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識字寫字的編排遵循“識寫分流、多識少寫”的原則,全冊要求認識300 個常用字(在課后以雙橫線標示),會寫其中的100 個字(在課后以田字格標示)。重視打好識字寫字基礎,結合識字,學習常用偏旁;結合寫字,學習基本筆畫和筆順。 識字寫字的教材特點? 1. 識字寫字貫穿語文學習全過程 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按照主題單元編排學習內容,在“我上學了”之后,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漢語拼音單元、4個課文單元、4個口語交際、8個語文園地和1個快樂讀書吧,全冊要求認識的300個常用字和要求會寫其中的100個字分散在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中,識字寫字貫穿語文學習全過程。具體安排如下:
2. 先認常用字,再學習拼音 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采用了先學漢字后學拼音的編排順序。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漢字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識字單元(一)要認的35個字是學生生活中的“高頻字”,多數學生已經認識,學起來比較輕松,相對于枯燥的拼音學習,學生更容易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功感。教材將識字編排在拼音學習的前面,關注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符合他們的學習心理。這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漢字學習的樂趣,還可以發揮漢字對拼音學習的幫助作用,幫助學生根據漢字的讀音有效突破拼讀難點,使拼音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突出字理,滲透漢字文化 關于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其中象形、會意和形聲較容易為學生理解,教材對此作了相應的安排。《日月水火》以圖文對照的方式學習8個象形字,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感受到那漢字就像一幅幅畫,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漢字的趣味性。《日月明》是根據會意字構字規律編排的識字課文,瑯瑯上口的短句,不僅揭示了會意字的構字特點,還能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漢字構字的有趣,進而激發起他們更大的識字熱情。8個《語文園地》安排了兩次“我的發現”欄目,以學習小伙伴的口吻提出:“很多木字旁的字都和樹木有關”“很多女字旁的字都和女性有關”,引導學生了解漢字偏旁表義的構字規律,為他們理解形聲字打下基礎。教材力圖通過豐富多樣的編排形式,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使學生體會到漢字不僅有用,還很有意思。 4. 識字方法多,提高識字效率 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要認識300字,雖然比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減少了100字,但是學生在學習識字單元、課文單元時,平均每課要認9-11個生字,這對一年級學生仍舊存在難度。因此,教材在編寫時有意滲透多種識字方法,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除上文提到的象形、會意、形聲等字理識字外,還安排了多種識字方法:《口耳目》以兒童最常用的看圖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借助熟識的人體學習“口、耳、目、手、足”等人體器官名稱,通過圖文對照識記字形,在聯系生活經驗中理解字義;《對韻歌》將中國傳統蒙學蘊含在韻語歌中,賦予識字吟誦的意境;《大小多少》利用反義詞識字,《小書包》按照事物歸類識字……10課集中識字課,精心編排,有機穿插多種識字方法。此外在《語文園地》中“識字加油站”和“展示臺”欄目中,特別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的不同渠道識字,提供機會讓學生交流課外識字的途徑與成果,努力提高識字效率。 5. 寫字有序列,注重習慣養成 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要求寫的字,大多是字形簡單、構字能力或構詞能力強的獨體字,也適當選擇特別常用的合體字,大體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獨體到合體的順序編排。筆畫筆順教學一直是一年級識字寫字教學的重點,但近年來這方面常被忽視。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時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每課要寫的生字旁都明確標注了新出現的筆畫,在每個要寫的生字上方標注了跟隨式筆順,使筆畫筆順教學有了明確、科學的依據,使學生自學與復習有了憑借,非常方便。《語文園地》還安排了新欄目“書寫提示”,以“學習小伙伴”的形式,在第1、第5、第8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分三次出現漢字書寫起始階段非常重要的六條筆順規則,具體編排見下表:
