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原文: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凈,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釋:閱讀佛經要前后文對照連貫的看,不能截取某一段落某幾行字,就執取其中的意思,這樣容易斷章取義,誤解佛法。這段既然是在講五十陰魔的內容,就是指修定當中的各種虛妄境界相,非真實境界,不應該把里面的修定境界執為真實而究竟,對這種境界不要生起執著心,免得入于魔境,不能自拔。 這里描述的都是禪定境界,而禪定境界就是意識心的境界,不是真心的境界,因此也就不是明心開悟的境界。這段都是描述打坐的禪定境界,五陰意識心還在色陰里,沒有超出色陰和受陰的局限。因此佛說,不能把這種境界,當作圣證的圣境界,所以這不是開悟境界,應該再接續往下修行,不要執著此境界為真實,如果執著,就要入魔。這是整個段落的大致意思,并沒有涉及到明心開悟,外道也都能修到這種境界,不足為奇。 修定顯現出來的境界是意識心的妄想境界,是暫時而有的禪定境界,不管意識心多么清靜,沒有念頭,沒有妄想,仍然是禪定當中的意識心,外道都能修到這種境界。因此佛再三叮嚀,不要作圣解,這沒有什么了不得的,不要執著為明心開悟的成圣境界,否則就要著魔。 佛經的語言稍微晦澀一些,比較難懂,因此誤會都是難免的,所以大家不要輕易的就認為自己所理解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可不一定正確。為什么學佛修行禪定容易著魔呢?因為執著某種境界為圣,取著某種境界為真實,就會入魔,心要發狂,佛陀說過,凡所有境界都是虛妄。 所有的境界都是意識心的境界,真心沒有境界,寂靜極寂靜,祂不管你打坐不打坐,不管你清靜不清靜,不管你有念與無念,什么都不管,無論怎樣祂都依然故我,這是多么清靜的一顆心,眾生還唾棄祂,否定祂,真是不知恩義。 很多人都把修定的境界當作開悟,還有的人認為開悟必須是把所有的識心都滅掉,連意根也滅掉不起作用,才是真正的開悟境界。我們想想這有什么過失?這樣的開悟,是誰開悟?悟了什么?在這個境界里沒有人,沒有五陰七識,只剩下如來藏,顯然是阿羅漢的涅槃境界,與開悟沒有關系。況且一個凡夫不可能通過修定直接就能證得俱解脫大阿羅漢,馬上就入到無余涅槃里。 有人總是執著根塵脫落是開悟境界,可是根塵脫落時,沒有根,也沒有塵,根塵不到一起,那當然也就沒有六識心了,如果這就是開悟,那么是誰開悟呢?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當作開悟,可是這時到底是悟個什么呢?這種境界與如來藏的關系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沒法證明是開悟境界了。 大家錯解誤會佛法,究其原因,根本問題還是虛妄法和真實法,沒有分清楚,沒有搞明白,福德智慧還不足,還有煩惱業障嚴重的遮止著,障礙福德和智慧的增長,所以真妄法好不能真正的領會貫通。真心和妄心各有其不同的體性,比如說,覺有真心的覺和妄心的覺;平等有真心的平等和妄心的平等;清靜有真心的清靜和妄心的清靜;離相有真心的離相和妄心的離相;有為有真心的有為和妄心的有為;無為有真心的無為和妄心的無為,等等很多。總而言之,大家學法,都是很難分清真和妄,常常混淆不清,往往誤會很多,這是因為菩薩六度條件還不具足,具足以后就有智慧分辨出真妄二者的體性,悟道就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