖 雄鳥:體大(58厘米)的綠黑色及白色鴨。長而窄近紅色的嘴,其尖端具鉤。黑色的頭部具厚實的羽冠。兩脅羽片白色而羽緣及羽軸黑色形成特征性鱗狀紋。腳紅色。胸白而別于紅胸秋沙鴨,體側具鱗狀紋有異于普通秋沙鴨。 雌鳥:色暗而多灰色,與紅胸秋沙鴨的區別在于體側具同軸而灰色寬黑色窄的帶狀圖案。 虹膜-褐色;嘴-橘黃色;腳-橘黃色。 中華秋沙鴨:雌鳥 中華秋沙鴨雌鳥,超現實插畫,作者Bearid 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 中華秋沙鴨雌鳥與紅胸秋沙鴨的區別在于體側具同軸而灰色寬黑色窄的帶狀圖案。 中華秋沙鴨:世界分布圖 中華秋沙鴨:地理分布圖 棲息地在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 繁殖地:在西伯利亞、朝鮮北部及中國東北小興安嶺,湯旺河,南岔河,長白山,泰來,紅花爾基。越冬地:中國的江蘇沿海,洞庭湖,貴州平塘,都勻,掌布,臺灣屏東。日本及朝鮮;偶見于東南亞。 分布狀況: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國數量稀少且仍在下降。繁殖在中國東北;遷徙經于東北的沿海,偶在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和臺灣越冬。 中華秋水鴨是蘇州地區的冬客,深秋時自北方南遷到太湖流域的葦塘里來避寒越冬,它們與各種野鴨匯成數以萬計的大群,漂浮游蕩在湖面上,嬉耍和捕食游魚,氣勢宏偉,蔚為壯觀,就像是一個規模宏大而喧囂熱鬧的鴨類集市。 分布范圍:繁殖在西伯利亞、朝鮮北部及中國東北;越冬于中國的華南及華中,日本及朝鮮;偶見于東南亞。 分布狀況: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國數量稀少且仍在下降。繁殖在中國東北;遷徙經于東北的沿海,偶在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和臺灣越冬。 中華秋沙鴨:雄鳥 中華秋沙鴨 出沒于林區內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為群。潛水捕食魚類。性機警,稍有驚動就昂首縮頸不動,隨即起飛或急劇游至隱蔽處。據在吉林省長白山的觀察,它們于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達山區海拔1 000m的針、闊混交林帶。常成3—5只小群活動,有時和鴛鴦混在一起。覓食多在緩流深水處,捕到魚后先銜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魚類,此外還食石蠶科的蛾及甲蟲等。 通常,中華秋沙鴨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動,只在遷徙前才集成大的群體。春季遷徙到長白山后,它們很快就由集群狀態分散開,以家族和雌雄配對的方式活動,家族和家族之間通常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亞成體和沒參與繁殖的個體會選擇水流相對平緩的河段棲息,而已經成功配對的成體則會選擇距離他們的巢位不遠的河段活動,通常岸邊有很多粗壯的老齡闊葉樹。它們很少鳴叫,不像綠頭鴨和斑嘴鴨那樣喧鬧。它們的身體具有更好的流線型結構,因此飛行速度要比其他鴨科動物迅速。 中華秋沙鴨在樹上營巢,把巢建在粗壯的活體闊葉樹的樹洞里,樹洞距離地面一般都超過10米。中華秋沙鴨的雛鳥在剛剛孵化出來的一兩天之內,要從樹洞里跳出來,然后快速進到水中,所以通常中華秋沙鴨選擇距離水體較近的樹營巢。對于中華秋沙鴨來說,水里要比陸地安全得多。 中華秋沙鴨 2005年4-5月,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觀測鴨巢結果表明,雌鴨選擇在靠近溪流的樹洞營巢,對人為活動不敏感。兩個巢距地面高度為10m左右,內徑約為0.2m,其他特征值有較大差異。鴨巢距溪流的距離小于10m,距公路也很近。雌鴨每日外出覓食的時間比較穩定,孵化末期有一定波動。影響覓食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天氣,晴天覓食時間較長,外出次數也較多。每日清晨和午間覓食活動頻繁,并集中在1d的2h之內。孵化期為23d左右。 中華秋沙鴨的繁殖進行為,發現它們營巢在河流兩岸的天然樹洞中。繁殖季節成對,偶爾見有一雄二雌結合,求偶期間亦常出現爭雌現象,交配在水中進行,窩孵數8-14枚。卵平均大小為63.25×45.91mm,平均重量61.9g。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每年開始產卵時間的早期同當年氣溫回升的快慢有關。 4月中旬到達繁殖地后,就開始尋找天然樹洞做巢。雄鳥常有偽巢。巢多筑在緊靠河邊的老楊樹的天然樹洞中,洞口距地面13米左右。