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瘀比化瘀好而快 作者:丁和 《奧妙養生》工作室 《奧妙理療》俱樂部 本文為丁和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http://blog.sina.com.cn/u/2637597764清瘀比化瘀好而快:血液里有垃圾,這是不可否認的了。通過運動、走步、健身、體育、拳劍、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讓血“活”了起來,沉淀的垃圾就進入“好血”里面,成了“更渾濁”的血液。就像一盆渾水,盆邊、盆底沉淀了泥沙,晃悠來晃悠去,盆子里重新渾濁了。血液里的垃圾,只有20%通過皮膚(出汗)、痰、大便來清理,80%要靠腎臟過濾尿出來。一部分垃圾,還流不到腎臟就在其它地方沉淀了,化來化去化出去很少,還可能瘀堵到更要害部位,這是危害之一。如果腎臟功能下降,或者短期內排瘀的任務加重腎臟處理不了,就會把腎臟“累”壞,這個危害更可怕。可血液垃圾這么多,不清理又不行。怎么辦呢?清瘀就是好辦法,清瘀的調理效果快而徹底也是一個明證。盡管短期內受點皮肉之苦,但比起飽受疾病折磨和死亡威脅,又算得了什么。 什么是奧妙清瘀?中醫有“放血療法”,也有叫“刺絡療法”,近代出現了韓國“心天瀉血”療法。盡管門派有分別,叫法有區別,但原理就是一個:清除瘀血,除舊布新,達到調理身體的目的。奧妙清瘀,就是這些基礎上的“傳承”、“結合”、“改進”。為什么不直接采用人家的呢?就是要取其利而補其不足。 傳統中醫的放血療法,多是用毫針或針灸用的漢針、三棱針、七星針或梅花針等。銀針呢,不利出血,容易彎曲也不好扎。三棱針和七星針,太粗,扎得深淺也不好掌握,而且最大的缺陷是太疼。“心天瀉血”改良的瀉血筆和瀉血針,就很好,只扎破皮膚,減少了疼痛。再結合拔罐呢,也就不用把針扎得太深,彌補了漢針要扎很深的不足。況且也明確了瀉血的原理,是瀉的靜脈瘀血,在這方面對人類的健康的貢獻是很大的。但是呢,“心天瀉血”療法,也有兩大不足:一是“瀉血點”程序化,不管什么病,都簡單地劃分幾個固定瀉血點(穴位)。二是 他畢竟不是中國人,沒能“潛移默化”地從心靈上感悟中醫的精髓,對穴位的理解不深刻不到位,他把中醫的穴位“標新立異”地搞了莫名其妙的編號,失去了中醫穴位應用上的“含義”。這是很重要的,因為中醫給穴位起名,有它獨到的應用意義。最重要的是,盡管他在疾病的辯證上探索出了很多的思路,特別是運用現代醫學新研究,但中醫的根畢竟在中國,在疾病原理的認識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錯誤,所以按照他的方法,很多疾病的調理效果也不像他寫的那樣好。我們經過多年的實踐,逐漸形成了我們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綱要。 第一,清瘀點的靈活性。對常見問題既有固定的穴位(部位),對個體而言又有不固定的穴位(部位)。哪里有問題,就在哪里清,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就不是穴位。這也符合我們中醫的精髓,“阿是療法”和“全局觀念”二者靈活運用。 第二,清瘀點的個體性。根據我們自己對身體的認識,選擇我們自己的調理部位。對問題的辯證正確,才是調理的關鍵。所以在所有問題的調理當中,我們選擇的清瘀部位都具有“個體性”,只是把別人的經驗作為參考。 第三,清瘀點的獨特性。奧妙清瘀不以穴位為主,而是以部位為要。為什么不講穴位而講部位呢?因為是靜脈清血,瘀堵的不僅是一個“點”,還可能是一條“線”,一個“面”。所以我們調理的時候,注重的不是一個點,而是幾個點、多個點。當然在一次清瘀的時候,可能解決的只是一個點或幾個點,但整個調理過程結束,最后形成(解決)的是一個“線”或者一個“面”。 第四,清瘀針數的創新性。中醫放血扎針數是一針或者幾個針眼,心天瀉血一般每罐扎15—30針,而我們扎的針數一般要在50—200針。為什么要扎這么多針呢?因為我們刺破的是毛細血管,一針扎下去,刺破一批毛細血管,再扎是刺破的另一批毛細血管,根據實踐中的總結,每罐每次扎這么多針調理效果最佳。 第五,清瘀操作的安全性。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奧妙清瘀必須每人一套專用針和專用罐。另外,卸罐的時候,必須使用醫用藥棉,杜絕使用衛生紙。藥棉提前剪成“煙盒”大小的方塊,用時從中間劈開分為兩塊,用里面(未污染)擦凈皮膚和罐內瘀血。 第六,清瘀的“人文”性。為了減輕扎針帶來的疼痛,我們增加了止疼措施。在這方面,還有兩個辦法可以減輕痛感,一是放音樂的辦法,二是進行語言交流,轉移注意力。為了安全起見,我們采用純中藥泡制的止疼劑。這個止疼劑的效果盡管不是很理想,但畢竟是純中藥的,對身體的傷害很小,所以建議大家采用這個配方。用的時候,用小盆瓶,或者用藥棉蘸上液劑,抹到需要清瘀的部位。最好多涂抹幾次,看液劑吸收的差不多,就再涂抹一次,一般涂抹1—3次,也可拔罐1—3分鐘等液劑滲透后再扎針。扎第二次之前,可以再涂抹麻液劑。如果痛感不明顯的人,也可以不涂抹。 清瘀療法要求嚴格,要結合身體的不同情況謹慎處理,所以這里只是給康友一個提示性的推薦,如果有想學習應用的,可以接受培訓以后,發給“奧妙清瘀參考大綱”進行操作。 本文為丁和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http://blog.sina.com.cn/u/2637597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