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875(2010)04-033-02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等職業教育呈現蓬勃發展之勢。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高職辦學時間普遍較短、辦學經驗不足,教學質量較低等問題的存在,迫切需要新的高職辦學思路、辦學理念作為指導,辦好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獨立于本科之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為規范辦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突出高職辦學特色,教育部2008年4月9日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教高[2008]5號)新評估方案,該評估方案在借鑒、吸收舊評估方案即《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教高廳[2004]16號)優點的基礎上,拋棄其不合理的地方,及時糾正、調整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指導各高職院營建特色,提升內涵,以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新評估指標共有7個一級指標,22個關鍵指標,從整個指標體系看,新方案將專兼結合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雙證書”獲取率與獲取質量、職業素質養成、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頂崗實習落實情況等方面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根據教育部新評估方案,各地教育部門已全面開展對各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進行評估。筆者認為新方案評估的重點有以下幾點。 一、新方案中對師資隊伍建設的評估 不管是在舊評估方案還是在新評估方案,師資隊伍建設是考察、衡量、評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質量的重要指標。新評估方案對教師數量的要求依然是1:18的師生比,師生比須達到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所規定標準并符合“核算教師總數時,兼職教師等非專任教師數按每年授課160學時為1名教師計算,專兼教師之比無限制”的要求。師資隊伍的數量是評估的硬指標,這也是評估的基礎。評估的核查工作主要是核查學校辦學基本條件,而在正式評估過程中,評估專家則對學院師資的建設進行考察。新評估方案中師資隊伍建設的評估重點有: 第一,兼職教師。在新評估方案中,高職院校可按每年授課160學時為1名專任教師計算的方法,聘請校外兼職教師。按照新評估方案中的說明,校外兼職教師專指聘請來校兼課的一線管理、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高職院校要保持少而精的專職的專業老師、加強和擴大兼職的專業課教師,要加強一點基礎課的老師。兼職教師要找社會要,要找企業要。”6兼職教師的聘請不僅可以充實高職院校中的師資力量,而且能夠讓企業、生產一線中具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納入教育之中,加強校企合作,兼職教師能夠隨時把企業中的新產品、新技術帶到學校中,學校不僅可以減少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訓任務,也可以減少設備的投入。因此,在評估中,專家會對學校的兼職教師進行重點的考察。兼職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培訓,學校對兼職教師的管理等都是評估考察的重點。 第二,雙師型教師。舊的評估方案規定雙師素質教師的認定標準為具有講師以上教師資格,同時具備的一項標準為有本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務。而新方案將雙師素質教師的認定標準調整為具有教師資格的校內專任教師和校內兼課教師,同時將必須要具備的另一標準由四項合并為三項,即具有本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務和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使用效果好,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合并為一項。雙師素質教師的認定標準調整后,淡化了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等次,但同時提升了專業職業能力的標準,從過去重視證書調整為有在證書的前提下,必須有相應的實踐工作業績,在職業、行業中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成果。這樣確保了雙師素質具有實際的職業能力。學校師資隊伍中應具有一定比例的雙師型教師,既能授教理論課,又能指導學生的實踐、操作。 第三,師資結構。在師資隊伍這一關鍵評估要素中,師資結構也是考察的重點。在新評估方案中,師資結構不僅強調師資的年齡、職稱、學歷、性別等結構,同時還重點考察具有企業一線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具有職業資格證書教師的比例。然而許多高職院校為在數量上達到評估要求,大量招聘一些剛畢業的研究生,在師資結構上顯得過于年輕化,而且都是學校到學校的老師,在雙師型教師比例上也比較少。 二、新方案中對課程建設與改革的評估 新評估方案是根據教育部16號文中的辦學方向、以及落實“若干意見”的措施和方法,成系統地設計評估指標體系。從廣東新方案試評學校的結果看“新方案是貫徹與落實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利于引導高職院校和評估專家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到內涵建設上來。”716號文的核心則是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核心的辦學方向和課程建設與改革。課程是聯系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的橋梁,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與改革則成了評估的重點。 高職專業課程應明確以培養工作崗位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高職專業課程目標的工作過程導向要求高職專業課程的設置要體現出高級技能性特征,要區別于普通本科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特點。 新方案強調學校要根據技術領導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設置課程體系和選擇內容,把職業崗位或職業崗位群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作為人才培養的規格。