《書寫提示》欄目的安排,循序漸進地滲透了漢字書寫的筆順規則。同時,在《語文園地一》的提示中,教科書還特別強調了寫字時要“坐端正,握好筆”,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識字寫字的教學建議 1. 借助聽讀,糾正讀音,克服慣性思維 識字單元(一)安排在拼音學習之前,教材編排突破了傳統的借助拼音識字的模式。這個單元中要認識的35個字,都與學生的生活有關聯。學生在入學前很可能從不同的渠道接觸過這些字,也會認識其中的幾個字,也有可能存在發音不夠準確的情況。由于學生還未學習拼音,無法借助拼音這項工具讀準字音,教師要克服慣性思維,將聽讀作為這個階段學生最基本的識字方式。如教學《金木水火土》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著課文聽老師朗讀,再跟著老師朗讀,然后集體誦讀、同桌互相讀,在多種形式的聽讀中,學生就能慢慢認識生字,讀準字音了。 教師還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互教互學,相互交流,讓課外習得較多的學生在互動參與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從而帶動、激勵更多的學生主動識字。教學時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和具體形象的直觀手段,幫助學生建立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另外,還要結合入學教育中的“講故事”“聽故事”和本單元后的“快樂讀書吧”,引導學生和大人一起讀故事,體驗識字的價值。 2. 聯系生活,整體識記,激發識字興趣 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要求認識300字,選字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附錄4《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300字)》,具有構形簡單、重現率高的特點,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如課文《比尾巴》均入選人教版和部編本教材,在人教版教材中要認“比、尾、巴、短、把、猴、松、鼠、扁、最、公、鴨”12個生字,在部編本教材中要認“比、尾、巴、誰、長、短、把、傘、兔、最、公”11個生字,顯然部編本教材要認的字構詞率更高。它吸納了兒童字頻研究成果,這些字更貼近學生生活。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如,看懂課程表準備學習用品、認識同學名字協助老師發放作業本、去超市認識商品名稱、走在馬路上看路名與商店名、乘坐公共汽車時聽報站語音看站牌名等。 不同的漢字有不同的記憶方法,教學時可以進行必要的字形分析,以逐步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如果新學的漢字中某一部分是已經認過的獨體字,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的方法來識記。但是,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避免對每個字都進行分析,尤其要避免對漢字中某些不認識的部件、字形復雜的部分進行分析。其實在小學生眼中,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他們更喜歡從整體上記憶一個漢字,特別是學生識字量還處于很少的階段。如,識字單元第1課《天地人》,要求認識“天、地、人、你、我、他”。可以充分借助課文插圖,讓學生說說圖意,在看圖說話中引出“天、地、人”3個字,“地”可以出示“沙地、綠地、田地”的圖片和詞語,換一個語境復現“地”;可以通過師生對話引出“你、我、他”3個字,把識字和日常表達結合起來,充分借助日常用語進行聽讀、正音。 3. 突出字理,感悟方法,形成識字能力 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集中編排了2個識字單元,滲透漢字文化,體現漢字規律,激發識字興趣,指導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教學時應充分體現教材的編寫特點,發揮教材的編寫優勢。有的學生記不住生字,其實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如,老師問:“誰能記住‘龐’字?”一名學生答:“廣州有一條龍。”另一名學生答:“恐龍太大了,把廠房頂出了一個洞,‘龐’的上面有一點。”這樣的記字方法雖然能幫助學生短時間內記住,但缺乏科學性,沒有體現漢字的文化內涵。 突出漢字的字理,要對一些典型漢字進行追根溯源,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如《小書包》要認識“包”,教師可以呈現“包”字不同書體的變化,讓學生形象感知“包”字的字形和字義,再讀一組詞語“書包、錢包、包子、面包”,讀準音、記住形。學了《日月水火》,學生感受了象形文字的特點,可以讓學生進行“看圖猜讀”,進一步體會象形字的構字特點。學生了解了會意字的構字規律,可以讓學生“看圖猜猜連連”,在實踐中鞏固會意字的特點。 當然,并非每個漢字都要講解字理。有些漢字適合滲透字理。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字的演變過程,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漢字,有效減少學生書寫中的錯別字。識字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識字積累,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識記漢字,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4. 