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肉與血脈是兩個概念,分肉之間是衛氣循行通道的一部分,血脈是營氣的通道。我們不要把經脈看成一條線,通道不可能是一根線,那肯定是一個立體的,有寬有窄有厚有薄的一個結構。 《靈樞·經水》曰:“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內屬于五臟六腑。”古人將經脈比喻為經水,經水也就是河流,河流只有在有水存在的狀態下才是河,無水的河床并不叫河,只是一條山谷。也就是說,經脈的重要性是因為有脈的存在。通過古人把經脈比喻成經水這樣一種理解方式,我們就知道了,經絡系統其實應該是如同河道一樣,是一種立體的間隙結構,肯定不是一條線,也不是平面的結構。 分肉之間 關于經脈的具體描述,《靈樞·經脈》明確指出:“經脈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間,深而不見。”意思是說經脈的形態是肉眼不能直接看見的,其實質是深藏于分肉間隙之中的。 內經里經常提到“分肉之間”這個詞,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分肉之間。 《靈樞·周痹》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愿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 《靈樞·賊風》曰:“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離賊風邪氣,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嘗有所傷于濕氣,藏于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 《素問·痹論》曰:“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由上兩段話的意思來分析,分肉與血脈是兩個概念,分肉之間是衛氣循行通道的一部分,血脈是營氣的通道。 分肉之間什么意思呢?人體內有很多的筋膜、肌肉、肌腱,每一塊肌肉都是由一層薄薄的筋膜包裹著,成為肌肉之間的隔膜。深層處肌肉與骨之間也有縫隙(筋膜)相連,肌肉與肌肉之間也有筋膜分為間隙,但是筋骨肉相互之間都是結合很緊密的。皮膚之下有脂肪筋膜層,分布在淺處,在皮內肉上。 肌肉的上層為白肉(肥肉),下層為赤肉(瘦肉),二者之間有一層分隔膜,肥肉與瘦肉之間是赤白界限分明的,所以內經所謂“分肉之間”,其實是指皮肉骨骼這些組織之間的筋膜間隙。我們每個人的肚子都能鼓氣凸起來,鼓氣的時候,皮膚就會繃得很緊,這并不是你肚子內的腸子內臟之類鼓起來了,而是氣在鼓起。 那這些氣,是在哪里運行的呢?不在皮膚表面,也不在肌肉里面,如果對中國武學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練武重在練氣,練氣有三個層次和境界,第一層是皮內肉上,第二層是分肉之間,第三層是骨肉之間。第三層也就是所謂的練氣入骨,氣達到骨膜骨髓這一層,是練武的高境界,練到這個程度,人體就可以抵抗很大力量的擊打,所以我們看到武林高手們搏斗的時候,在遭受巨大的打擊力之下不會一觸即潰,那就是氣對內臟的保護作用,僅肌肉骨骼或臟腑本身,是承受不了那樣重擊的。 一般普通人的這個“氣”,雖然也分布于分肉和筋骨上,但大部分氣,還主要是在皮內肉上這一層循行,即分肉之間為主。 既然分間是經氣運行的通道,經氣就會不停地在這些分間里,完成如環無端的循行。所以我們就不要把經脈看成一條線,通道不可能是一根線,那肯定是一個立體的,有寬有窄有厚有薄的一個結構。 根據自然現象,道路有寬有窄,有平坦也有崎嶇不平,還有溝壑山巒等等。人體經脈的通道也必然如同自然現象,有些地方寬敞,有些地方狹窄,有些部位經氣運行比較快,有些部位經氣運行就比較慢。自然界中倘若遇到下雨滑坡漲洪水,道路就會受阻,變得困難重重,前進的步伐就不得不變緩慢甚至停滯不前了。經氣也是如此,如果經氣循行的通道,遇到七情六欲等內因的干擾,或風寒濕熱暑燥等外因的干擾,情緒或筋肉變緊張,分間就會變得狹窄,如果不能很快的放松改善這種狀況,那么經氣的循行就必然變得緩慢,就可能會表現出各種癥狀。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分肉之間并不代表經脈,分肉之間只是經脈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