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媽媽的情緒穩定水平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嗎? 孩子是否樂觀、自信,跟媽媽的情緒是有很大關系的。一個樂觀、平和、情緒穩定的媽媽,通常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自在、樂于去向外界探索。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你是那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嗎? 2. 孩子為什么說謊? 孩子說謊,是他/她需要說謊。假如孩子感覺到在大人面前是足夠安全的,他/她就會愿意講真話。你是一個讓孩子感覺到足夠安全的父母嗎? 3. 夫妻關系對孩子影響有什么影響? 影響極大:(1)影響孩子的親密感,甚至帶到孩子以后的新家庭;(2)影響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成為家庭的拯救者、無能者或者冷漠者;(3)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4.為什么一定要讓孩子做家務? (1)幫助孩子練習動作技能;(2)讓孩子練習分類歸納;(3)培養孩子的責任感;(4)增加孩子的自信心;(5)培養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5. 爸爸媽媽給予孩子心理營養方面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1)在家庭中,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媽媽;(2)而關于“我是誰,我是怎樣的“自我概念則是來自于爸爸。作為父母,你給孩子的心理營養足夠嗎? 6. 孩子為什么會有偏差行為? 情緒是一種能量,如果內在有許多情緒垃圾沒有處理,就會累積起來,然后在不停地尋找出口,孩子的偏差行為就是其中一種表現。父母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成為身心一致的人,然后你才能教孩子這么做。另外,孩子偏差行為有時是一種求救信號,是因為內心有不能滿足的渴望:安全和愛。 7. 孩子情緒處理的五大方法是什么? (1)說出來;(2)寫出來;(3)畫出來;(4)唱出來;(5)動起來。 每種方法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說出來”,需要事先塑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不能秋后算賬事后嘲笑等。 8. 為什么父母要對孩子做積極暗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 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或者總是說些負面的話,孩子就很可能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來自愛丁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教授的調研表明:90%在本質、意識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現的人,在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受到過來自家人的積極暗示。 9. 為什么孩子越來越沉默?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演說家,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文學家,只是不知道從哪一天起,我們的孩子變得沉默,不懂用“說”來表達,不懂用“筆”來描述,而你自稱愛孩子甚于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就是那個劊子手。為什么孩子越來越沉默?五年級的小麗眼睛眨巴眨巴地望著我,向我分享著她是怎樣經過重重挑戰拿到比賽一等獎的。最后她平靜地說:“黃老師,要是我爸爸媽媽像你一樣,愿意聽我說話就好了。”我的心被觸動了,我仿佛看到孩子一次又一次拉著她的爸爸媽媽竭力想分享她的喜怒哀樂,可是一次次遭到拒絕,漸漸地,她變得平靜,不再期望她摯愛的爸媽傾聽。孩子終究會在父母面前封鎖自己,在外面的世界尋求那一塊可傾訴的地方,倘若她依舊沒有遇到那樣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她便會對世界關上“心之門”,到時候就算花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能打開了。 10.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了“窮人”? “窮人思維”,不是“窮人”的思維,而是無論生活條件怎樣,都把自己當成窮人的思維。避免把孩子養成了“窮人”需要做到以下三點:(1)告訴孩子,時間是一種昂貴的成本;(2)別讓孩子為錢過度發愁;(3)教會孩子理性判斷,學會及時止損;(4)與孩子一起開拓視野,終身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