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定于2017年2月28日上午9:30在北京國際飯店二層彩虹廳舉行2017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區域經濟新動能培育研討會。會議將邀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等單位的的領導和著名經濟學家參加并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介紹,現在仍然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不能說我們沒有這種風險。這是由于區域經濟的這種格局,使中國產生了東方不亮西方亮,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省域都有不同的亮點,這是我們能夠最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力的條件。 以下為會議實錄: 李培林: 各位專家,媒體的朋友們,很高興參加今天第11部我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會。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對這部新書的出版表示祝賀。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動創新的不竭動力,競爭和創新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省域是中國最大的行政區劃,我國一部分省份目前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總量,在世界上都相當于一個大國,加強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研究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需要關注的重大課題。十多年來,福建師范大學競爭力課題組致力于中國省域競爭力綜合性研究,連續出版了11部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持續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已成為我國競爭力研究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智庫。這項研究也被我國各級政府區域戰略決策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和決策依據。 今天發布的《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國區域經濟新動能培育上,分別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國區域生態環境、中國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中國區域能力創新提升、中國區域對外開放等不同維的分析了中國省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展成效和下一步方向,這些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當前面對的關鍵性問題,對此我向課題組表示熱烈祝賀。借此機會,我就省域競爭力談幾點認識: 第一,關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現在我國已經有十個省份人均GDP超越了一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這些省份可能再過幾年就會邁過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現在世界銀行的標準是一萬兩千六百多美元。當然我們一般來講,不能說一個區域跨越高收入,這是按國家收入的,就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說某個省份率先全面實現了小康社會,這是從國家角度來講的。所以說,中國區域發展和其他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一個省的體量非常大,就像這十個省份,有的已經幾千萬人口,在世界上已經是一個大國。但是我們說,現在仍然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不能說我們沒有這種風險。這是由于區域經濟的這種格局,使中國產生了東方不亮西方亮,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省域都有不同的亮點,產生了這種區域競爭的格局,所以使我們有廣闊的發展潛力和空間,這是我們能夠最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力的條件。所以我希望,省域競爭力研究需要從這個角度來加強。 第二,關于我國核心競爭力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期以來最大的一個國際上的競爭優勢,就是勞動力的競爭優勢。由于勞動力的無限供給,由于勞動力成本較低,我們在大量的低端制造業方面發展非常迅速,形成了世界工廠的規模。但是,這個優勢現在已經基本上消失了,差不多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勞動力無論總量還是比例都在快速下降,現在每年勞動力減少四百多萬人。過去我們還說,人排著隊找工作,現在很快就會發現,我們社科院給上海做了一項研究,因為上海有個規劃,要限制人口往上海流動,很快你會發現,不是上海不讓人家進,想進人家還不過來,上海這種年齡化就是要靠新的年輕移民來抵消很多影響。現在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把創新放在五大新發展理念的首位。但是從經濟增長來看,并不是說增長最快的地方,我認為就是創新驅動最強的地方。 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我們主要是沿海地區,中間一段時間,大規模基建和城市化過程當中,重化工和煤鋼企業增長最快。去年的數字,2016年,西藏、重慶、貴州、天津、江西大概排在前十位,還有三個省份超過10%。但是應該認真分析一下,這些發展快的省份靠的是什么?是不是都是靠的創新?而且從持續增長來看,有的是因為基數比較低,但增長較快還是有它的優勢所在。我自己感覺,從城市角度來講,深圳率先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能力的培育。包括上海,我都覺得和深圳比在這方面拉開了一定的差距。但是能不能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們今后保持持續增長,而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非常關鍵性的因素,這是綜合的原因,但是一定要抓住核心競爭力的研究。 最后,關于省域經濟發展的新態勢。我們盡管說省域是梯度發展格局,按照富裕程度來看,還是這樣的國情,但是增長速度已經發生這樣的變化了。過去我們叫雁形梯隊,現在到底是什么樣的梯隊?按六個分區來分,或者按照中東西部來分,中國經濟究竟是什么樣的增長格局,會形成什么樣的發展趨勢?這方面也應該加強。我并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只是提一點體會和想法。最后預祝發布會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