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境內的長城遺跡很多。從興縣西北部的黃河東岸開始,沿管涔山和恒山山脈向河北方向延伸,蜿蜒的古長城和矗立的烽火臺,依舊飽含著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蝕痕,橫亙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向世人昭告著那已經遠逝的昔日煙云。 雁門關 雁門關,始置于唐,關址在雁門山鐵裹門處,因雁門舊道年久失修,于明洪武七年(1374)移筑關城。明關城位于舊關東北5公里處,距代縣城20公里。這里亦為唐以前北出通道,地形非常險要。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描述雁門關 “重巒疊嶂,霞舉云飛,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蜚雁出入其間”。關城周長1公里,墻高兩丈,石座磚身。東門、西門皆磚砌門洞三立三伏券。東門石刻匾額 “險” (天險),門上建雁樓。門外東側建有靖邊寺,祀趙將李牧。西門石刻匾額“埊”(地利)。門上設關樓,內塑楊六郎、孟良、焦贊像,俗稱六郎廟。西門設甕城,甕城門額書 “雁門關”,兩旁磚鐫對聯 “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娘子關 娘子關,原名葦澤關,是古長城著名關隘,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素有“天下第九關”之稱。位于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娘子關鎮。據《平定外志》載:“唐平陽公主駐兵于此,故名。” 娘子關現有關城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修建,崇禎七年(1634)補修。整個關城,北臨桃河深澗,水流湍急;南接綿山陡脊,逶迤相連;依山帶水,含翠涌泉,景色奇雄而壯觀。關城有關門兩座,皆為磚券。東門書額“直隸娘子關”,南門書額“京畿薄屏”,上建宿將樓,1986年重修。關城兩翼之長城,飛龍走蛇,依山蜿蜒,成為晉冀間天然屏障。“雄關百萬誰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樓臺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宿將樓上這兩副古楹聯述盡奇山秀水于古事,引來騷人墨客萬般情。金代大詩人元好問,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現代文學、史學家郭沫若等,都為這里的景觀所牽動,寫下了許多贊譽娘子關風光的美麗詩篇。 平型關 平型關,靈丘縣城西南東河南鎮的蔡家峪、小寨、白崖臺鄉的關溝、辛莊、跑地一帶,全長12.5公里,為抗日戰爭平型關戰役遺址。戰役遺址距平型關5公里,故得名。遺址北為恒山余脈,南接五臺山,東連太白山。峰巒重疊,溪谷深邃,是通往平型關隘的古道,是東通冀西,西抵雁門的必經之路,地形極為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小寨至土橋約2.5公里,崖高數丈,陡峭如削,西有老爺廟,主戰場就在這段深溝與坡梁上。 固關 固關,位于山西省平定縣境內,是明長城真保鎮重要關隘,是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固關長城北起娘子關嘉峪溝,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長20公里,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石砌內長城。固關長城地勢險要,歷史悠久,古驛道深深。清康熙帝西巡路經此地,贊嘆此關的雄偉,賦《過固關》詩一首。險隘要塞的固關被國家文物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先生稱之為“小八達嶺”,已是平定的東大門和太舊高速公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磧口渡 磧口渡,位于臨縣城西南48公里的湫水河入黃河河口處,西與陜西省吳堡縣丁家灣隔河相望。該渡口自古就有木船擺渡,清乾隆年間,始有居民在此定居,并逐步發展為擁有200家商號的商業集鎮,渡口也隨之成為沿河兩岸以至于西至寧陜等地區的商品轉運碼頭。該渡河床系砂石結構,平水期水深5米,河寬250米,流速3米/秒,往返需要90分鐘;洪水期水深11米,河寬500米,流速5米/秒,往返需要120分鐘,全年可通航。磧口為忻州—磧口公路的終點。 風陵渡 風陵渡,位于芮城縣城西南43公里處,古稱風陵關或風陵津。風陵渡是黃河大曲處一個非常重要的渡口,自古以來就是晉、秦、豫三省交通要津。春秋時期著名的泛舟之役,秦國運糧船隊經渭河即由此入黃河而北上晉都,歷史上又稱秦輸晉粟。從漢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歷代都在此設立了航運管理機構來維護和管理兩岸的交通事宜。風陵渡的景觀又是舉世聞名。黃河在此由北向東拐了一個九十度的大彎向東奔向大海。河床開闊,洪濤金波,一望無際。西為潼關,東是中條山,重關危峽,景色秀麗而壯觀。 大禹渡 大禹渡位于芮縣城東南12公里處的神柏峪下。此渡口與河南省的西古驛村相對,自古以來河床穩定、擺渡平安方便。臨河處有重建禹王廟碑記,碑云:廟內有古柏,地名神柏峪。相傳大禹治河時曾至此,因稱大禹渡。山谷摩崖上刻有“舟于此,出水得”六個大字。相傳禹鑿龍門后,由中條山經禹門口來到神柏峪,休息于古柏下。渡河后,宿于隔河相望的禹店村。從大禹渡出發,上行可達龍門、下游可到三門峽大壩,太行、中條南北并峙,大河奔流、氣勢磅礴,兩岸人文景觀盡收眼底。 蒲津渡 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為唐至明朝的遺址。蒲津渡是歷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發掘的蒲津渡遺址是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的遺跡。遺址附近還發現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發掘清理出來的蒲津渡遺跡有鐵牛四尊,各長3.3米,高1.5米,重約50~70噸。每條鐵牛旁各有一鐵人,高約1.9米,重約3噸。南側鐵牛下還發現有鐵板、鐵柱,鐵牛尾部立有鐵制的七星鐵柱7根。四大鐵牛被譽為“世界之最”。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位于河曲縣城水西門和內長城之外,黃河東岸之上。沿岸巨石壘砌,順河而下百余米長。河面寬約三里,彼岸右是內蒙古準格爾旗大口渡,左是陜西省府谷縣之大汕渡,當為出河套之進口。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門渡口,歷史上可追溯至漢。據舊志載,漢桓帝時有大賈資金行至此死,津長埋之。其子尋父至此,津長悉以金還之,帝聞之曰,君子也,遂名“君子津”。 作為戰爭的遺跡, 長城和關隘, 在山西這塊蒼茫的土地上, 已經變成一份獨特的文化遺產, 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戰爭文化的珍貴實物。 轉自《山西圈子》 責編:青 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