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風(fēng)橋,宋代由河南扶風(fēng)人竇氏發(fā)起修建,故名,明代天啟六年(1626)由狀元周延儒出資為家鄉(xiāng)重建。單孔石拱橋,東西朝向,橋主體用青石,橋欄用花崗石砌筑,橋長19.05米,扶風(fēng)橋結(jié)構(gòu)完整,造型優(yōu)美,橋兩邊老街依然保存著明清時期建筑風(fēng)貌,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小鎮(zhèn)特色。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二,歸徑橋,始建于東漢建安年間,初為木橋,南唐時易木為石。其后歷代曾多次修建,清同治十三年(1874)復(fù)重建。
歸徑河在歷史上為宜興城通張渚的交通要道,舟船往來不息,十分繁忙。現(xiàn)橋兩端建筑仍保持著明清時的老街風(fēng)貌。南側(cè)橋樓下存有清代修橋碑記五塊。
三,鯨塘橋,三孔拱橋,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建,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重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鯨塘橋梁結(jié)構(gòu)嚴密,造型美觀,氣勢宏偉,是宜興現(xiàn)存最大的石拱橋。橋全長52米,中孔矢高5.4米,跨度9.8米,兩邊孔矢高3.8米,跨度7米。在宜興三座三孔拱橋中,跨度最大。保存也最完好。
(圖為橋東坡面現(xiàn)狀。) 四,張澤橋,三孔拱橋。據(jù)《宜興縣志》記載,春秋時,范蠡鑿蠡河建木橋。現(xiàn)存石橋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民國23年(1934)重修。(橋長46米)。 五,湯渡畫溪橋,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由木橋改為石拱橋,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均進行過修繕,最后一次重建為光緒五年(1879)。 是現(xiàn)存的三座三孔古橋之跨度最小(36米),近十幾年因?qū)以獯笮瓦\輸船撞擊幾乎倒塌,于2007年重修,并在橋孔外側(cè)加設(shè)防撞柱加以保護。
六,閘口金蓮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由常州和宜興兩岸居民集資修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為花崗巖石橋,由五環(huán)洞連接構(gòu)成橋體。 該河段較闊,三座拱橋連接在一起的,一座五孔拱橋,兩座現(xiàn)代的拱橋,該五孔橋雄偉壯美。 七,高塍馮家橋,非常美麗,單孔拱橋東面連接二座板式石板橋。08年因失修而倒塌。再也看不到它的美麗身姿了。 八,高塍西城橋,建于1929,為單孔石拱橋,東西向,兩側(cè)各有石階20級,青石、花崗石混砌。橋長20.72米,中寬3.4米。橋孔凈跨7.2米,矢高4.57米。 因是近代民國建造,橋完好無損,十分秀麗漂亮。只要好好保護它,再有三,五百年,它還一定完好。 ![]() 九,高塍賦村橋,為單孔石梁橋,南北向,青石、花崗石、陽山石混砌。橋面長3.9米,中寬2.35米,凈跨3.3米。 ![]() 它無橋碑,也無橋銘。也許是地處賦村,便以村名取橋名的吧?她小巧,卻古質(zhì)樸實,頗有江南水鄉(xiāng)之味。 ![]() 十,高塍黃干橋,建于清光緒20年(1894),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兩側(cè)各有石階12級,青石花崗石混砌,花崗石欄桿及望柱,頂部四柱頭雕有精美的小石獅。 ![]() 四只型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鎮(zhèn)守著橋東南西北四方,現(xiàn)被賊人偷了一只。 ![]() 十一,楊巷陽溪橋 ,在楊巷鎮(zhèn)河西街。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單孔石梁橋,主體為青石,橋面為花崗石砌筑,荷花紋欄柱,東側(cè)有青石階12級,西側(cè)為15級,橋長18,2米,中寬2,7米,堍寬為4米。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十二,芳莊蔣店橋,建于清代,為三孔石梁橋,為宜興跨度最大的平板橋,南北走向,青石、花崗石混砌,其中橋面為花崗石,其余為青石。橋通長36.26米。龍門石有旋渦紋。橋上有四個欄柱,柱高1米,厚、寬0.26米。其中三個為青石,南側(cè)一個為花崗石質(zhì)地,柱頭飾荷葉紋,似明代物件。 前幾年危橋重修后,失去古橋風(fēng)味。 ![]() 十三,洋溪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花崗石質(zhì)地。橋長12.20米,。橋銘:重建洋溪橋,道光十五年春正月。橋銘石長1.97米,寬0.47米,厚0.20米。 ![]() 十四,范道興隆橋,在賀家瀆上。清光緒十一年。仝善重建。 ![]() 十五,范道秀凝橋,梅家瀆東端,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該橋為單孔石拱橋,東西向,兩側(cè)各有石階13級。青石與花崗石混砌。橋長12.58米。 ![]() 十六,新莊茭瀆村,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1917年重修。橋下拱券內(nèi)有明成化、嘉靖橋鉻銘各一塊。茭瀆橋為單孔石拱橋,由青石、陽山石、花崗石混砌,南北走向,南北各有石階14級。橋全長14.70米,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老街長約百米,還保留些明清建筑的風(fēng)格,與古橋融為一體,但老街現(xiàn)在是慢慢頹廢了,居民越來越少了,茶館店,麻塊油條店,剃頭店都搬到新的集貿(mào)市場去了,還只有兒時記憶中的老街,那時才真是熱鬧啊。
![]() 十七,南新里塘瀆橋,初建年代不詳,現(xiàn)橋銘上記載重建年代為民國17年,(1928年)所以它沒有被列入宜興古橋。(一般以民國為界)但這也并不妨礙我們古橋愛好者,對這座美麗的石板橋的喜愛。 ![]() 十八,元上步龍橋,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相傳將會有真龍?zhí)熳訌拇藰蛏辖?jīng)過,得名。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南偏西33°),青石砌筑,欄桿為4柱5節(jié),柱頂刻蓮花紋。橋長19米,橋下券石內(nèi)嵌修橋碑銘,陰刻“步龍橋”三字,銘文為:步龍橋,為首、任玉圭、任玉瑜、任宙風(fēng)、任從三。萬歷元年孟春吉旦造。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十九,高塍永安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為單孔石拱橋。橋主體為青石,踏步為花崗石砌筑,橋長11.5米。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二十,黃干太平橋,俗稱黃干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為單孔石拱橋,東西向,由花崗石、青石混砌而成。橋通長 14.4米,橋銘:太平橋,光緒二十四年里人重建。 ![]() 二十一,周鐵中陽橋,建于民國十年(1921),為三孔石梁橋,南北走向,南側(cè)有石階10級,北側(cè)為11級,花崗石疊砌。橋長22.84米,橋中孔兩側(cè)立柱上刻楷書陽文橋聯(lián),東側(cè)聯(lián)語為:“南鎮(zhèn)蒼嵐湯池鎖石,東臨青府孔道迎儺”。西側(cè)為:“中峙長流千秋鞏固,陽開泰運萬派朝宗”。橋南堍立民國十年《新建中陽橋碑記》一方,由里人許中杰撰并書,碑高1.38米,寬0.76米。 ![]() 二十二,芳莊吳澤橋,在芳東村, 建于清代,為單孔石梁橋,南北走向,橋面為花崗石,現(xiàn)部分損壞,以水泥梁替代,橋身為青石疊砌。橋通長24.5米,兩側(cè)各有石階20級。橋銘:癸亥年建。 ![]() 二十三,豐義戈莊雙橋建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由呈L形的大小兩座拱橋組成。大橋呈東西向,兩邊各有石階26級。青石疊砌,橋面石階為花崗石質(zhì),橋面有龍門石,橋通長22米。橋銘石厚0.40米,橋銘:重建雙橋。小橋呈南北向,接于大橋西堍北側(cè),青石疊砌,長4.70米。 ![]() 二十四,洑東 升平橋 ,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單孔石梁橋,東南-西北朝向,橋身由花崗石、青石混砌而成。橋通長14米。
![]() 二十五,萬石嚴莊培德橋,建于清代,單孔石梁橋,花崗石、青石混砌而成。有碑一塊,名:嚴莊大宗祠佘田記。落款:乾隆十一年歲次丙寅夏五月。 ![]() 二十六,芳橋下裴橋,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為單孔石拱橋。南北朝向。兩側(cè)各有石階17級,青石基,橋面及拱券石為花崗石。
![]() 二十七,周鐵萬園橋,又稱王茂公橋,在王茂村福勝禪寺(又稱東岳廟)旁。始建于三國赤烏年間,現(xiàn)橋為清晚期重建。萬園橋為單孔石拱橋,東西朝向 。橋孔兩側(cè)均刻有陽文橋聯(lián),南側(cè)為:“百里超朝吸銅峰秀氣,千秋永固回震澤狂瀾”。北側(cè)為:“籍眾姓交輸功垂奕世,仗神靈巨庇惠及多方”。對聯(lián)書法由岳飛后裔、清九江知府岳璟題寫。 ![]() 二十八,周鐵朱藤花橋,世事變遷無常,這座三孔石梁橋的河道,幾乎要干涸了,雜草叢生,鏡頭很難表現(xiàn)這座橋的風(fēng)采。 ![]() 二十九,允濟橋,在和橋鎮(zhèn)大生村北約400米唐河西。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光緒重修。單孔石拱橋。南北向,青石、花崗石混砌,長條形青石護欄。橋南有座四方形花崗石橋亭,亭內(nèi)立光緒二十五年修橋碑記一塊。保存完好。 ![]() 三十,祝陵玉帶橋。始建于宋,清代重建。相傳北宋元豐年間,蘇東坡變賣御賜玉腰帶籌資而建橋,因而得名。 ![]() 玉帶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主體為青石結(jié)構(gòu),東西兩側(cè)設(shè)有青石欄桿,共有望柱12根,望柱高0.44米,望柱上部刻蓮瓣紋。橋孔兩側(cè)沿河連有外八字形駁岸(與橋同建),起保護橋梁之作用。拱內(nèi)有銘石二塊,字已模糊不清。 ![]() 三十一,新莊永濟橋(石灰圩橋),十幾年前,為找這座橋,不知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非常難找的一座古橋。北面的村,看似很近,但步行繞河半個小時肯定走不到。可見橋在水鄉(xiāng)是多么重要。 ![]() 三十二,大塍長春橋,為清代石拱橋。老橋靜靜躺在河岸,任由歲月浸蝕,滿目的蒼涼。先祖起“長春”為橋名,定想讓這座橋永葆青春。城市越來越大,這座原來離宜興城十幾里路的古橋,很快就要進城啦。 ![]() 三十三,大浦橋,位于大浦老街北端,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光緒年間再修,橋拱內(nèi)有明成化、清康熙修橋碑銘各一塊。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大浦橋為單孔石拱橋,橋南北向,南坡有石階28級,北坡為33級。青石、花崗石、陽山石混砌。青石望柱,柱頭上端刻蓮瓣紋,花崗石長條形護欄。橋兩側(cè)長系石頭上刻浮雕蓮花紋,刻工十分精美。
