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編者按: “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領導下,經過4年多的艱苦打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016年秋季先發行并投入使用的是一年級和七年級教材,其他年級教材將陸續投入使用,逐步取代原來的人教版小學與初中語文教科書。部編教材滲透了新課程理念,凝聚了多年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一線教師如何正確領悟新教材編寫理念,把握教材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本期專題精選五篇文章,分析教材內容,提供教學建議,以期為一線教師運用部編教材進行教學提供借鑒和幫助。 1.選文強調四個標準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的課文選篇強調四個標準: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當然,還要適當兼顧時代性。這也是有針對性的。課改之后流行的各種版本《語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多選“時文”。這不能說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和適宜教學。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淀的“時文”相對少了。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也是選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也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2.更加靈活的單元結構體例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的結構是分單元組織教學,若干板塊的內容穿插安排在各個單元之中。初中的結構是每個單元都有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這是重頭。另外,每學期有3次綜合性學習,2個名著導讀,還有2個課外古詩詞誦讀。在教學實踐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單元順序進行,把若干板塊的教學穿插安排。小學低年級分3個板塊,一是課文,二是識字寫字,三是漢語拼音。教學實踐中可以更加靈活一點,也可以大致依照幾個板塊的順序進行。但事實上除了漢語拼音需要集中一段時間學習,識字寫字和課文的教學應當有密切的結合。新教材小學的3個板塊與初中的5個板塊,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語文教科書更清晰。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結構上有明顯的變化,是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一條線索是按照“內容主題”(如“修身正己”“至愛親情”“文明的印跡”“人生之舟”,等等)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樣給予明確的單元主題命名;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每個單元都有單元導語,對本單元主題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單元的學習要點。 3.重視語文核心素養,重建語文知識體系 這套教材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新教材編寫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那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則配合課文教學,以補白形式出現。努力做到“一課一得”。現在不是強調“語文核心素養”嗎?“部編本”語文教科書就已經在努力建構適合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但這是“隱在”的,不是“顯在”的,在教材的呈現和教學中并不刻意強調體系,防止過度地操練。但總是要讓一線教師使用這套教材有“干貨”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課一得。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體現知識體系和能力點有5個“渠道”:第一,是教師教學用書,會給大家排列一個表,每個學段、單元,甚至每一課要學習哪些基本的知識,進行哪些必要的訓練,都一目了然。第二,每個單元的導語(從中年級開始),對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包括知識點或能力點,亦有提示。第三,是每一課的思考題和拓展題,必定有一二道題是按照相關的知識點或者能力點來設計的。第四,綜合性學習、寫作、名著選讀等方面,全都有學習方法或者訓練目標等提示,有的還比較具體。第五,初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兩塊“補白”,努力練習課文和教學內容,用比較淺易和生動的語言來介紹語法修辭等語文知識。教師使用部編本教材,要注意這5個“渠道”所體現的語文知識體系,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4.閱讀教學實施“三位一體”,區分不同課型 現在各種版本的語文教科書幾乎都分精讀和略讀兩類課型(有的小學二年級開始分為精讀、略讀和選讀)。“部編本”語文教科書加大了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讀”為“教讀”,“略讀”為“自讀”。教讀課設計比較豐富,有《單元導語》《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這就建構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分清教讀課和自讀課兩種課型,教讀課以教師講為主,自讀課就讓學生自主閱讀。而且教讀課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應當根據課文內容、文體以及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來設計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課的特點和重點。還有,自讀課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新教材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也有不同的課型提示,這些提示或者在預習與導讀中,在思考題中,或者在教師用書中,教師可以參照實行。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扣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部編教材在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格外注意閱讀方法問題,重視閱讀速度的教學。 5.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在這方面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學生的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課后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新教材雖然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但還需要教師去“加碼”。建議老師們采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 6.識字寫字教學更加講究科學性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一年級的課文和習題等的設計就注意嚴格落實“300字基本字表”,這個字表是以王寧教授為主的北師大科研團隊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據大量對小學生閱讀的調查,從字頻的角度來確定哪些字必須先學。另外,還要考慮字的結構等,看哪些字先學,更有利于孩子們理解與記憶。 漢語拼音教學,新教材的安排大約往后一個月,改變了以往入學即學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識字單元之后,使拼音和認字互為“拐棍”。老師們在漢語拼音教學中,要注意兩點,一是對漢語拼音的要求不宜過高,這無非就是識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視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注意這兩點,就要降低拼音學習的難度,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7.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的編寫力圖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綜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寫作方法的引導。寫作方法和技能訓練的設計編排照顧到教學順序,讓教師能夠落實,克服隨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應試式的反復操練。寫作課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簡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詳見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2017年第1期專題 2017 雞 年 大 吉 HAPPY NEW YEA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