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丨紐橙西 來源:思想精髓(sixiangjingsui) 人道,“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 人,只有到了中年,方知時間的可貴,才驀然驚覺日子已在不經意間一天一天溜走,人生就在悲喜交合中一步一步前行。 中年如人生一季,回眸是春,望眼是秋。在這一前一后的顧盼之間,流動的時間便逐漸變成了白霜,慢慢悠悠地爬上了你的雙鬢。
人到中年,再也沒有了年少輕狂的意氣,卻又比老年多一份壯志。孩子尚未成器,父母已臨垂暮,夾在中間的我們深知努力生活的重要性。 中年是人這輩子最重要的驛站之一,它既可能成為你人生中的危機,也可能成為你人生中的轉機。在職場上看得多了,明白的也多了,一個人的工作到底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 如果到了中年還一事無成,那就再也難成了。
中年,不再是玩弄小聰明和傻拼體力的年齡,這個階段眼界決定一切。施耐庵水滸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仕,不應再仕。”,這是一個道理。
有人說再也沒有比中年更苦的生活了,事業、健康、家庭等各種關卡和危機出現,責任很重,壓力很大,生活得沒有意義。 你與你的孩子、伴侶、父母、友人一起穿過歲月,你看著他們在你的周圍生活、成長、老去,并且與他們一起生活、成長、老去,這難道不是生命的一種恩賜嗎?你拼命努力地工作,每完成一項高難度任務便滿足不已,上司褒獎,下屬欽慕,這難道不是生活的一種成就嗎? 胡適曾經說過,“生命本身沒有什么意義,你要能給它什么意義,它就有什么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作點有意義的事。” 中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一切走起來容易的,都是下坡路。只要你善于發現生活的美,其實這苦中,也是藏著濃濃的甜的。
人到中年,可能一切都大不如從前,但內心要多一份釋然。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年應有一種淡定、自信,不再依靠外在的坐標來衡量自己,而是依靠內在的坐標自省自悟,從而做到內心不再惶恐,不再搖擺不定。 高曉松在一次采訪中說:原以為四十不惑的意思是,到了四十歲,你就什么都明白了,什么都懂了。然后真到了四十歲才發現,不惑的意思其實是說,該明白的都明白了,不明白的也不想去明白了。年輕的時候什么都想弄明白,太想弄明白了,以至于不明白什么就會覺得慌張,等到哪天你不慌張了,那么你的青春便過去了。
很多人很害怕聽到“青春過去了”這種話,失去了青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嗎?青春固然可愛,但中年也別有一番沉穩內斂的美呀。中年的妙趣,在于恰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誰愿意一輩子做一個糊里糊涂莽莽撞撞的小青年呢?恐怕沒有吧。所以接受衰老,接受死亡,也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
人一旦步入中年,生活中接觸的顏色,就會漸漸地由彩色變為黑白。年紀越大越能確切地感受到“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這句話,越來越頻繁舉辦的葬禮會使你明白,在生命的站臺前,每個人都不得不面臨告別,就算最溫暖的懷抱也不能阻止死亡和分離。那么青春的離去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生走到最后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告別,所以我們要愈發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因為孩子終會長大,父母終會離去,相聚的日子,都是過一天,少一天。 到了一定年紀你會發現,人這一生,其實是和花開花謝一樣的,一年春事幾何空,花與人事無不同。
正如唐代龍牙禪師的偈語: 朝看花開滿樹紅, 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 花與人間事一同。 人,原本就是“寄蜉蝣于天地,渺蒼海之一粟”,只是再回首時,世間百態構造成了人生中酸甜苦辣。人到中年,不用為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嘆息,不用為還未到來的晚年憂愁,珍惜眼前,過好當下。
作者:紐橙西;來源:思想精髓(ID:sixiangjingsu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