![]() 三十四,大浦雪窨橋,俗稱黃家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為單孔石拱橋,東西朝向,兩側(cè)各有石階24級,青石基,券石、橋面、護欄,保存尚完整。有清光緒《重修雪窨橋碑記》,另還有一碑,名“永錫堂”,落款:“道光歲次已亥年孟夏月”。 ![]() 三十五,都山大虞橋,建于清代,單孔石梁橋,南北走向。花崗石、青石混砌。南北各有石階20級。北面岸橋長29.20米。枕石間距5.65米。 ![]() 三十六,官林橋,又名孫家橋,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東西各有臺階23級,花崗石砌筑。橋長25.4米。橋銘:重建官林橋光緒甲辰。橋欄兩端各有臥獅一對。橋孔兩側(cè)均刻有陽文楷書橋聯(lián),南側(cè)為:“肇跡溯東吳千秋鞏固,安瀾通北氵鬲百瀆迥環(huán)”。北側(cè)為:“絡(luò)繹舟車□□□古跡,紛紜冠蓋記題栓豪情”。 ![]() 三十七,宜城東倉橋,始建于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由縣尉趙汝邁發(fā)起興建。明代重建,清咸豐年間重修,抗日戰(zhàn)爭期間又遭日寇破壞,抗戰(zhàn)勝利后才修復(fù)。單孔石拱橋,主體建筑仍為明代風(fēng)格,橋南堍與東風(fēng)巷明清老街相連。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東倉橋為單孔石拱橋,現(xiàn)存石拱橋矢高之最。主體建筑仍為明代風(fēng)格,由花崗石、青石混合構(gòu)筑,其中12級臺階在1997年舊城改造中被拆除,現(xiàn)改為水泥臺階。橋南堍與東風(fēng)巷明清老街相連。(本圖為東橋坡面) ![]() 三十八,宜城謝橋,原在銅峰鄉(xiāng)謝橋村,現(xiàn)己在宜城城區(qū)里了。關(guān)于謝橋名有兩種傳說,一為感謝陽羨第一人物周處斬蛟除害;二為感謝岳飛在宜興抗金數(shù)戰(zhàn)告捷而筑橋而得名。 ![]() 三十九,屺亭南草塘橋, 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兩邊各有石階26級,橋面、拱券、護欄均為花崗石質(zhì),橋基為花崗石和青石混砌。欄桿上部雕刻蓮瓣、蝠在眼前、如意等紋飾。橋身長22.20米。
![]() 八年前重拍該橋,正籌建屺亭工業(yè)園區(qū),橋周圍自然村落都已搬遷, 因此橋為文物,保留在原址,這橋孔兩側(cè)各有橋聯(lián),南側(cè)聯(lián)語為:“湛瀆東流隔水橫填銀漢鵲,屺峰北峙旁山高駕彩云虹”。北側(cè)聯(lián)語為:“笠澤遙通水面半輪明月印,草塘對峙溪頭兩道彩虹橫”。
![]() 四十,屺亭后亭橋,為清光緒乙亥年里人重建。為單孔石拱橋,青石、花崗巖混砌,其中橋身為青石,券石與踏步為花崗巖,南北走向,橋通長12米,橋底有雙龍戲珠浮雕圖案,橋銘為:“里人重建 后亭橋 光緒己亥年”。 ![]() 四十一,張澤施蕩橋建于清代,俗稱北施蕩橋,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橋通長24.80米,原是座危橋,前幾年宜興市人民政府撥款原址原樣重建,按文物修舊如舊原則,現(xiàn)在此橋又煥發(fā)青春。 ![]() 施蕩橋通長24.80米,橋面長2.05米,中寬3.58米。凈跨6.90米,矢高3.90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4.40米。西坡長12.30米,堍寬4.60米。東坡長11.40米,堍寬4.60米,平堍長3.30米。東西各有石階17級,坡度14°。枕石共四塊,長4.25米,寬0.30米,厚0.23米,間距3.80米。橋銘石長2.08米,寬0.58米,厚0.35米。券石厚0.25米,花券厚0.15米。第二塊枕石(橋聯(lián)石上方)寬0.40米。龍門石直徑0.72米,旋渦紋。橋聯(lián)石長2.20米,橋聯(lián)石間距8.30米(第2塊整石間距)。 ![]() 四十二,扶風(fēng)夏芳橋,建于清代,宜興唯一四孔石梁橋,南北走向,花崗巖質(zhì)地。橋通長20米,橋樁立柱北面東側(cè)一根損壞,現(xiàn)為磚代替。橋銘:夏芳橋。