洞內直徑27厘米,洞口為20厘米×9厘米。巢內墊以木屑,上面覆蓋著絨羽,并混有少量羽毛和青草葉。 其在溪流中交配。交配前雄鴨圍繞雌鴨游動嬉戲,當雌鴨靠近時雄鴨猛撲到雌鴨背上進行交尾。4月初到4月中旬產卵,通常1天產1枚,產最后1枚時常間隔1天。年產1窩,每窩產卵10枚左右。卵為長橢圓形,淺灰藍色,遍布不規則的銹斑,鈍端尤為明顯。雌鴨在產完最后1枚卵后開始孵卵,孵卵期內每日坐巢時間很長,除中午出巢約1小時外,其余時間都在孵卵,孵卵期為28-35天. 雛鳥出巢時,由親鳥帶領跳出洞口,進入水中,成家族群活動。該鳥人工繁殖較困難,應嚴禁捕捉,以保護野生繁殖種群。孵化期間,雌鴨的活動比較有規律。它每天外出覓食2~3次,每次外出覓食的時間大約1個小時左右。晴天并且氣溫較高時,成鴨外出覓食的次數多,覓食時間也要稍微長一些。陰天或氣溫較低時,尋食的次數減少,覓食時間也稍短一些。在雛鳥出巢前的2~3天內,母鴨外出尋食的次數明顯減少,并且每次外出尋食的時間也由原來的1個小時左右縮短為每次20分鐘到半個小時左右。 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以往在中國廣有越冬記錄,但分布點零散,且多為小群或零星個體,很少在同一地見到10只以上的個體記錄。1989-1990年冬季水鳥調查共記錄28只,其中江蘇鹽城6只、高寶湖17只、洞庭湖4只、丹東1只;1990-1991年共記錄20只,其中蘭州4只、江蘇灘涂12只、洞庭湖4只,可見在越冬地數量十分稀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個別地點雖發現有中華秋沙鴨的越冬群體,但缺少持續性觀察結果。安徽、山東、遼寧、吉林是近幾年來新發現的中華秋沙鴨越冬地。安徽主要見于肥東,山東主要見于榮城、長島及沿海一帶。吉林和遼寧見于鴨綠江。 21世紀初在贛東北的弋陽、婺源相繼發現中華秋沙鴨的較大越冬群,總數量至少超過100只,且數量和分布地點相對保持穩定。兩地記錄到的最大數量分別超過該種全球總量的1%。 2004年3月,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鴨綠江上發現8只中華秋沙鴨。黑龍江省共有170只左右.其種群數量保持較穩定。 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 ![]() 中華秋沙鴨 中華秋沙鴨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被列入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瀕危鳥類紅皮書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瀕危鳥類名錄,是與大熊貓、華南虎、滇金絲猴齊名的國寶。1999年冬季。在信江清湖段發現了這一珍禽,一次發現多達數百只。經省有關專家論證?;敬_定清湖段為中華秋沙鴨的越冬地之一,也是迄今在我國南方發現的秋沙鴨最大種群越冬地。2000年8月,弋陽縣政府已成立了“弋陽縣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使之成為弋江縣城景區又一個難得的生態旅游觀光點。 碧水中華保護區 黑龍江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境內,地處我國東北東部山地小興安嶺山脈的東南段——永翠河流域的中段,距帶嶺鎮9公里。保護區地理坐標為E128°47′12〞-128°58′35〞,N47°4′52〞-47°9′46〞。總面積為2535公頃。 黑龍江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于1997年5月經伊春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市級自然保護區,同年11月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0年來,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保護區在資源保護和建設乃至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初具規模。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種。 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 一級保育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瀕危(EN)。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詞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