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林易筋洗髓功中,“易筋經六式”作為“吐納、拉筋、垂吊、拍打、打坐”五個重要組成部分中“拉筋”環節的功法之一,很好地繼承了古代傳統功法的基本特點,動作剛勁有力、剛柔相濟。其功法特點與作用機理如下— 練養形體 筑宅寓神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健康是由形與神兩個方面決定的,只有形強神足人體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因此,保養形與神是養生的兩個主要的方面,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則有側重于養形和側重于養神的不同學派及相應的理論與手段。
易筋經的“動”至少有以下三個特點。如:在運動部位上,它有以四肢運動為主的操作和以脊柱運動為主的操作,及四肢與脊柱運動并重的操作的結合,保證了運動形體的全面性;
在運動方式上,它有以靜力性運動(也稱等長運動)為主的操作,和以動力性運動(也稱等張運動)為主操作的結合,體現了運動的多樣性;在運動強度上,總體而言,功法的運動強度是較大的。
這些特點使易筋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形”功法,如能持之以恒可望使人“五臟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靈樞·天年》)當然,中老年練功者可以根據各自的身體健康狀況,在強度等方面作適當的調整,以便取得適合自己的最佳的健身效果。
平衡陰陽 協調臟腑
陰陽,最初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在中醫學中主要用于概括人體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屬性與治療大法等。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基礎,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
易筋經調節陰陽的作用,主要是通過運動脊柱來實現的。這種富有特色的運動方式,除了加強動養形體的作用外,還有較好的平衡陰陽的作用。脊柱是人體的“脊梁”,主要由椎骨、椎間盤和韌帶等組成,是人體之“形”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器官等作用。從脊髓發出的脊神經,分布于頭、頸、上肢、胸腰、腹壁、下肢,是人體的重要神經樞紐。
中醫學認為,人的多條經絡都與脊柱有關。如十二正經中的足少陰腎經,《靈樞·經脈》言其“貫脊”,足太陽膀胱經“俠脊夾脊……循膂”;奇經八脈中的督脈“于脊內上”(《難經·二十八難》),沖脈“并足少陰經”(《素問·骨空論》)行,其分支行于脊柱內。
因此,易筋經對脊柱的特殊運動,對于上述陰、陽經絡都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并由此起到調節陰陽的作用。另外,對脊柱的運動實際上是對人體整個軀干的運動,而軀干的運動,除了能刺激循行于脊柱內外的經絡外,還能作用于脾、胃、肝、膽經脈,及任脈等奇經,使之對整個經絡系統都具有調節作用,這也是該功法健體作用的主要機理之一。
二是通過經絡的間接作用。人體的經絡系統由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組成,其中十二正經是其“主干道”,它們與五臟六腑均有固定的“絡屬”關系,其經脈之氣又散絡積聚于體表之經筋。《靈樞·海論》在論述十二經功能時說:“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正因為這樣,易筋經在運動過程中對“筋”的鍛煉效果,可以通過經絡“傳遞”到臟腑,起到鍛煉、協調臟腑的作用。
三是發音呼吸對臟腑的特殊作用。習練易筋經“三盤落地勢”時,要求配合身體下蹲、兩掌下按發“嗨”音,這是功法創編者的一大創新。傳統氣功中將配合發音的呼吸方法稱為發音呼吸法,代表功法如六字訣;此外,在一些武術氣功中也時能見到,但在傳統的易筋經中則似乎難以尋覓。然,這種引用卻是合理的。因為呼吸除了具有“吐故納新”的作用外,傳統氣功學還認為其有鍛煉臟腑的作用,故《漢書·王吉傳》說“吸新吐故以練臟”,而在此基礎上配以吐字發音,可以加強這種作用。
疏通經絡 調暢氣機
這種“按摩”是通過肌肉的舒張與收縮、關節的外展與內收、脊柱的旋轉與彎曲、兩手的起落與開合及雙腿的多種步型等諸多調身要素來實現的,它可以使經絡、血脈處于不規則的“擠壓——放松”狀態,這對保持經絡、血脈的通暢有積極的意義,能促進人體的“血脈流通”(后漢書·華佗傳》),使精氣流動不郁,因為“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呂氏春秋·達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