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也許會刷新你對白酒的三觀。 越來越多年輕人,對白酒不抱有熱愛,這和一些媒體的不實報道,和過分渲染也有關系。 對于白酒,很多人已經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錯誤認知,別以為某些官媒和公眾媒體就是權威,不過是搞一搞興風作浪的行為藝術罷了。至于廣告宣傳的那些,呵呵一聲算了。 酒,是陳的香……? 其實,葡萄酒講究適飲期,白酒也并非陳得越久越好。
一般說來,新酒刺激性大,氣味不正,往往帶邪雜味和新酒氣,經過一定時期的儲存,酒體變得綿甜柔和,香味突出,比陳放之前醇厚、柔和,這種現象稱作“白酒的老熟”。 特別是醬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眾多,老熟過程中的變化復雜。簡單說來,優質白酒一般需要貯存三四年,甚至更長一點的時間,達到老熟終點,當酯化反應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趨向平衡,出現停止狀態,如果繼續貯存,會使酒精度數減少,酒味變淡,揮發損耗也會增大。 特別是目前有些中檔和低檔白酒,在勾兌過程中添加了香味劑,這類酒更不能較長時間存放。否則,酒質會變得苦澀膩味。所以,只有優質白酒的長期窖藏,才是越陳越好的先決條件。這也是為什么陳年茅臺酒價格瘋漲的主要原因。 勾兌,是潛規則還是顯規則? 十五年前,如日中天的秦池,在國內某報連續編發一組三篇通訊,披露出實際生產能力以及收購川酒進行勾兌的事實,一時間如同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在極短的時間內轟然倒下。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勾兌”一詞正式進入普通消費者的視野,開始了長達數年并延續至今的被誤解之旅。 曾經有朋友這樣說,白酒,始終排除不了勾兌,所以改喝葡萄酒。 他這句話不無道理,有品質的優質葡萄酒一般不存在勾兌一說。但您要清楚一點!在白酒中,勾兌是正常現象,勾兌是白酒生產工藝中的一道正常程序。 從技術層面上講,銷量好的酒廠幾乎每天都有新酒產出,質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勾兌能使酒的質量差別得到縮小,使酒在出廠前穩定質量,統一標準,達到該種白酒標準要求和或理想的香味、風格特點,勾兌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維系白酒穩定出品的關鍵環節。 而外購原酒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企業諱莫如深;媒體窮追不舍;消費者可能會覺得,白酒,尤其高端白酒,外購原酒等同于以次充好。 而實際上,收購原酒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一線大品牌白酒,也存在收購散酒的現象。 中國白酒,其實是一種資源依賴性產品,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還需要適宜的自然條件,用葡萄酒的話來說就是“好的風土”。有些地方能釀出好酒(如貴州等地),有些地方就不適宜生產白酒,因此,基于地域的分工是必然的。 前面說了,原酒勾兌是成就優質白酒成品的工藝流程之一,原酒是平臺型資源,是白酒產業鏈的一個重要環節,白酒企業外購原酒,和電腦企業使用INTEL芯片,是同樣的道理,只是一種資源的優化配置。 低度酒更有益健康? 相信您也發現了,白酒度數越高價格越貴,這是為什么? 其實,中國古人,在元朝之前,都是喝低度酒的。不然以李白的喝法,“會須一飲三百杯“,早就去青天了,當時酒的度數應該不超過6度左右。 元代時期,有了高度白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可別小看了這句話,它直接為我們如今的蒸餾酒找到了鼻祖!以前發酵的酒度數通常都在10度以下,經過這么一蒸餾,酒度直線上升,最高可達到四十多度!
于是,從元代起,中國酒的度數一路飆升,一發不可收拾。從民國到建國初期,高度酒仍是主流。 直到70年代中期,國家提出發展低度白酒,才興起低度白酒的市場。 可傳統蒸餾出來的酒大都在60度左右,最高可達70多度,這硬要把酒變成30度、40度可怎么辦? 于是,“加漿“就成了必要工序,說白了,就是加水。酒加過水后,再通過各種方法來凈化它,如使用各種吸附劑,冷凍法等。為了讓低度酒不失高度酒的風味,有良心的酒廠,會往酒中添加高級調味酒;沒有良心的酒廠,那就是直接添加香精香料。 即便“白酒降度”看上去如此復雜,但低度酒的制作成本還是要遠遠低于高度酒的成本,因為在進行“調香調味”的時候,除了可以用優質的調味酒(很貴)之外,便宜的香精、香料也是絕大多數酒廠的選擇,所以,高度酒比低度酒貴是可以理解的。 而就其本身品質來說,高度酒好還是低度酒好,并沒有絕對優劣之分,還是要看各酒廠的原料投入和工藝技術。 白酒香型那么多,傻傻分不清? 在國家級評酒中,目前業內公認的有十二種香型白酒: 以貴州茅臺酒為代表的醬香型,以四川瀘州老窖大曲酒為代表的濃香型;以山西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以安徽口子窖為代表的兼香型;以廣西桂林三花酒為代表的米香型;西鳳酒為代表的鳳香型等等……還有芝麻香型;豉香型;特香型;藥香型;董型;老白干香型;馥郁香型白酒。 而這些香型各有特色,說不上誰更優秀,只能說消費者更傾向哪一種。醬香型細膩、醇厚、回味長久;濃香型芳香、綿甜、香味諧調;清香型清香、醇甜、柔和;兼香型醬濃諧調、幽雅舒適、細膩豐滿、回味爽凈……而白酒企業,各自為政,過于看重了酒的社會屬性,忽視了對消費者品鑒能力的培養,所以白酒的地域性也很強。 建國后,短短幾十年,冒出來這么多香型,還有一些新的香型在不斷演化…… 白酒的香型的多變看著像在創新,但另一方面,可能是觀念固化,技藝上不再縱深探索,加上區域銷售的瓶頸,品質缺乏進步的另一種乏善可陳。白酒企業,真心希望再多幾家茅臺,即使沒有它的名,也有那點破釜沉舟的定力和雄心吧。 年份酒就是好酒? 酒窖未出世,年份已久遠。一些酒廠開張五六年,就公然叫賣10年、20年、甚至百年的年份酒,以年份做熱品牌,幾乎成了心照不宣的“行規”。 基本上,現在的年份酒是用少量原酒來做引子,大部分都是一兩年的新酒勾兌調和而成。 原漿酒一定是好酒? 現在不少人拿原漿酒做概念。 實際上,酒廠中由純糧釀出來的原漿酒,是不能直接喝的。沒有通過存儲的原漿酒中存在大量醇類物質,對身體刺激非常大,而且原漿酒的度數基本在70-75度之間,度數太高,會對胃部形成灼傷。原漿酒,必須經過處理和儲存,變柔軟變香,度數調低后才能喝,沒有經過處理的原漿絕不能拿到市場上銷售。 而在現行的市場環境下,原漿酒的概念卻又被炒偏了。所以,如果再有人用原漿酒來忽悠你,你心中該有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