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燈節(jié)之俗源遠流長,金陵燈市經久不衰,至今享譽海內外。燈節(jié)始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從正月初八上燈,到十八落燈,為時達10天之久。在一片星星點點的燈火交匯中,傳遞著最具魅力的南京民俗和其悠遠的影響。 燈節(jié)源流 古代傳統(tǒng),正月十五叫上元,上元之夜便是元夜。而“夜”與“宵”二字同義,故元夜又稱元宵,燈節(jié)亦名上元節(jié)或元宵節(jié),宋時還稱元夕節(jié)等。這是春節(jié)之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是新的一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夜,皓月當空,民間有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同慶佳節(jié)的習俗。 因為燈節(jié)又名元宵節(jié),故除了賞燈之外,還以品嘗元宵為樂,民間早有“上燈(吃)元宵落燈(吃)面”的習俗。但多數人誤以為元宵節(jié)是因為吃元宵而得名,其實恰恰相反,因果倒置,正因為名曰元宵節(jié),才把所吃的圓團稱為元宵。 傳說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繼任惠帝生性懦弱,大權旁落其母呂后手中。惠帝故去,呂后獨攬朝政,劉氏江山成了呂氏天下。呂后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在上將軍呂祿家中密謀作亂。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起兵討伐,一舉平定“諸呂之亂”。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遂把平亂之日即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 至于元宵燃燈習俗,源于道教“三元說”。據《歲時雜記》載,道教曾把一年中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分別稱為上元、中元和下元節(jié),又以道教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三神”即天官、地官、水官配以三元。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言“正月十五日元夕節(jié),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敬神。元宵燈節(jié)興起后,民間每年皆有放燈活動,但觀賞娛樂成為首要。 唐代燈節(jié),上元前后各一日,合計3天;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兩日,總共5天;明代則延長至10天。因為燈期不同,最初張燈是日叫“試燈”,正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后一天叫“殘燈”“闌燈”。另外還有“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即正月十四日夜燃燈為“神燈”,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正月十五日夜燃燈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蝎蟲;正月十六日夜燃燈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使游魂得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歷代文人墨客,無不贊美元宵花燈之美,“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這樣的詩句不勝枚舉。 盛況空前的唐代元宵燈市,京城長安“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蘇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張悅亦有《踏歌詞》贊“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皆描述元宵節(jié)賞燈的情景。