這實際上是把課程目標內容化,加強了高職教育與社會職業群的內在聯系以及教學過程與職業活動過程的內在聯系,也使得職業教育過程有利于企業、社會的參與。 在教學方法上,學校要結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的特點采取“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法,要求與企業合作開發實訓教材、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實訓基地等。課程教學要能體現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要根據職業、崗位(群)的能力和技術要求,建設好與各專業對應的真實或仿真的職業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評估專家可通過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師座談、專業剖析、說課、聽課、校企合作開發的課程、教材等考察學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情況。評估專家一般以重點專業或特色專業為窗口,從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目標、教學方法的使用、實驗實訓室的建設與使用、校企合作情況等方面展開考察。 三、新方案中與職業性教育相關的評估 職業性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特性。通過職業教育習得一項技能、學會一門手藝、從事一個職業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8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也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要根據市場需求與專業設置情況,建立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輻射服務面向的區域、行業、企業和農村,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高職院校應當面向職業崗位(或某種行業、某類技術),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幫助他們很快適應職業崗位的需要。 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從課程構建、實驗(實訓)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都要求與之相匹配。高職的課程由兩個系統構成,“一是基礎教學要成系統;二是實踐環節要成系統。另外,兩個成系統之間還要交叉融合。基礎課程在高職學習中占多大比例,哪些課程比較適合等等問題,都要根據各校的特點和特色確定。”9高職教育是一種非傳統、非學術型的新的高等教育類型,是培養學生具有某種職業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開設,各高職院校可根據需要而定。根據高職教育的職業性,新評估指標要求理論與實訓、實習緊密聯系起來,學校應有實踐教學大綱和指導書,理論與實踐課時的比例至少要達到1:1,同時畢業生實習時間原則上不少于半年,頂崗實習的學生人數要占畢業生年級學生的50%以上。 高職高專教育中強調實踐教育,強調其職業性,而雙證書獲取是對學校實踐教育結果的一種反映。因此,在新評估指標中明確規定有相應職業資格證的畢業生獲取雙證書的人數應達到畢業生的80%以上。 從評估指標體中的實踐教學、課程建設等具體指標可以看出,新指標注重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知識的培養,明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倡導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特別強調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和課程建設與改革,指標的內涵反映了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職業性不僅是新方案體現出業的評估要點,也是高職院校在加強內涵建設中的一個指導方向。 四、新方案對教學管理的評估 新方案中對學校教學管理的評估主要是體現在評估的過程性,真實性,客觀性。在以往的評估中,被評學校準備很多的資料,學校的管理變成是一盒盒資料的堆砌,專家進校評估時大部分時間花在查看資料上。 新評估方案摒棄了舊方案中學校為評估制作大量資料這一不合理的做法,評估專家組通過查看學院日常的教學、管理資料,通過現場考察、深度訪談等方式,了解學院,找出問題,從而盡可能的做到評估的真實性、客觀性。數據采集平臺是新評估方案的一個亮點,各高職院校自下而上采集的基本數據,數據平臺是專家進行評估的一個基本窗口。“狀態數據采集平臺是新方案評估的主要信息來源。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強調‘原始、即時、公開、獨立’原則,這也是現代質量管理念所強調的。”10以數據平臺為基點查閱原始的教學、管理資料,從原始資料中發現學校存在的問題,避免學校為評估而弄虛作假的制造許多資料,盡量做到評估的真實性、客觀性和過程性。 評估專家除了查閱原始資料之外,還通過深度訪談、老師說課、專家剖析等與老師、學生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學校的發展,找出問題。“新方案評估辦法是以深度訪談為主,即請專業教師談談如何授課、如何改革、如何實現培養,其辦學模式、教學模式、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又是怎么樣等。專家通過與專業教師一系列的訪談,然后再就訪談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互動探討。”11對學校的評估盡可能做到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做到了既要考察人才培養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養工作過程,還要關注學校發展潛力。 新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實施,有力推動教育部16號文精神的全面落實,進一步強化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色,新指標體系“突出內涵建設的要求,引導評與被評雙方把注意力集中到深化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上來,由此帶動師資隊伍、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等的建設與改革,并促進管理理念、水平的提高。”12在評估過程中,圍繞著16號文精神的師資隊伍、課程改革、高職教育的職業化以及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都成為評估的重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評估機制的逐步完善與成熟,是全現提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