學習朗讀,及時鞏固,結合語境識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三個學段的“朗讀”都提出了明確目標:第一學段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段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學段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見,三個學段都非常重視朗讀,不只籠統地提出“朗讀課文”,還針對文本個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秋天》課后題“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雨點兒》課后題“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讀好停頓”;《青蛙寫詩》課后題“青蛙寫的詩句里有逗號和句號,請你圈出來”。這些朗讀要求非常明確,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落實。其實在學習朗讀中,學生就及時鞏固了所學的生字。 除了課文,識字教材也是學生學習朗讀的好素材。如識字第5課《對韻歌》,音韻和諧,瑯瑯上口,可以讓學生反復聽讀,看圖想象畫面,理解字詞的意思,及時鞏固生字。又如,識字第8課《小書包》,由6個詞語和一首輕快、活潑的兒歌組成,6個詞語可以作為指導學生讀出詞語連接、停頓,注意讀準翹舌音、平舌音和輕聲的讀好詞語的素材。如此,在反復誦讀中,學生不僅積累了語感,也鞏固了生字。 安排在課文中識的生字有147個,占識字總數的49%;兩個集中識字單元要認識90個,占識字總數的30%。由此可見,部編本的識字教材,在吸取多種識字方法的前提下,較多地采用了隨課文分散識字。因此,識字教學宜采用隨文識字方式,倡導在語境中識字,不過早要求單個生字認讀。如課文第1課《秋天》要認識10個生字,其中“氣、了、樹、葉、片”5個字就集中在課文的第一段“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反復朗讀第一自然段,一邊理解意思,一邊結合語境認識生字。 ![]() 5. 指導寫字,展開過程,提高寫字效率 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先識字再學拼音,是教材編寫特色之一,便于幼小銜接。但是,學完入學教育“我上學了”時,開學才至多一周,學生便要進入識字單元的學習,從識字第2課開始寫字,平均每課寫3—4個生字,對于學生而言有難度。試用區的老師反映“因為孩子們的手部力量不夠,精細動作沒有發育完善,之前學過寫字的小朋友也不多。開學幾天后,一下子就要進入握筆寫字狀態,雖然寫的是最簡單的字,但對他們來說也是有難度的。橫難平,豎不直,很多小朋友寫字像畫畫,還不如后面的拼音寫得好。” 針對這個新難題,教師要充分展開寫字指導的全過程,借鑒滬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入學準備”板塊,共有11課,讓學生有較長時間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入學準備”要認識42個字,但只認不寫,在此階段,教材編寫意圖是扎實練好“橫、豎、點、撇、捺、提”。(見下圖,圖片來自滬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 建議教師在教學第一個集中識字單元時,隨機增加筆畫的練習,讓學生描一描、寫一寫,找到寫筆畫的手感,為順利寫字打下基礎。這個訓練可以利用語文課的零散時間,每天堅持練習,可持續至第一學期學習結束。因為學生把字寫好的關鍵是筆畫寫到位、結構能擺穩。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看到教師留足七八分鐘讓學生寫字,結果往往是教師指導寫字的時間占了大比例,留給學生獨立練習的時間很少。其實學生能把字寫好,主要依賴多練習。因此,教師要提高指導寫字的效率,指導既要針對每個字書寫的難點、重點,也要基于學生的書寫起點,不要每個字都要講橫平豎直、撇捺舒展、筆畫的穿插與謙讓。隨著學生年級升高,每個年級指導的側重點不一樣,一般可以這樣安排:一上冊一筆一筆地教,把每個筆畫寫正確,寫規范,寫到位。一下冊一部分一部分地教,關注部件、偏旁的變化,如:足——跑。中年級一組一組地教,如《蝙蝠與雷達》(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要寫“蝙、蝠、捕、捉、蚊、蛾、避、揭、礙、熒、鐺”11個字,這11個字中只有“避”是半包圍結構,“熒”是上中下結構,另外9個字都是左右結構,分成三組指導即可。高年級有選擇性地教,如《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要寫“辱、蔽、囚、淮、柑、枳、賊、賠”8個字,教師可選擇指導“辱、蔽、淮”:“辱”上下結構,若第二筆“撇”寫長了,就變成了半包圍結構;“蔽”注意四個點的區別;“淮”要區別“準”,這樣就能避免寫成錯別字。 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寫字的編排體現書寫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降低初入學的學習難度。在一年級起步階段,要加強寫字指導,打好寫字基礎。教師要具體指導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間架結構,一邊指導,一邊示范。寫字貴在精而不在多,要嚴格要求,切實保證寫字質量,使每個學生不但能把字寫正確,而且盡量把字寫得美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