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考試報(高一作文版)2014年7月18日) 編輯寄語:古韻,古代詩詞之韻律;新唱,用古代詩詞之韻律寫新時代的思想情感。本報開辟此欄目,旨在引導師生學詩詞,寫詩詞,宏揚傳統文化,敏銳地觀察生活,讓思想變得靈秀,讓語言表達得生動形象而精煉。 七絕入門:學習格律 湯登仲 古代詩詞講究韻律,是充分利用了漢語四聲的特點,根據一定的格律來寫詩,讀起來富有音樂感。我們今天作詩,可以用唐代的平水韻(分平、上、去、入四聲,其中上聲、去、入三聲都是仄聲,網上可以查到);也可以用今天的中華新韻(新華字典中的聲調)。 格律詩(近體詩)興起于唐代,它分律詩與絕句,絕句共四句,每句七個字。絕句押韻的要求有兩種,一是第一、二、四句末尾的字要押韻,二是首句不入韻,只是二、四句押韻。另外,格律詩一般押平聲韻。 這里以七絕格式之一——首句平起平收式為例說明平仄要求。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說明: ○表示可平可仄。所謂平起,就是首句的第二字是平聲,七絕要求二、四、六字必須講求平仄。一句之內是平仄相間的,首句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對應的二四六字則是仄平仄。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即相同。第四句則和第三句相對。最后一句第六字當然是平,即平收。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林黛玉告訴她平仄要求,只要記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可以了。其實不盡然。看上面的格式要求,就可以發現每句的第五字都有要求。這是為什么呢? 1.格律詩要避免尾三平。看上面的格式,我們會發現第一句和第四句相同,而第五個字都是仄聲。為什么呢?因為第五個字如果是平聲,最后三字就是平平平了,這種情況是要避免的。如果第五字非用平不可,那就“拗救”,即第三字用成平聲就可以了。 2.格律詩要避免孤平。我們還會發現,第二句的第三字和第五字分別是平聲和仄聲,如果第三字是仄聲,那么,除了末字押平聲韻外,全句都有可能是仄聲了,讀起來不好聽。如果第三字非用仄聲,第五字非用平聲不可,也是可以的,只要保證第三字和第五字有平聲即可,這也稱之為“拗救”。第三句的第五字是平聲,也可以換成仄聲,只要第三字是平聲則可。 另外,格律詩用字一般不能重復,但修辭性文字是可以重復的。如“蕭蕭班馬鳴”(李白),“飄飄何所似”(杜甫),采用疊字來突出語言表達的音韻感和節奏感,強化摹狀、抒情的效果;元稹的“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即頂針格的應用,構成一種回環相扣的表達效果;又如“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昨夜星辰昨夜風”(李商隱),重復的字詞是表達的主題詞,予以回環關照。 【古詩例析】 出塞(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是一首邊塞詩。詩的首句說歷史變換,征戰未斷。二句寫多少兒男戰死沙場。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希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明人李攀龍認為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從格律看,本詩平起平收,押an韻(平水韻是十五刪)。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來套,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格律上是沒有問題的。只是“人”字要求是仄聲,但沒有出現孤平,也是可以的。 下面是我和我的學生鄧棋方寫的七絕,請同學們看看,是否符合格律。 國慶期間游三亞三首 湯登仲 遙望三亞灣 三亞河畔三亞灣,遙望隔窗云里煙。 不見沙灘何處是,海天浩淼隱歸帆。 (2013年10月3日下午4點于三亞中亞國際大酒店) 鳳凰樓 遙觀三亞鳳凰島上鳳凰樓而不得進有感。 鳳凰島上鳳凰樓,鎖進深宮作楚囚。 不見鳳凰何處臥,鳳凰游客兩廂愁。 (2013年10月4日上午9點于三亞灣) 三亞夜景 紅黃藍綠染三亞,夜映彩波千萬家。 橋動疑為龍起舞,風來方曉浪淘紗。 (2013年10月3日晚10點于中亞國際大酒店) 七絕三首 鄧棋方 錄夢 幽道無塵踏碎沙,小橋流水是人家。 閑情信步柴扉處,衣袂飄搖過晚鴉。 寫在放學擠公交的日子里 匆匆來去一風塵,緩緩閑云踱五津。 課罷還家需趁早,人潮涌動是黃昏。 分班留言于QQ群 我當無語傷分離,切切盈盈淚自滴。 他日他鄉人再聚,百杯痛飲話歸期。 愛好舊體詩的同學可以嘗試寫七絕,網上搜索“詩詞吾愛”網站,上面有檢測平仄和用韻的工具。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海南附屬中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