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漢人地位總是要低滿人一等,漢人要做官都很難做到高位,而漢人封王者更是鳳毛麟角,而能夠做到世襲罔替的更是屈指可數,有清一代一共只有五位漢人鐵帽子王,分別是定南王孔有德、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靖南王和義王孫可望。 清初三順王 孫可望,原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的養子,位居四大養子之首,深得張獻忠的器重。張獻忠與1646年十二月在四川與清軍作戰時戰死,張獻忠死后,孫可望和其他三位養子一起帶著大西軍余部進入云南,并以云南為基地休養生息,后聯合明朝出滇抗清,孫可望要挾明朝封其為秦王,一時間孫可望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南明永歷皇帝也不過是孫可望的一個傀儡罷了。 孫可望 但是孫可望雖然有治國的能力,但是缺乏肚量,因張獻忠另一個養子、南明著名將領李定國在抗清戰斗中不斷取得戰功,而且李尊敬永歷帝,孫可望對其產生了妒忌之心,最終導致孫可望對李定國同室操戈,但是孫可望根本不是李定國的對手,十萬大軍都被李定國擊潰。 最終,孫可望可恥的選擇了投降清朝,清廷為了招攬人心,封孫可望為義王,并令其帶領清兵進攻云南。因為孫可望經營云南十余載,所以對云南情形了如指掌,最終在孫可望的幫助下,李定國和南明永歷朝廷被趕出了云南,流落緬甸,最終永歷帝被吳三桂抓回國內殺了。 永歷帝殉國處 但是孫可望并沒有看到永歷帝被殺的這一刻,因為在這之前這個大漢奸就已經先死了,孫可望死于1660年,關于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說生病死的,也有說被毒死的,還有人說是跟隨皇帝狩獵被射死的,總之都傾向于死于非命。 但是不管如何,畢竟孫可望的投降為清朝解決云南問題減輕了很多負擔,為了表彰其“功績”,清廷賜孫可望謚號“恪順”,同時下旨讓他的兒子孫征淇繼承義王爵位,這也就坐實了義王的“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地位。幾個月后孫征淇就病死了,后來孫征淇的弟弟孫征淳又繼承了義王爵位。 康熙十一年,孫征淳病死,其弟孫征灝請求襲封義王,但是有些大臣們不干了,御史上疏說:“孫可望前有重大之罪,后無纖微之功”,重大之罪指的是孫可望在南明期間抗清的活動,而后無纖微之功則有失偏頗了,孫可望對清朝最終征服南明永歷政權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康熙皇帝 但是既然有人上疏了,康熙皇帝也就坡下驢了,最終經過商議,降封孫征灝為慕義公,就這樣義王的鐵帽子就被摘掉了,而孫征灝的后代則世代降爵,到乾隆時期,孫家的后代已經無爵可繼承了,所謂義王家族也從歷史上消失了,到今天恐怕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位義王了。 其實,義王的鐵帽子被取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當年孫可望投降時,清廷封其為義王,不過是為了籠絡人心,希望南明的中流砥柱李定國以及鄭成功等人能夠來降,但是在1662年,永歷帝、李定國和鄭成功相繼離世之后,義王的模范作用已經消失了,所以被降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義王這個爵位不管降與不降,都是孫家的羞恥,因投降異族被封王,可恥,到最后滿清因其失去利用價值而拋棄他,無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