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詩句,表現當時觀燈規(guī)模之宏大;崔液的“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則凸顯了燈節(jié)的魅力。 宋代的元宵夜,燈市更是蔚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亦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走馬燈”。辛棄疾更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集一時之盛,將元宵放燈延至更長。唐伯虎曾盛贊“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 清代元宵節(jié),熱鬧依舊不減,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活動。阮元《羊城燈市》詩云:“海鰲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姚元之《詠元宵節(jié)》曰“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描述得更是生動精彩。 充滿詩情和浪漫的元宵佳節(jié),又纏系著愛情的紅繩。借觀燈之際,給受傳統(tǒng)束縛的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交誼的絕好時機,亦給已結情緣的男女青年提供了一個私下約會的絕好時機。元宵節(jié)堪稱中國的“情人節(jié)”,它包裹著濃濃的愛意,散發(fā)著醉人的溫馨。 不惟如此,元宵節(jié)還是盛大而隆重的集體狂歡。它與春節(jié)有著迥然不同的意味,如果說除夕守歲意在“回家”,元宵節(jié)觀燈則強調“出行”。拋開一切對自身的制約,無拘無束地奔放出門。一個“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鬧”字,更是鮮活地把國人渴望灑脫的心情徹底釋放出來。萬眾歡騰之時,徹徹底底地把國人常態(tài)中“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催化演繹成難得一見的率真與浪漫。如此說來,元宵節(jié)既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亦是“狂歡節(jié)”。 金陵燈會話舊 六朝時,南京為帝王之都,每年元宵節(jié),燈火滿市井,實為全國之冠。“萬星爛天衢,廣庭翻人潮”“天宮倘若見,燈王愿可逢”,南朝梁簡文帝蕭綱、陳后主陳叔寶都曾以詩歌吟詠秦淮燈景。帝都的燈市就是與眾不同,讓百姓享受的也是“豪華”的燈節(jié)之樂。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一統(tǒng)天下的他一改舊制,將放燈時間延長至10天之久,這是史上為時最長的燈節(jié)。百姓的快樂也因時而長,那時的南京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好生熱鬧。明洪武五年(1372)的元宵節(jié),朱元璋別出心裁,曾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盞,可謂一代盛事,空前絕后,一時有“秦淮燈火甲天下”的盛譽。 延至清及近代,南京燈節(jié)的風采一如往日。據甘熙《白下瑣言》載:“笪橋燈市,為金陵一勝。正月初,魚龍紛遝,有銀花火樹之觀。其中剪采,五光十色,尤為佳妙。后移于評事街。” 升州路是城中通向西門的要道,一直人攘喧鬧。春節(jié)期間,從笪橋至評事街,燈火通明。大街兩旁扎滿松棚,四周綴有巨型華燈,燦若白晝。松棚之中還設有樂隊,簫鼓聲聞,宛如仙樂。不時有身著戲服的人踩著高蹺走過,引得市民爭相駐足觀看。最高興的當屬孩子,手上拎一盞燈,心中又多了一線光明,照亮的不只是自己的腳下,還有未來的前程。 隨著夫子廟貢院科考的興盛,為士人服務的茶樓、酒肆、客棧等也追風而起。穿越其間的秦淮河,更是往來不斷的游船行舟,官宦文人競相光顧,三教九流云集于此。位于這十里秦淮中心的夫子廟,一時鼎盛,所有的人氣都給這里占盡,讓追求熱鬧的燈市怎能不“移情別戀”,逐漸聚集于此并一直相沿至今,為夫子廟的繁榮錦上添花。 明代南京元宵節(jié)鬧花燈,制作有紗帛、羊皮、魚魷、料絲諸品。又有沿街串游者,曰滾燈,曰槊燈,曰彈壁燈。近人潘宗鼎《金陵歲時記》中曾載,清時用明角制作的有三星、八仙、聚寶盆、皮球、西瓜、草蟲、金魚諸燈;還有樓船燈,則使用玻璃條裝飾;其他用絹絲為材料制作的燈多為花鳥蟲魚,惟妙惟肖。 清初,時興一種富麗高雅的“紗燈”,官宦商賈爭相懸掛。金陵紗燈的興起源于民間畫工,興于文人參與。這種紗燈用絲帛織成,薄如蟬翼,裱糊在竹木做成的框架上,內燃蠟燭,通明透亮。其形制有圓形、扁形、六面形、菱形等,大的高過半人,小的不及3寸。