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是什么,為什么要研究奇門遁甲? 寫這個帖子頗費了一番躊躇。談論奇門遁甲、風水星相之類的話題,最容易被人扣上“傳播迷信”的帽子。先不談奇門遁甲有無“科學”的依據,作為古代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奇門遁甲的應用滲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奇門遁甲最早應用于軍事,“軒轅黃帝戰蚩尤。涿鹿經年戰未休。偶夢天神授符訣。登壇致祭謹虔修。神龍負圖出洛水。彩銜書碧云里。因命風后演成文。遁甲奇門從此始。”這一來源固然不可靠,但說明了奇門遁甲的最初用途,在于軍事。“學會奇門遁,見人不用問”,老百姓對于奇門遁甲崇拜和信任,也說明了奇門遁甲影響力之大。 作為中國文化的繼承者,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了解奇門遁甲,當然,我們不應當用奇門遁甲從事迷信、欺騙的行為,但也不應當將奇門遁甲本身視為洪水猛獸或“ 封建迷信”而嗤之以鼻。打個不太好的比方,今天的女孩當然沒必要自己去裹小腳,但是有必要了解一點自己祖母輩裹腳的心酸歷史。 因此,本帖只用于普及奇門遁甲的基本常識,目的僅在于讓朋友們認識奇門遁甲。以上算開篇的廢話,占個位置,咱們沏上一壺好茶,擺上點花生瓜子脆蘿卜小點心,慢慢地聊,慢慢地談。 先說說奇門遁甲是什么。 現在信息發達,百度、goole一下,關于奇門遁甲的各種解釋撲面而來。這些解釋對不對?都對,問題是,看完了這些解釋,恐怕一般的初學者還是無法了解奇門遁甲。比如,隨便哪個初學者都知道奇門遁甲中的“奇”指的是天干中乙、丙、丁三奇;“門”指的是“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遁是隱藏,“甲”是干支中的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就是六甲隱藏于六儀,六儀者,戍,已,庚,辛,壬,癸。六甲遁于六儀,配合乙丙丁三支奇兵的變化以及八門的方位,在配合“九宮”,即可決斷生死吉兇。這就是網絡上普遍的奇門遁甲的解釋。 您會說:“好懂!”別忙,別忙著學下面的什么六甲配六儀,什么這個宮飛那個宮。請問,第一,三奇來源于天干,天干來源于何處?為何十天干中只有乙丙丁三奇?六甲代表的明顯是時,為何時要遁于天干“六儀”之中?八門顯然來源于八卦,這個八卦是先天八卦還是后天八卦?八卦與八門如何配置,八門與六儀、三奇配合,其含義是什么? 這些問題很枯燥,很無聊,但是,不了解這些東西,就無法了解奇門遁甲。拋棄這些東西去追求所謂奇門遁甲的種種神奇功效,就好比您不想站樁卻要追求形意拳的種種神奇功力一樣,都是緣木求魚。 在繼續下面的探討之前,我先亮出我的一些觀點,這樣后面談論起來比較省力氣。 奇門、六壬、太乙是易學的三大秘法,也是易學最不容易入門的三大學問,古稱三式。其他的,比如相法,熟讀麻衣神相就可以入門;六爻雖然古奧,其入門也只需背誦周易。唯有三式,入門需要的基礎知識非常多。 我的淺見,奇門、六壬、太乙本是一回事,其核心思想,就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天干地支為時間,八卦八門為空間,九星為天時。奇門的命盤,其實就是時空系統,天時地利輔以人道,才能夠無往不利。 理解奇門遁甲,需要同時兼顧太乙、六壬。粗略而言,太乙探討的是天地萬物運轉流變的規律,六壬則是依據規律分析人事、測查人情,世傳六壬者居多,就是因為六壬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直接相關;奇門,則是利用規律、奪天地造化以成人事,專為兵法所立,因此被尊為“帝王之學”。太乙、六壬精通者歷代都有,精通奇門者則代不數人,不是因為奇門更難學,而是奇門的負面影響太大,一旦落入無良人之手,會導致禍亂天下大亂,縱然有高人悟得其中奧秘,也不敢輕易傳授。所以,學太乙、六壬師傅好找,學奇門第一道坎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師傅,沒有老師的帶領,無法掌握奇門遁甲的精髓。 