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自然的產物,對人體而言,決定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是自然賜予人類的能量,來自太陽。陽為能量,陰為物質,陰是陽的濃縮和相對靜止狀態,陽是陰的釋放和運動狀態。從這個角度來講,陰陽本是一體,是同一能量體的兩種不同相對形態。 五行則是因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所形成的五種陽氣的變化狀態,木為陽氣的生長,火為陽氣的釋放,土為陽氣的運轉和轉化,金為陽氣的收斂,水為陽氣收藏。
從陰陽一體的角度來講,五行其實也是一體,陰陽五行從本質來講描述的是生命能量體的兩大相對的維度和五種不同的形態。人類,正是由兩個維度,五種能量物質場組合起來的生命體。而且是五種能量場一直處于升降、變化、運動和周而復始的循環當中。我們看到的陰陽太極圖,實際上就是陰升化陽、陽降化陰(陰陽太極圖白色為陽,黑色為陰,從左下方順時針向上旋轉)的能量循環系統。五行本質是陰陽能量轉化的五個階段和五種功能。 實際上,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實際上都是一團氣在不停地轉,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升降回旋,如環無端。而人秉天地之氣而生,天人合一,所以人也是一團氣,人這團氣也在如環無端地不停周流著。這個理論,在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中有過多次描述,但比較含蓄。第一次清晰提出這個理論的是清代名醫黃元御先生,即“一氣周流學說”。黃元御指出:中醫并不像后人所說的那樣,有各種門派之別,而是非常簡單,并且這個道理從來也沒有變過。歷代名醫的各家學說,不過是對中醫的片面理解而已。大道至簡,中醫竟然是如此簡潔易懂。當黃元御妙悟岐黃,領悟到中醫的真諦之后,不禁對自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空明研悟,自負古今無雙。這絕不是自吹自擂,那么黃元御到底悟出了什么呢?他悟到了,從這個角度來認識人體的生理和疾病,就簡單多了。脾胃是人體的中焦,人體這團氣就是從脾胃開始升降周流出來的。人體這一氣往上升的時候,就是身體的肝氣和心氣,往下降的時候,就是人體的肺氣和腎氣。脾胃之氣位居中焦,成為肝心肺腎升降的樞軸。 人體的這一氣,升不上去也會生病,降不下來也會生病,中焦脾胃之氣轉動不利也會生病。人所有的疾病,其實都是這樣產生的。或者升不上去,或者降不下來,或者樞軸不利。治療的時候,只要升不上去的幫他升,降不下來的幫他降,中焦不運的幫助他健運中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很簡單地治愈。 中醫真的有這么簡單嗎?黃元御用這套理論在臨床上的實際療效,證明了事實果真如此!從此他的醫術日進千里,很快就聞名遐邇,連乾隆皇帝久病不愈都要請他去診治。黃元御也是藥到病除,毫不含糊,并因此被乾隆皇帝賜題'妙悟岐黃'。黃元御把他這套一氣周流,升降回環,如環無端的理論,系統地總結,著書留世,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四圣心源》。《四圣心源》這本書,是我向中醫愛好者隆重推薦的一本系統入門之書。 宇宙的起源,是先有能量,后有物質。能量是運動的,物質是相對靜止的,雖然我們強調陰陽平衡,但陰陽的作用是有差別的,在陰陽平衡當中,陽起到了主導和引領作用。《黃帝內經.陰陽應向大論》稱: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此中醫和西醫很大的一個差別在于:西醫通過體檢測量有形的物質體來分析疾病產生的原因,通過化學藥品、手術等改變有形的物質層面來達到治療的作用。中醫則關注能量體,通過關注能量體讓人體的能量運動與自然保持一致,同時通過自然的能量場影響病變的能量場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中醫注重能量體的改變,西醫注重有形物質體的改變。 古時距今雖遠,然而天地還是這個天地,人身也還是這樣的人身,天地宇宙之間的道理并沒有改變。中醫理論古今如一,并無二致。利用這套理論指導中醫臨床,用很普通的藥物,作簡單的組合,來調節人體之氣的升降,就可以達到效若桴鼓,覆杯而愈的療效。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療效,筆者在臨床上也能經常會碰到。理論高度決定臨證水平,誠非虛言。愿同人的這些個人體會,能夠引導大家輕松地體悟到一氣周流的境界,到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中醫不再難學,而治病思路可能也非常容易。中醫真是從宇宙到人生,人和宇宙完美結合的一門自然哲學。 作者原創,如需引用,請注明出處。 微信號:sishenghongy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