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時期,以邊塞為題材的詩極為流行,作為邊塞詩的杰出代表,高適的詩歌在反映現實的深度方面超過同時期的很多詩人,他的詩歌應時而生,帶有一種慷慨悲壯之美。 高適早年生活困頓,隨著父親居住在嶺南。開元時期,他曾去長安求官,并于十八年(730)至二十一年(733)間,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希望能在邊塞從軍立功,但毫無結果。后來他因人舉薦,中舉做官,三年后,又辭官去做了歌舒翰的幕僚。安史之亂發生后,他不離不棄的跟從唐玄宗輾轉到蜀地,拜諫議大夫,自此以后官運亨通,最后進封為渤海縣侯。 高適早年的的詩作里,包含了頗多懷才不遇的悲慨,如《宋中十首》中寫到:“梁王昔全盛,賓客復多才。悠悠一千年,陳跡唯高臺。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適的詩歌風格發生了變化,最能體現他風格轉變的一首詩是《燕歌行》:“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極為復雜,既有對男兒自當橫行天下的英雄氣概的表彰,也有對戰爭給征人家庭帶來痛苦的深切同情。 總之,高適的邊塞詩多數寫于薊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間,是根據詩人親臨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寫成的。他將個人的邊塞見聞,觀察思考和功名志向融為一體,蒼涼悲壯中帶有理智的深思。 殷璠曾高度稱贊高適,說他“詩多胸臆語,兼有風骨。” 今天的文學小知識,小編就分享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