本人對于奇門,更是僅見皮毛,寫個帖子,無非讓大家對奇門有個基本的認識,就這一點,已經感到很吃力了。 奇門遁甲雖然奧妙,但其基本思想還是比較清晰的。以空間方位(洛書、后天八卦、八門)配合時間(六甲、六儀,二十四節氣),以“數”來判斷合適的時間和空間點,其實質,依然是建立一個時空體系。這其實是所有命理的基本思想, 所以,萬法歸宗,依然不離《周易》的大義。 有網友問了,老祖宗的奇門遁甲這么厲害,為啥不能抵抗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為啥不能阻止南京大屠殺? 有的人說這問題是抬杠,要我說這問題問得好。奇門遁甲是干什么用的?用于兵事,兵家首推孫子,《孫子》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兵家算什么?《孫子》寫得明白,“道、天、地、將、法”,地為地利,天為天時,道為人道,將為人事、法為人倫。兵家所算,基本的落腳點在人而不在天時地利,所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奇門遁甲推究的是時空的演化規律,其發生作用卻要以“人”為落腳點。奪天地造化以成人事,更需要人對奇門遁甲的運用。 所以,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非奇門遁甲。 國民政府雖有人道的優勢,但上下異心,戰略始終搖擺不定:淞滬會戰打得英勇,高層作戰的目的卻在于擴大國際影響,吸引國際干預。會戰失敗后部隊調動毫無章法,整個防線被日軍各個擊破。國民政府本于戰前擬定了遷都計劃,如果要貫徹這一計劃,就應當在淞滬會戰失敗后逐級防御,撤出部隊主力,卻偏偏在大戰之前又宣布“與南京共存亡”;蔣介石戰前下令將海軍艦只沉入長江是為了阻擋日海軍攻勢,但唐生智臨戰炸船顯示破釜沉舟則導致南京守軍最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整個南京的防御均依托城墻,如何抵抗日軍的現代化裝備? 或曰中國軍隊力不如人,不得不如此。然而,力不如人,自然要在戰斗中主動撤出部隊,保全主力,何苦又要與敵人拼消耗?奇門遁甲研究的時空體系無非規律而已,戰斗違背了基本的規律,何談奇門遁甲? 順便可以提一句,當年向一位前輩請教奇門遁甲的奧妙之時,前輩不肯傳授,再三請求,前輩只給了一句話:“三式以《周易》為基礎,《周易》以義理為基礎,義理以《四書》為基礎。”這句話至今受用不盡。天道遠,人道邇。無論研究奇門遁甲還是其他學問,都要以人道為基礎。離開人道的基礎妄求神通,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這一節,我們談談奇門遁甲的起源 奇門遁甲以干支、二十四氣配八門五形,其產生,自然在這些概念有了之后。干支、八卦、五形的起源較早(具體的斷代后面談),唯有二十四節氣產生于東漢之后,因此,系統的奇門遁甲理論,當產生于東漢之后。傳世的奇門,主要是李氏奇門或林氏奇門。李、林二家,均起于明。史書記載的奇門遁甲著作,最早見于《隋書》。今將《隋書·藝文志》收錄的奇門遁甲著作抄錄如下:《遁甲文》一卷,伍子胥撰。《遁甲孤虛記》一卷,伍子胥撰。《遁甲經要鈔》一卷。《遁甲萬一決》二卷。《遁甲九元九局立成法》一卷。《遁甲肘后立成囊中秘》一卷,葛洪撰。《遁甲返覆圖》一卷,葛洪撰。《遁甲囊中經》一卷。《遁甲囊中經疏》一卷。《遁甲立成》六卷。《遁甲敘三元玉歷立成》一卷郭弘遠撰。《遁甲立成》一卷。《遁甲立成法》一卷臨孝恭撰。《遁甲穴隱秘處經》一卷。《黃帝九元遁甲》一卷王琛撰。《黃帝出軍遁甲式法》一卷。《遁甲法》一卷。《遁甲術》一卷。《陽遁甲用局法》一卷臨孝恭撰。《雜遁甲鈔》四卷。《三元遁甲上圖》一卷。《三元遁甲圖》三卷。《遁甲九宮八門圖》一卷。《遁甲開山圖》三卷榮氏撰。《遁甲年錄》一卷。《遁甲支手決》一卷。《遁甲肘后立成》一卷。《遁甲行日時》一卷。《遁甲孤虛注》一卷。 (一共二十九部著作。可見,在隋代,奇門遁甲之術已經蔚然大觀,十分繁榮了),在這些著作中,署名的作者不多,有兩個值得我們注意,一個是葛洪,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人,道家的重要人物。