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山(1901年9月10日-1997年9月28日),字久經,湖南益陽人。1901年出于一個貧下中農家庭,1921年考入長沙雅禮大學,1926年考取德國慕尼黑大學公費留學,并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政治經濟學博士。1938年至1940年任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此時的歐洲正值二戰(zhàn)的黑云密布,肆虐橫行的納粹德國,正掀起反猶排猶的黑惡浪潮。1938年3月,納粹德國占領了奧地利,當時的奧地利居住著約有18.5萬猶太人,是歐洲第三大猶太人聚居地。納粹本想將這些人趕盡殺絕,遂出臺了一項政策: 集中營里的猶太人只要能離開奧地利就可以釋放,沒地方可去的就只有留在集中營里等待分批屠殺。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對此,奧地利的猶太人們當時是瘋狂的尋找各自的出路,而要離開這個死亡之地,就必須有目的地國家的簽證。但是,當時的很多歐洲國家都以“強調自身困難”為由,對猶太人簽證亮起了紅燈。 此時,所有的人都一個個遍訪各國駐奧地利的領事館,有一個叫艾瑞克·高德斯陶伯的17歲青年,就跑遍了除中國以外的50多個領事館,但都失望而歸。這時,善良且富于同情心的何鳳山站了出來,打開了向猶太人簽證的大門。而高德斯陶伯于1938年7月20日這一天,就從中國駐奧總領事館拿到了20份前往中國上海的簽證。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此后,人們開始爭先恐后地前往中國領事館領取簽證,對此,納粹德國當局極為不滿。他們借口中國總領事館的房子是猶太人的財產,強行沒收了房子。隨后,何鳳山自掏腰包把領事館搬到一個很小的地方,繼續(xù)發(fā)放簽證,直到1940年5月被調離維也納為止。 最后也不知道到底發(fā)放了多少張,有的說幾千張,有的說上萬張,總之,一張就是一條人命。到了1939年9月,逃離奧地利的猶太人已達70%以上,單我國上海就收容了1.8萬猶太人。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可是,如此具有人道主義的大事竟然沒有傳播開來,當女兒何曼禮問及此事時,他只是淡淡說道:“我對猶太人的處境深感同情,從人道主義立場發(fā)出,我感到幫助他們義不容辭。”
|
|
來自: Confucius365 > 《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