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水腫的人很多,那看張仲景如何把各種不同水腫對癥治療,體現經方的魅力,今天就來學習防己黃芪湯; 《金匱要略》: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金匱要略》: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日本醫家丹波元簡認為是后人改動,而《干金方》所載卻是原方。當為:防己四兩、甘草一兩、白術三兩、黃芪五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黃芪30~60g、防己30~50g、白術10~20g、甘草10~15g、生姜十片、大棗8枚。
【組成與方解】 防已-----祛風行水 君 防己大辛苦寒,太陽經入里之藥,通行十二經,開竅瀉濕,泄腠理,療風水,通治風濕、皮水二證。為治風腫水腫之主藥;與黃芪相配、補氣利水增強、且利而不傷正,為主藥;
黃芪-----重用黃芪益氣固表,行水消腫,黃芪是氣分補藥,有很強的固攝作用,防己黃芪湯跟什么方子很像,玉屏風散。是不是。也是一字之差,防己和防風的不同。兩張方子共同點都有表虛不固出現自汗惡風,都用了黃芪白術,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利水。
白術-----補氣健脾,助脾運化 臣 健脾勝濕、與黃芪相配、益氣固表之力更大,對外達到止汗的效果,對內達到利濕的效果; 甘草-----培土和中,調和諸藥 使 生姜、大棗-----調和營衛,生姜還能利水
【主治】 風水或風濕。癥見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因為水濕排不出來)、舌淡苔白(水濕)、脈浮(表癥)。
首先這個患者有水腫,水濕內停乃脾虛不運所致;但同時汗出惡風,為營衛失調、衛虛不固;乃表氣不固、外受風邪、水濕郁于經絡,在表虛不固的基礎上又感受風水或風濕。脈浮為風邪在表;身重是濕在經絡,濕性重濁,水濕郁于皮下肌腠,展開來的話,身體微有浮腫,內濕郁于肌肉、筋骨、關節,那么就出現肢節疼痛; 風邪在表、不可過發其汗、發汗除濕,必然導致表虛越重,所以只能益氣固表與祛風行水同時進行;脈象上辨別寒濕和風濕呢?寒濕則脈沉,風濕則脈浮。不管風水還是風濕,都是因為表虛衛氣不固,風濕之邪傷于肌表,水濕郁于皮下肌腠所致。
從臟腑運作的角度來講,肺脾氣虛,風濕郁滯于肌肉、關節、經脈。
配伍特點:祛風固表與除濕健脾并用,扶正與祛邪兼顧。
使用注意 水濕壅盛,汗不出者,或者不容易出汗的人,雖有脈浮惡風,亦非本方所宜。
【隨證加減:】 若兼腹痛者,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 喘者,為肺氣不宣,宜加麻黃、杏仁少許以宣肺散邪; 水濕偏盛,腰膝腫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水消腫; 沖氣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溫中降沖; 汗多伴口渴、身熱者,加石膏。 惡寒、關節冷痛者加附子、細辛等。 如本方證伴有易感冒、鼻塞時合五屏風散。 腰身疼痛,脈沉惡寒合麻黃附子細辛湯。 血虛加當歸,熟地,生地黃; 陽虛加附子、干姜、肉桂; 口渴、尿量減少伴心悸、眩暈者合五苓散,同時呈現精神委靡,下肢腫甚者合真武湯等。
【“黃芪體質”的識別是關鍵:】 “黃芪體質”是指適用于黃芪類一種體質類型,以中老年人多見。特征如下: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外形呈浮腫貌,目無光彩。肌肉松軟,腹部較膨滿,但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及痛脹感。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肚臍相對顯得深凹,謂之“黃芪肚”。整個人就像一個盛水的皮囊。平時易于出汗,畏風,遇風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營養過剩、缺乏體力運動往往足該體質形成的原因。
日本學者認為防己黃芪湯多用于婦女,尤其是生活富裕,活動很少的婦女。表現皮膚色白而無華的虛胖,這些人自覺身體沉重,懶于活動,所以越來越胖,多汗或者容易出汗。50歲以上者,多伴膝關節疼痛,下午出現下肢浮腫,往往穿鞋、襪也困難。腹診可見全腹肥滿,柔軟無抵抗無壓痛。對這種病人給予防己黃芪湯,可使肌肉堅實,身體轉輕快,消除膝關節疼痛和下肢浮腫。
水腫雖不屬大病,但也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不便與痛苦。服用西藥利尿劑固然方便,但會出現一定的排鉀后疲勞感。具備益氣利水之效應,補氣而不傷陰,效果甚佳;
【方證運用:】 以浮腫,以下肢為甚,惡風多汗,尿量減少,容易出汗為指證,廣泛運用于: 1、關節痛,特別是膝關節腫痛、肌肉痛。 2、特發性水腫、功能性水腫、體位性水腫、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風心病、心源性水腫、肺心病等以浮腫為主要表現時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參照使用。服用本方后,往往小便量增大,可作為取效指標之一。 3、變形性膝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以關節疼痛、沉重、活動不利、動作不靈活為主證時可見到本方證。 4、一些代謝性疾病也有應用本方的機會。如痛風、糖尿病、高血脂癥,單純性肥胖癥等。 5、其他還用于高血壓病,腦血管疾病,蕁麻疹、狐臭、帶下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
狐臭 有研究機構用本方(防己、黃芪各30g、白術15g、甘草6g、生姜9g、大棗20g)治療12例狐臭,全部治愈,療程最短2個月,最長6個月。日本的矢數道明也用此方治愈一名15年病程的狐臭患者,形體肥胖,肌肉松軟,腋下汗出甚多,全身倦怠,服藥后第二天即大量排尿,出汗減少,癥狀隨之逐漸消失。
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吃了藥以后就像蟲子在皮下走的感覺,這是正常現象。也會腰部以下冰冷。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那么這個時候只要讓病人坐在被子當中,再用一床被子包住腰以下部位,讓它微微出汗,就好了。
【防己茯苓湯與防己黃芪湯、越婢湯鑒別:】 那有朋友問,就是有水腫在表但是不出汗,表虛現象沒有那怎么治療呢?那就是防已茯苓湯主治了;防已茯苓湯由防己黃芪湯去白術、姜、棗,加桂枝、茯苓而成。防己茯苓湯可看作防己黃芪湯和苓桂劑的合方;二方均有防己、黃芪、甘草以益氣利水,為治水氣在表所致水腫之常用方。不同的是:防己黃芪湯以防已、黃芪為君,白術為臣,方中補益藥偏多,故適用于表虛證,固表祛風而行水; 防己茯苓湯以防己、茯苓為君,桂枝為臣,全方重在通陽利水,故適用于皮水而氣虛之證,癥見四肢皮膚腫盛,按之沒指,不惡風,身腫而冷,四肢聶聶動者(不由自主的顫動)。此乃衛陽不足,水濕郁于肌膚所致。故方中以茯苓為君,配伍桂枝、黃芪溫補衛陽,組成溫陽利水之劑。效如桴鼔。 本方與越婢湯都治療“風水”,所主皆有浮腫、關節痛、多汗、尿量減少。區別在于:越婢湯適合麻黃體質者,體力比較充實,皮膚比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防己黃芪湯適合黃芪體質者,體力比較低下,皮膚較細嫩,平素易出汗。越婢湯證病程較短,并有口渴、身熱等熱象,其浮腫往往是全身性的;防己黃芪湯證病程較長,常反復發作,多伴有畏風、疲勞感,浮腫多見于下肢。 視頻精彩解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