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辯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它是中國醫藥遺產的組成部分,數千年來,對中國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證了中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2016年8月11號,在綜合樓五樓舉辦了《中藥飲片的炮制方法》講座,主講者曹虎。 為了充分發揮中藥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應,保證安全有效,中藥材在使用前必須根據病情和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炮制處理。藥物通過凈制、切制、加熱、加輔料等方法,去除雜質,保證凈度;利于調劑,便于煎出;調整藥性,引藥歸經;降低毒性,糾正偏性;趨利避害,增強療效。炮制不僅是中醫臨床用藥的特點,還是保證中醫臨床用藥安全的手段,是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關鍵措施。中醫炮制是否得法,能直接影響其臨床效果。只有嚴格依照炮制法則制作,中藥飲片的質量才能提高。 本次講座首先介紹了炮制的目的:調整藥性,降低毒性,增強療效,滿足臨床治病的需求;其次,闡述了炮制五類分類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的各自特點,并例舉相應的示例,現場互動,討論生品與炮制品的差別;最后總結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的關系:中醫治病的物質基礎是炮制后的中藥飲片,而不是原材料。炮制品的質量直接影響臨床療效,中藥炮制的各個操作步驟均能影響其質量,所以必須注意藥物的凈制、切制、加熱、輔料等與藥效的關系。 【修治】 采用挑、揀、簸、篩、刮、刷(枇杷葉)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藥用部分,使藥物清潔純凈。 【水制】 用水或其它液體輔料處理藥物的方法。目的主要是清潔藥材,軟化藥材以便于切制和調整藥性。 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潤、水飛。 【火制】 使用最為廣泛的炮制方法,常用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內容如下: ③緩和藥性保證療效,利于貯存:殺酶保苷、除水、殺蟲、滅微生物。 b、炒焦:較強火力加熱,表面焦黃或焦褐色,內部微黃。 作用:主要是增強藥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減少藥物刺激性。 ②加輔料炒:麩炒、米炒、土炒【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 2、炙:將藥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藥材內部的炮制方法。 3、煅:將藥材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發揮療效。 4、煨:將藥材包裹于濕面粉、濕紙中,放入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飲片隔層分放加熱。(大戟、甘遂、木香)5、烘焙:將藥材用文火直接或間接加熱,使之充分干燥。 ②蒸: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藥物。清蒸:不加輔料;輔料蒸:加入輔料。 ③燀:將藥物于沸水中浸燙并迅速取出。常用于種子類藥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藥物的干燥處理。④淬:藥物煅燒紅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使酥脆。淬后不僅易于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 ①制霜:種子類藥材壓榨去油或礦物藥材重結晶后的制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制方法稱為制霜。如巴豆霜,西瓜霜。 ②發酵:將藥材與輔料拌和,置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利用霉菌使其發泡、生霉,并改變原藥的藥性,以生產新藥。 ③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藥材用水浸泡后,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發幼芽。如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