![]() 四十三,文莊巷大橋,建于清代,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兩側(cè)各有石階10級,青石疊砌,橋長12.50米,橋頂兩側(cè)陽刻“巷大橋”。橋無欄桿,兩側(cè)躺石上有榫眼,可裝木欄桿。巷大橋在20世紀50年代前為高塍、紅塔進出宜興城的重要陸上通道。
![]() 四十四,梅前永興橋,建于清光緒年間(1887),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花崗巖、青石混砌。橋通長17.60米。橋銘石長1.90米,寬0.55米,厚0.26米。橋銘:“丁亥仲秋重建 重建永興橋 大清光緒歲次”。
![]() 四十五,新莊萬安橋建于清代,為三孔石梁橋,東西走向,橋身為花崗石質(zhì)地。橋通長25米,中寬1.7米,中孔凈跨6米,邊孔凈跨各為5米。東堍長4.6米,西堍長為5米。橋銘石刻有“萬安橋”字樣。
是宜興最漂亮的石梁橋, ![]() 四十六,新莊現(xiàn)龍橋,建于清代,單孔石拱橋,東南-西北走向橋銘:重建現(xiàn)龍橋。橋銘石長2米,寬0.40米,厚0.26米。
傳說常有太湖蛟龍此處顯身而得橋名。 ![]() 四十七,楊巷鎮(zhèn)龍橋,建于清代,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兩邊各有石階21級。青石疊砌。橋長20.63米,橋面長1.65米,中寬3.10米,堍寬3.90米。橋孔凈跨6米,矢高3.88米。
![]() 四十八,芳莊福田橋又稱東蕩大橋,建于明代,清康熙辛巳年(1701)重建。橋下拱券內(nèi)有橋銘一塊。橋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東側(cè)有石階32級,西側(cè)為34級。青石疊砌,橋面石級為青石和花崗石混砌。橋長34.6米,中寬3.95米,東堍寬4.55米,西堍寬4.3米。橋孔凈跨7.6米,矢高4.9米。由于河面較寬,橋東西兩堍均建有青石引橋,其中東引橋長6.95米,西引橋長8.5米。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四十九,新街永思橋,為單孔石拱橋,青石質(zhì),東西走向。橋通長15.90米,現(xiàn)橋上加蓋水泥,建有水泥扶欄。 ![]() 五十,和橋楊顯橋,建造年代不詳,現(xiàn)破損嚴重。極待整修……。據(jù)最新考證,近期該橋重修,用鋼管焊接,兩邊做了橋欄,不倫不類,徹底破壞古橋風(fēng)貌! ![]() 五十二,大塍上塘橋,始建于明景泰年間,清代重修,單孔石拱橋,東西向,東側(cè)有石階33級,西側(cè)為36級,青石疊砌,橋長29.44米,。 ![]() 五十三,周鐵青龍橋,建于清代,俗稱東武昌橋,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花崗石質(zhì)地。橋通長16.10米,有橋銘:重建青龍橋。
![]() 五十四,新街新橋,建于明代,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兩側(cè)各有石階30級。青石質(zhì),券石及橋面車道為花崗石質(zhì),橋兩側(cè)長系石兩端雕刻龍首。橋長31.3米,橋孔凈跨8米,矢高4.3米。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我的家鄉(xiāng)在太湖西岸的宜興市,地處江蘇最南,南和浙江,北和安徽接壤。是最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
一百余座古橋,數(shù)百年來,它默默地躺在家鄉(xiāng)的河流上,訴說著它自己的故事
我2001年拍攝大塍王婆橋開始,無論是酷暑嚴寒,春夏秋冬,只要有合適時機,能用光與影把一座座古橋的美麗身姿,盡善盡美地記錄下來。
家鄉(xiāng)的座座古橋邊,都留下我為尋找最佳拍攝角度的許多腳印……。
我還要繼續(xù)努力地拍攝下去,去發(fā)現(xiàn)它的更美。
本相冊集65幅(54座)古橋圖片,及相關(guān)簡介,只想讓更多人了解、關(guān)心宜興的古橋現(xiàn)狀。
卓瑪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