紗燈上畫有仕女圖、歷史故事、流行戲曲、花鳥蟲魚、金陵名勝以及燈謎等,從內容到形式,都創(chuàng)新高。 每逢燈會,時人樂于出行賞燈,品評誰家的燈最為奇巧、最具特色。商家無不利用這一大好時機,在鋪前置紗燈,廣攬顧客,并舉辦燈謎活動,猜中者即奉送本店出售的物品。10天的燈節(jié)引得門庭若市,為新的一年“財源茂盛”開了個好頭。 有關金陵燈節(jié),名震京華的江寧耆宿夏仁虎在其所著的《歲華憶語》中言之頗詳:“八日為上燈節(jié),人家始懸春燈,祀祖先,拜尊長,曰拜燈節(jié)。夜供元宵,其制以米粉裹糖。有女新嫁者,是日購彩燈及元宵送其家,曰送燈……金陵之龍燈,自上燈后,即游街市。燈所過市,人爭燃爆竹以助興。大人家或具元宵茶點,開門延之,曰接龍燈。爆竹愈多,舞者興愈高,彩愈烈,或回旋院庭,或盤繞梁柱,復間以歌唱鑼鼓,想見升平佳況。”由此不難發(fā)現,舊時的燈節(jié)不單是觀燈,還包含有諸多民情風俗,今日與之相比,已失去許多意趣。 今日燈節(jié)之盛 燈市一年又一年,寒風中,燈火有存有滅,笪橋、評事街的燈市早已廢去,唯有夫子廟一處燈市,與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爭艷。 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下第一燈會”之美譽,是中國唯一一個集燈展、燈會和燈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燈會。 全國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傳統(tǒng)燈會,但秦淮燈會自有其獨特地位。遙想當年,南京以及整個江南地區(qū)在全國所處的經濟文化地位之盛隆,是燈彩藝術和燈會儀式的重要社會基礎,足以支撐一場盛大的燈會,使秦淮燈會盛極一時。 秦淮燈彩的生命力是民間傳統(tǒng)技藝生命力的演繹、延續(xù)和力證。被秦淮燈會這個矚目符號串起的除了時空,還有匠藝薈萃,從紙扎、繪畫、書法、剪紙、皮影、雕塑,到木工、漆工、篾匠、裱糊匠人,從蘇州刺繡到皖南造紙,都集大成于這門綜合藝術中,俯拾皆菁華,使之臻于極高境界。這份璀璨的繁華穿越千年,如今仍散發(fā)著懾人的魅力。 每當燈市之際,夫子廟地區(qū)比肩接踵。南京周邊許多城市的人也都攜家?guī)Э谇皝碇d,可謂“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老南京”有句俗話:“過年不到夫子廟觀燈,等于沒有過年;到夫子廟不買張燈,等于沒過好年。” 花燈的品種繁多,荷花燈、蛤蟆燈、飛機燈、兔子燈為多,成為孩子們心中的最愛。如今的燈展已與時代接軌,千余年的“竹扎紙糊”與后起的“聲光電控”交相輝映。隨著工藝與時俱進,秦淮燈會由單一的傳統(tǒng)手工工藝發(fā)展為集手繪、剪紙、鏤空、光雕、立體造型、卡通等工藝為一體,表現手法集形、色、聲、光、電、動等現代藝術,材質拓展到綢、絹、紗、環(huán)保PVC、LED、亞克力等,五光十色,熠熠生輝。燈會期間,燈海人潮,盡現“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勝景。 自1986年恢復舉辦中斷多年的秦淮燈會,至今已是第30屆。自第20屆開始,秦淮燈會從夫子廟拓展到秦淮河水上游線,形成“水陸空間”布展格局;2011年,燈會延展到明城墻上;2013年進入老門東;2016年更是設置了八大展區(qū),除夫子廟、秦淮河、江南貢院、白鷺洲公園、老門東等往年布展的區(qū)域外,首次走出中華門,跨過外秦淮河,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和晨光1865園區(qū)布展。 近些年,秦淮燈會每年都有一個主題,以彰顯特色。如2016年是“秦淮燈金陵春,老城南最南京”,2013年為“秦淮燈彩甲天下,百姓歡騰迎新春”,2011年為“天下文樞,智慧之光”,2009年為“詩畫江南,風雅秦淮”,2006年為“魅力的秦淮燈彩,迷人的槳聲燈影”,2004年為“金猴祈福賀新春”。燈彩構成南京傳統(tǒng)習俗風尚中特有的文化景致。 民俗的成長與發(fā)散,離不開哺育它的那方水土;更重要的是,離不開一個祥和的社會環(huán)境,“離亂人,不如太平犬”。亂世,百姓遭殃,何來如此雅興?只有日子過得舒坦,人們才能樂在其中。婦孺老幼盡情賞燈、玩燈和鬧燈,祈求豐衣足食、身體安康、愛情美滿和子嗣綿延,以表達自己的身心愉悅和美好愿望。 1600年前帝都金陵的燈市是什么樣,我們已無法準確得知,但1600年的燈市習俗卻與我們同在。它點燃的是一盞心燈,但愿我們的花燈鬧市“年年歲歲綻放,歲歲年年不敗”! 韓文寧 |
|
來自: 木子4kfvyzepq8 > 《百科知識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