其所傳《抱樸子》經學者考證為可信史料。在《抱樸子·外篇》重點自敘中,葛洪自稱:“晚學風角、望氣、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志。”可見,歷史上的葛洪,確實是精通奇門遁甲的。葛洪學術傳承為:道家名人左慈傳其祖葛玄,葛玄傳于鄭隱、鄭隱為葛洪之師。通過葛洪,我們可以斷定,在東漢,奇門遁甲的理論已然相當完備。 如此完備的理論體系,自然要有一個起源、發展、壯大的過程。那么,奇門遁甲的理論起源何在呢?《隋書·藝文志》給我們提供了第二個線索:伍子胥。按照《隋書·藝文志》的記載,《遁甲決》、《遁甲文》、《遁甲孤虛記》均為伍子胥所作。然而三部書不見于《漢書·藝文志》,為偽書無疑。問題在于,為何三部書均托名伍子胥?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24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批西漢竹簡,其中,有一部名為《蓋廬》的兵書。全書共有竹簡55枚,計3000余字,《蓋廬》之名題于竹簡背面。《蓋廬》以蓋廬提問、申胥的回答形式寫成,每篇一問一答,共分九篇。書中的申胥即春秋時代吳國名將伍子胥,蓋廬即吳王闔閭。出土后,直至200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張家山漢墓竹簡》一書,《蓋廬》這部千年古兵書才正式得見天日。 據《張家山漢墓竹簡》的研究,出土《蓋廬》的古墓 “隨葬的各種古書暗示墓主人生前是一名低級官吏”,而同一古墓出土的《歷譜》,上始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下迄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也就是說,《蓋廬》一書至少在前186年時尚存留于世。蓋廬的消失,是在隨后的短短幾十年之中,所以不僅司馬遷絲毫不知情,連專門整理學術資料的劉向父子也對它一無所知,因此未能收入于《漢書·藝文志》中。 從《蓋廬》的文字來看,這部書主要談論的是車戰時代的戰爭理論,當為春秋時期的作品。從書中“毋要堤堤之期,毋擊堂堂之陣,毋攻逢逢之氣”等文字來看,作者深受《孫子》影響。從“白入月、熒惑入月可以戰,日月并食可以戰,是謂從天四殃,以戰必慶。丙午、丁未可以西向戰,壬子、癸亥可以南向戰,庚申、辛酉可以東向戰,戊辰、己巳可以北向戰,是謂日有八勝。”等文字看,作者深通干支五形之學,具有明顯的“陰陽家”的身份。 研究春秋時代,最權威的典籍莫過于《左傳》。《蓋廬》記錄的是伍子胥與吳王闔閭的對話,《左傳.昭公三十年》也記載了一則闔閭與伍子胥的對話,是我們研究蓋廬的重要參照:吳子問于伍員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惡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將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對曰:“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后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 《蓋廬》第七章,全文為“敵人待我以戒,吾待之以怠;彼欲擊我,我其不能;彼則數出,有躁氣,我有靜志,起而擊之,可使毋茲。敵人陳以實,吾禺以希;彼有樂志,我示以悲;彼有勝意,我善待、我伏待之;敵人易我,我乃疾擊之。敵人向我以心,吾以渺遇之;彼易勝我,我以誘之,敵人逐北,我伏須之。彼人陣以實,吾遇以虛;彼有樂志,吾示以悲;彼有勝意,我善待之,可使毋歸。敵人來進,吾與相誘,數出其眾,予之小利,合則去北,毋使多至,敵人逐北,必毋行次,彼有勝慮,我還擊之,彼必不虞,從而觸之,可使毋去。敵人來陣,我勿用卻,日且暮,我則不出,彼必去,將有還志,卒有歸慮,從而擊之,可使毋顧。