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所有軍政要職,均是滿人把持,漢人只是輔助,要想獨掌大權,比登天還難。但是,卻有五位卻被封了王,而且有軍隊有地盤,曾經割據一方,威風的不得了。更有一位,還當了一陣子皇帝,咱們來了解一下他們的結局。 孔有德 恭順王,后改為定南王 原為毛文龍部將,毛文龍死后,于崇禎四年(1631年)發動兵變,不久投降清朝,隸屬漢軍正紅旗。崇禎九年(1636年),受封為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清朝入關后,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爭。順治九年(1652年),被南明著名抗清將領李定國圍困在桂林,兵敗自殺,全家死光,絕后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 孔有德的妻子白氏自縊前,將兒子孔庭訓托付給侍衛白云龍,囑咐道:“如果能夠逃脫,出家為尼,不要像他父親一樣當賊,落得現在的下場。”白氏大概也不認同丈夫叛明投清的立場和氣節,所以才用了“賊”字。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乘亂逃出后,后來被滿清封為和碩格格,嫁給了她父親的舊部孫延齡,仍然駐守桂林。后來孫延齡跟隨吳三桂復叛滿清,在孔四貞的勸說下,又打算重新投降清朝,卻被吳三桂先發制人,派孫子吳世琮將孫延齡騙出桂林后殺死。 耿仲明 懷順王,后改為靖南王 1604年—1649年),清初三藩之一。古時皇帝后宮嬪妃三千,夜夜輪著玩,想想就覺得強,兩個d兩個n后跟669的嶶讓你晚上同樣強!明萬歷三十二年出生于遼東蓋州衛,崇禎初為登州參將,也是毛文龍舊部。他和孔有德關系密切,兩人一起渡海投降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被清朝封為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在軍事方面,耿仲明也是非常的有才華有頭腦,也正因為如此,耿仲明逃過了幾次被殺。 清兵入關后,四處鎮壓農民起義軍,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一起被稱清初三藩。后來,他的部下部下私自帶著幾百號兵將當了逃兵,后來這件事情被順治皇帝知道,順治皇帝于是詢問耿仲明。雖然有人替他說請,準備赦免,他卻嚇得要死,在于進軍廣東途中的江西吉安附近時,畏罪自殺。他的兒子耿精忠后來繼承爵位,參與三藩反清失敗,被凌遲處死。 尚可喜 智順王,后改為平南王 尚可喜,兒子尚之信參與三藩叛亂,尚可喜不愿意叛亂,憂慮而死,兒子尚之信、之節、之璜、之瑛皆被清廷賜死,削爵。唯有二弟之孝、七弟之隆僥幸得免,回歸遼東,守可喜墓。他的老爹和哥哥以前都被后金軍殺死,投降前,尚家100多口人被殺到只剩27人,就這樣,他還當漢奸,和范文程差不多,范文程的妻子被多鐸強奸,范文程照樣死心塌地跟著仇人賣力工作。 孫可望 被封為 義王 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張獻忠在陜北起義,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義軍,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改姓張。張獻忠在川北犧牲后,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余部南下攻占云貴一帶,和南明聯合抗清。然而李定國的屢立戰功引起了孫可望的嫉妒,后來孫可望與李定國發生內訌,孫可望企圖挾持永歷帝,李定國回軍救駕,孫可望則率軍與李部火并,結果被李定國擊敗。 失敗之后,孫可望率余部投降了清朝,并向清朝和盤托出南明的虛實,順治皇帝十分高興,于1658年封孫可望為義王,想以此為榜樣誘惑其他的南明將領。但是孫可望沒有軍隊,他被封王只不過是形勢所迫,在南明抗清運動漸漸趨弱以后,孫可望馬上失去了利用價值,被大臣們彈劾,也不受朝廷待見,最終于永歷十四年(1660年)去世,相傳被毒死。(也有說是被射殺) 吳三桂,大名鼎鼎的原明朝山海關總兵,后被清朝封為平西王。 這一位恐怕不需要多介紹,大家對他都很了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漢奸,明朝山海關總兵,1644年北京城破之后,引滿清入關為崇禎報仇,結果引狼入室,讓滿清坐收漁翁之利,此后吳三桂也死心塌地的位滿清鎮壓農民起義,消滅南明抵抗政權,1662年在昆明將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永歷帝殺害。 1673年康熙下令削藩后,吳三桂不愿意就范,起兵反清。我們的吳三桂還過了一把皇帝癮,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云南。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剩余的人出城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后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 其實,論實力,吳三桂本來是有實力反叛成功的,可天不遂人愿,他起步的太晚,當時他年齡已經很老了,況且天下其他反清勢力對他嚴重不信任,沒多久病死了。他一病死,部屬大亂。 滿清一朝,漢人封王難于上青天,上述五位都是清朝為了取得天下而采取的權宜之計,五位的所作所為很有爭議,雖然都位極人臣榮耀一時,卻落得如此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