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炎(簡稱中漿)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眼底病變,以視力下降、眼前固定黑影、視物變形、黃斑部水腫滲出為特征,好發于20~40歲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在祖國醫學屬于“視瞻昏渺”范疇,其治療方法各有不同,筆者收集病例88例,經過臨床辨證分析認為,證屬脾虛不能制水,故水濕上泛,遂采用五苓散加味,以其利水、滲濕、活血之功效進行臨床治療,獲得滿意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1999年4月~2003年4月,共治療“中漿”患者88例,單眼發病80例、雙眼發病8例。其中男66例,女22例,年齡18~40歲,平均26.6歲。發病到就診時間10~45天,平均16天。就診前視力:0.08~0.3,平均視力0.1。共同臨床癥狀為視力明顯下降、眼前黑影、視物變形。眼底檢查:黃斑部水腫、中心反光消失、病變區有黃白色滲出。 1.2 治法 惟糾正“脾虛水濕”為主導,加味活血、祛瘀生新。組方采用《傷寒論》方五苓散加味:澤瀉12g,茯苓12g,豬苓12g,白術12g,桂枝9g,丹參15g,葛根15g。每日1劑,水煎服,20天1個療程。視其恢復情況再用第2個療程加以鞏固療效。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視力恢復至1.0以上,眼前黑影消失,視物變形恢復正常;眼底檢查黃斑水腫消失,中心凹反光可見,周圍無遺留滲出。好轉:視力恢復0.6以上,眼前黑影基本消失,視物變形恢復正常;眼底檢查黃斑水腫消失,中心凹反光可見,周圍色素紊亂有少許陳舊性滲出。 2.2 治療結果 經1個療程治療,治愈30例,好轉54例。累計2個療程治療,共治愈60例,好轉24例。經1年隨訪未見復發。治愈好轉率為95%。 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男,28歲。1999年7月8日初診。主訴:左眼視力下降伴視物變形20天。眼部檢查:視力:右眼1.2、左眼0.2,雙外眼正常。眼底檢查:左眼視乳頭邊界清晰,色澤正常,黃斑區水腫,周圍有點狀滲出,中心凹反光消失,右眼未見異常。診斷:左眼“中漿”。證屬脾虛不能制水,故水濕上泛,從而出現黃斑區水腫、滲出。治宜五苓散加味,以資健脾逐濕、利水、活血。處方:澤瀉12g,茯苓12g,豬苓12g,白術12g,桂枝9g,丹參15g,葛根15g。每日1劑,水煎服。上方服10劑,二診:自述視力提高,視物變形消失,但視物稍變暗。檢查:左眼視力0.6,黃斑區水腫明顯減輕,周圍仍有少量滲出,原方繼服治療。又服10劑藥。三診:自述視力提高、視物清晰。檢查:左眼視力1.0,黃斑水腫消失,周圍滲出消退,中心凹反光可見。為鞏固療效囑其再服藥10劑。隨訪1年,未見復發。 病例2,患者,男,36歲。2002年6月10日初診。主訴:雙眼視力下降、視物變暗1個月余,右眼前有黑影出現6天。眼部檢查:視力右眼0.1、左眼0.3,兩眼外觀正常。眼底檢查:雙眼黃斑區水腫,周圍有黃白色滲出,中心凹反光消失,右黃斑區可見少許細點狀出血。診斷:雙眼“中漿”。治宜滲濕、利水、活血。處方:澤瀉12g,茯苓12g,豬苓12g,白術12g,桂枝9g,丹參15g,葛根15g。每日1劑,水煎服。上方服10劑二診:自述視力提高、視物變暗有所改善、眼前黑影減少。檢查:視力:右眼0.5、左眼0.8,黃斑區水腫及滲出減少,右眼黃斑區細小出血點仍未完全消失。原 方繼服治療。服10劑后三診:自述視力提高、視物清晰,但眼前仍有少許黑影。檢查:視力:右眼0.8、左眼1.0,黃斑區水腫消失、滲出減少,右眼黃斑出血點顏色變淡。隨原方減去丹參、葛根再服1劑又診,檢查:視力:右眼0.8、左眼1.0,左眼黃斑區水腫、滲出消失,右眼黃斑區水腫消失、周圍遺留有少量色素沉著。囑其上方又服10劑以鞏固療效,1年后隨診未見復發。 4 討論 西醫認為“中漿”多由精神緊張、勞累、情緒激動、感染、過敏等因素使黃斑區視網膜毛細血管痙攣、通透性異常、漿液滲出引起色素上皮萎縮,滲漏液進入視網膜下形成黃斑視網膜盤狀脫離。本病初起,即感眼前固定黑影,致使視物模糊,視力下降,所見物體變小或變形,黃斑中心對光反射消失,周圍舟狀水腫,并出現反光暈輪。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變區常出現黃白色滲出點,一般經過2~3個月,黃斑水腫和滲出逐漸吸收。少數可遺留色素沉著,視力與視野完全恢復。但如屢次發作,黃斑部可出現色素紊亂,甚至發生囊樣變性,使視力遭受損害,難以恢復正常。 “中漿”證屬脾虛水濕,本病多由于肺、脾、腎與肝四臟的功能失調。在于脾多因脾虛濕盛;在于肺多因肺氣不宣;在于腎多因腎水虧虛;在于肝多因肝氣郁熱,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因此導致水濕停留,氣血瘀滯,從而形成痰濁致水腫滲出。勞累傷脾,脾虛不能制水;肺衛不固,外邪入侵使肺氣不宣;憤怒抑郁傷肝,肝木犯土,因而脾之運化失職,所以積水為痰,而發生眼底黃斑水腫滲出。這正與西醫的病理機制相吻合,水濕停留與氣血瘀滯互為因果,活血利水應為本病的主要治法,貫穿治病的始終。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主要功用為溫陽化氣,利水滲濕。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而消水腫,為本方主藥;白術健脾燥濕;桂枝溫陽化濕,氣化則水自行,為本方輔助藥;筆者在該方的基礎上加味重用丹參、葛根兩藥,均可有效改善微循環,抗血管痙攣和降低血小板凝聚發揮其活血祛瘀生新作用,共奏活血利水之功效。用此方治療“中漿”,并結合辨證分型施治,隨證加減,藥癥相符,醫理相合。 (收稿日期:2004-08-17) 作者單位:457001河南濮陽中原油田第15醫院 (編輯日 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