敵人出虜,毋迎其斥,彼為戰氣,我戒不斗,卒虜則重,眾還不恐,將去不戒,前者已入,后有至意,從而擊之,可使必北。我警彼怠,何為弗衰!敵人且歸,我勿用追,使之半入,后者則搖,眾有懼心,我則疾噪,從而擊之,可使毋到。兩敵相當,我則必定,彼有勝志,我擊其后,走者不復,□□□就,(原文缺)彼則失材,開而擊之,可使甚病。”這明顯是對伍子胥戰略思想的發揮。由此可見,《蓋廬》的作者未必是伍子胥,但其記錄的,確實是伍子胥的言論。 歷史上的伍子胥的形象,確實是一個“陰陽家”的形象。歷史上正是“兵陰陽家”的形象。《越絕書·越絕外傳紀策考第七》中,開篇便是伍子胥作為兵陰陽家的精彩言論:子胥曰:“后必將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諂之臣,將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紀。虹握牽牛,其異女,黃氣在上,青黑于下。太歲八會,壬子數九。王相之氣,自十一倍。死由無氣,如法而止。太子無氣,其異三世。日月光明,歷南斗。吳越為鄰,同俗并土,西州大江,東絕大海,兩邦同城,相亞門戶,憂在于斯,必將為咎。越有神山,難與為鄰。愿王定之,毋泄臣言。” 《漢書·藝文志》分古代兵家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家。其中,“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我們可以斷定,早在春秋時代,便有兵家以陰陽五形之學用于兵事,稱為“兵陰陽”學派。縱然《蓋廬》為后人輯錄,其記載的也未必是伍子胥的言論,但其內容,也是春秋時代兵陰陽家的理論。 知道了上面這些,配合遁甲著作托名伍子胥這一事實,我們可以大膽斷定:奇門遁甲之學,發源于古代的“兵陰陽”學派,至東漢經道家學者整理,成為今日的規模。自然,此后的奇門遁甲大家,也對其理論,多有補益。 奇門遁甲難,起盤學一年。 這當然有些夸張,但奇門遁甲推演命理的方法確實繁瑣一些,咱們一步一步來。現說盤,奇門分天地人三盤,落在紙上是三盤合一,按照干支的順序三盤旋轉,最后得出的結果就是用以推斷命理的奇門盤。天盤為九星、人盤八門、地盤九宮,奇門斷盤,依據的就是九星、八門、九宮之間的生旺盛克。 九星、八門、九宮組盤是按照洛書的順序,所謂洛書,無非是數字的排列: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六八為足,上下左右數字相加都是15,順序如下: 4 9 2 3 5 7 8 1 6 這就是洛書。九個數字縱橫排列,形成九個位置,代表了九個方位,這就是洛書九宮。天地人三盤旋轉,肯定要有個起始的位置,這個起式的位置是什么呢?就是按照八卦在洛書九宮上的位置。據說文王曾將后天八卦與數字一一對應,一坎二坤三震四巽六乾七兌八艮九離,五為中宮,天子之位,所以要空著。 八卦與洛書九宮配合,形成了如下的順序 巽 離 坤 震 兌 艮 坎 乾 中五宮為空。 九宮八卦確立的是三盤的起始位置,那三盤都是什么呢? 天盤九星:天蓬(貪狼)、天任(左輔)、天沖(祿存)、天輔(文曲)、天禽(廉貞)、天英(右弼)、天芮(巨門)、天柱(破軍)、天心(武曲)對應九宮八卦的位置,天盤九星的初始位置為: 天輔 天英 天芮 天沖 天禽 天柱 天任 天蓬 天心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把天地人三盤同時寫在一張紙上,便得到了盤的初始狀態。在奇門遁甲理論中,天地人三盤,包含了宇宙萬物的一切信息。而三盤初始的狀態,則象征著天地混沌未分,萬物初始的狀態,也就是時間的起點。當我們求事之時只要將盤旋轉到我們求卜之時的時間點,觀察三盤的生克用旺,便可獲知一切信息。這便是奇門遁甲占卜的基本原理。剩下的,其實只是找到三盤旋轉的規律。古代計時采用干支紀年,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則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配合,可以得到六十甲子如下: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