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綜合征的預防 臨床表現: 第Ⅰ期(早期):患手突然浮腫、肩痛和手痛, 且很快使手的運動范圍明顯受限。此期可持續3 ~ 6 個月,以后或治愈或進入Ⅱ期。 第Ⅱ期(后期):手的疼痛更加嚴重, 但水腫減輕, 皮膚發紅,手指活動度日益受限,如治療不當將進入Ⅲ期。 第Ⅲ期(末期或后遺癥期):水腫和疼痛完全消失, 手的活動能力完全喪失, 形成固定的有特征性的畸形手, 即腕屈曲偏向尺側, 腕屈屈受限制, 掌骨背側隆起。 目前較公認的原因: ① 腕屈曲位長時間受壓,影響靜脈回流,手上大部分靜脈淋巴回流都在手背; ② 與腦卒中后交感神經功能障礙有關,與植物神經功能密切有關的間腦及額、頂、顳葉及邊緣皮質發生病變時, 使患肢神經皮膚營養不良, 導致局部淤滯性充血性水腫; ③ 肩-手泵功能障礙,肩手的血液回流有賴于肩泵和手泵, 后兩者的動力均來自肌肉運動, 癱瘓后肌肉運動減弱或消失, 血液回流受阻, 因而出現淤血性水腫 ④ 對手關節的過度牽拉可能引發炎癥反應, 出現水腫和疼痛; ⑤ 輸液時液體滲漏至手背組織內; ⑥ 手部小的意外損傷。 預防措施: 1. 體位擺放 無論患者處于何種體位,均要注意良肢位的擺放,避免長時間手下垂 坐位時,其上肢要置于前面的桌子上,可在臂下墊一枕頭; 平臥位時,頭偏向一側, 患肩下墊枕, 使肩上抬, 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背伸,手指伸開, 髖關節下墊枕, 患足蹬枕、踝關節90°, 膝關節內旋; 患側臥位時使患肩處于前伸位, 肘伸直, 手心向上, 患側下肢髖關節微屈曲。盡量鼓勵患者取患側臥位,以利于健側肢體的活動,以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 健側臥位時患側肩關節屈曲100°, 上肢伸直, 手指伸展, 患側下肢墊枕, 保持屈髖,屈膝位, 足蹬枕頭上。 2. 及早的心理干預與康復護理 腦卒中后抑郁發生率很高,占腦卒中患者的20% ~ 50%。腦卒中后并發抑郁嚴重影響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抑郁患者依從性差,不愿意配合康復訓練,因此,必須與患者進行有較的溝通,取得配合,使得康復訓練得以有效進行。 3. 肩吊帶或腋托的使用 早期適當使用肩吊帶或腋托, 可以防止肩關節半脫位, 以及病人在步行訓練中避免患肢自然下垂, 造成水腫加重。 4. 避免腕屈曲 為改善靜脈回流,防止掌指關節持久地處于伸位,腕關節每天 24 小時保持背伸很重要。如果患者患手腫脹明顯,可采用上翹夾板 24 小時使腕關節保持背屈位,以利于靜脈回流。 5. 防止患側手的任何外傷, 如摔傷、皮膚劃傷。必須嚴格遵守康復訓練的時間及強度, 禁止負重訓練 6. 在治療中, 盡可能地不用患側手背靜脈輸液, 防止造成水腫 7. 冰療 即將患手浸于冰水混合液中,連續3次,中間可有短暫的間歇,本法可消腫、止痛并解痙。但應注意避免凍傷和血壓升高。 8. 冷-熱水交替法 即先把患手用 10°冷水浸泡20 min, 40°溫水浸泡10 min,每天至少在3 次以上。此方法對肩手綜合征的第一期效果很好。可促進血管擴張-收縮的反應, 改善交感神經緊張性 9. 壓迫性向心纏繞 對腫脹的手指可采用向心性壓迫纏繞法,通常是用直徑 1-2mm 的線由遠端向近端纏繞手指,纏繞開始于指甲處,并作一小環,然后快速有力地纏繞至指跟部,不能纏繞為止,纏完后,立即從指端繩環處,迅速拉開纏繞的線繩。從拇指開始,每個手指都纏一遍,最后纏繞手掌。每天可以反復3~5 次。 10. 主動運動 鼓勵病人主動運動患側的手, 如完全不能動時, 使用健側手幫助患手及上肢。讓病人在平臥時把患側上肢舉過頭, 再放回胸前。如此反復, 直至患者感到累了為止, 不可過于疲勞。 11. 被動運動 小心地進行肩關節的被動運動可以防止出現肩痛,手和手指的被動活動也應該非常輕揉,不應引起疼痛。在手水腫時,治療量要適當控制,治療師應在患者仰臥位,上肢上舉有利于靜脈回流的情況下進行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