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宮轉調淺議 兼談山東諸城琴派的立調體系與轉調方法 旋宮,即旋相為宮,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的一種轉調方法。我國古代音名中的十二律,每一律都可以輪流為宮一次,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一組相應的音列,這種方法,謂之旋宮。例如:以黃鐘為宮音,所組成的音列或音階,謂之黃鐘宮;以大呂為宮音,所組成的音列或音階,謂之大呂宮;以太簇為宮音,所組成的音列或音階,謂之太簇宮等等,余此類推。 這種旋宮手法,起源極早,從古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使用。在明代刊行的琴學論著《琴書大全》中就有著詳盡的記述。從今天的角度講,宮音好比現在首調唱名的“do”。它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是某調音階的調首名;二是C宮調式的主音。 我國古代十二律的名稱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若以宮在黃鐘律上定音(如下圖示),那么其他相應的音就是商——太簇、角——姑洗、徵——林鐘、羽——南呂。這個音列或音階便稱為黃鐘宮;若將宮音從大呂開始,則其他相應的音就是:商——夾鐘、角——仲呂、徵——夷則、羽——無射。這樣組成的新的音列,便稱為大呂宮。依此類推。 五聲音階中的每一個音(宮、商、角、徵、羽)均可旋轉于十二律上,這樣可產生六十個調;而七聲(加入變宮、變徵)旋轉于十二律時,則可產生八十四個調。在古代,民族民間音樂需要轉調時,就是運用旋宮這種手法。為清楚起見,可參看下面圖中所示:
圖中的大圈為十二律的名稱,大圈以外標以現在所用的對應音名,中圈為七聲(加變宮、變徵)音名,它可以順時針轉(也稱右旋),也可以逆時針轉(也稱左旋),現在,宮在黃鐘位置,其他各音一目了然,便是黃鐘宮,或稱黃鐘均,如果需要轉調,即將中圈中的宮音一轉,(左轉右轉均可)對正某律,便可產生新調,而其他相應各音的位置也就非常清楚了。 旋宮轉調,在民族器樂中應用極為廣泛?,F在,重點就古琴的旋宮轉調問題談點意見。 古琴的立調體系,自明、清以來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三弦為宮,五音命調的方法。即以三弦為宮的調子稱為宮調;以三弦為商的調子稱為商調;以三弦為角的調子稱為角調,余此類推。另一類是以一弦為宮,以均命調的方法:即以一弦為宮的調子稱黃鐘均;以一弦為商的調子稱無射均;以一弦為角的調子稱夷則均;以一弦為徵的調子稱仲呂均;以一弦為羽的調子稱夾鐘均。 山東諸城琴派的立調體系,采用的是兩種立調體系相折衷的辦法:即以三弦為宮,以律呂命調的方法。也就是說,以三弦為宮的調子稱黃鐘調;以四弦為宮的調子稱太簇調;以五弦為宮的調子稱仲呂調;以一、六弦為宮的調子稱林鐘調;以二、七弦為宮的調子稱無射調。 黃鐘調為古琴的正調(相當于F調)七條弦序為:5612356。 假如要改轉一、六弦為宮的林鐘調(C調),就需要“慢宮為角”,即將三弦原調的宮音慢一律(即降半音),而成新調的角音,七條弦序便成了:1235612,這樣,就由原來的黃鐘調(F調)轉成了林鐘調(即C調)。 反之,林鐘調如果需要轉成黃鐘調,只需要緊三弦一律(升半音),即“緊角為宮”,于是便回到了黃鐘調。 假如要由正調改轉五弦為宮的仲呂調,就需要“緊角為宮”,即將五弦原調的角音緊一律(升半音)而成新調的宮音,七條弦的弦序便成了:2356123,這樣就由原來的正調黃鐘調(F調)轉成了仲呂調(bB調)。 反之,仲呂調如果需要轉成黃鐘調,只需慢五弦一律,(即降半音),也就是“慢宮為角”,于是就轉回黃鐘調。為清楚起見,特列表如下: 宮音音高FCbBGbE 調弦法正調(以第三弦為宮音)慢三弦緊五弦慢一、三、六弦緊二、五、七弦 調名黃鐘調林鐘調仲呂調太簇調無射調 七弦散音順序56123561235612235612335612356123561 山東諸城琴派的立調體系與轉調方法,大體如上所述。 旋宮轉調,在民族器樂中應用極廣。改弦換調是拉弦樂器的旋宮法。以二胡為例,如將5——2弦改拉1——5弦,就是由G調轉成了D調;若改拉6——3弦則是轉成了F調;若改拉2——6弦,就是轉成了C調等,這是每個搞音樂的同志都比較熟悉的,無需贅述。 在民族吹奏樂中,以嗩吶為例,它的旋宮方法還有“隔凡”(即將工音在曲調進行中,一律改為凡音而形成轉調,轉入其下五度關系調),“壓上”(即將“上”音壓住不吹而吹成“乙”音,便形成了轉調,轉入了上五度關系調)等等。 在民族民間音樂中,也還有其他的一些“旋宮”手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達到轉調的目的而采取的,雖術語不同,稍加解釋,并不難理解,故不一一詳述。 以上論述,如有不當之處,請與會同志進行批評指正。 (1986年12月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民族音樂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旋宮轉調淺議 ——兼談山東諸城琴派的立調體系與轉調方法 旋宮,即旋相為宮,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的一種轉調方法。我國古代音名中的十二律,每一律都可以輪流為宮一次,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一組相應的音列,這種方法,謂之旋宮。例如:以黃鐘為宮音,所組成的音列或音階,謂之黃鐘宮;以大呂為宮音,所組成的音列或音階,謂之大呂宮;以太簇為宮音,所組成的音列或音階,謂之太簇宮等等,余此類推。 這種旋宮手法,起源極早,從古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使用。在明代刊行的琴學論著《琴書大全》中就有著詳盡的記述。從今天的角度講,宮音好比現在首調唱名的“do”。它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是某調音階的調首名;二是C宮調式的主音。 我國古代十二律的名稱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若以宮在黃鐘律上定音(如下圖示),那么其他相應的音就是商——太簇、角——姑洗、徵——林鐘、羽——南呂。這個音列或音階便稱為黃鐘宮;若將宮音從大呂開始,則其他相應的音就是:商——夾鐘、角——仲呂、徵——夷則、羽——無射。這樣組成的新的音列,便稱為大呂宮。依此類推。 五聲音階中的每一個音(宮、商、角、徵、羽)均可旋轉于十二律上,這樣可產生六十個調;而七聲(加入變宮、變徵)旋轉于十二律時,則可產生八十四個調。在古代,民族民間音樂需要轉調時,就是運用旋宮這種手法。為清楚起見,可參看下面圖中所示:
圖中的大圈為十二律的名稱,大圈以外標以現在所用的對應音名,中圈為七聲(加變宮、變徵)音名,它可以順時針轉(也稱右旋),也可以逆時針轉(也稱左旋),現在,宮在黃鐘位置,其他各音一目了然,便是黃鐘宮,或稱黃鐘均,如果需要轉調,即將中圈中的宮音一轉,(左轉右轉均可)對正某律,便可產生新調,而其他相應各音的位置也就非常清楚了。 旋宮轉調,在民族器樂中應用極為廣泛?,F在,重點就古琴的旋宮轉調問題談點意見。 古琴的立調體系,自明、清以來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三弦為宮,五音命調的方法。即以三弦為宮的調子稱為宮調;以三弦為商的調子稱為商調;以三弦為角的調子稱為角調,余此類推。另一類是以一弦為宮,以均命調的方法:即以一弦為宮的調子稱黃鐘均;以一弦為商的調子稱無射均;以一弦為角的調子稱夷則均;以一弦為徵的調子稱仲呂均;以一弦為羽的調子稱夾鐘均。 山東諸城琴派的立調體系,采用的是兩種立調體系相折衷的辦法:即以三弦為宮,以律呂命調的方法。也就是說,以三弦為宮的調子稱黃鐘調;以四弦為宮的調子稱太簇調;以五弦為宮的調子稱仲呂調;以一、六弦為宮的調子稱林鐘調;以二、七弦為宮的調子稱無射調。 黃鐘調為古琴的正調(相當于F調)七條弦序為:5612356。 假如要改轉一、六弦為宮的林鐘調(C調),就需要“慢宮為角”,即將三弦原調的宮音慢一律(即降半音),而成新調的角音,七條弦序便成了:1235612,這樣,就由原來的黃鐘調(F調)轉成了林鐘調(即C調)。 反之,林鐘調如果需要轉成黃鐘調,只需要緊三弦一律(升半音),即“緊角為宮”,于是便回到了黃鐘調。 假如要由正調改轉五弦為宮的仲呂調,就需要“緊角為宮”,即將五弦原調的角音緊一律(升半音)而成新調的宮音,七條弦的弦序便成了:2356123,這樣就由原來的正調黃鐘調(F調)轉成了仲呂調(bB調)。 反之,仲呂調如果需要轉成黃鐘調,只需慢五弦一律,(即降半音),也就是“慢宮為角”,于是就轉回黃鐘調。為清楚起見,特列表如下: 宮音音高FCbBGbE 調弦法正調(以第三弦為宮音)慢三弦緊五弦慢一、三、六弦緊二、五、七弦 調名黃鐘調林鐘調仲呂調太簇調無射調 七弦散音順序56123561235612235612335612356123561 山東諸城琴派的立調體系與轉調方法,大體如上所述。 旋宮轉調,在民族器樂中應用極廣。改弦換調是拉弦樂器的旋宮法。以二胡為例,如將5——2弦改拉1——5弦,就是由G調轉成了D調;若改拉6——3弦則是轉成了F調;若改拉2——6弦,就是轉成了C調等,這是每個搞音樂的同志都比較熟悉的,無需贅述。 在民族吹奏樂中,以嗩吶為例,它的旋宮方法還有“隔凡”(即將工音在曲調進行中,一律改為凡音而形成轉調,轉入其下五度關系調),“壓上”(即將“上”音壓住不吹而吹成“乙”音,便形成了轉調,轉入了上五度關系調)等等。 在民族民間音樂中,也還有其他的一些“旋宮”手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達到轉調的目的而采取的,雖術語不同,稍加解釋,并不難理解,故不一一詳述。 以上論述,如有不當之處,請與會同志進行批評指正。 (1986年12月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民族音樂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