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地理環境決定了不同的醫療手段——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異法方宜論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譚:黃帝問道:醫生在治療疾病時,生同樣的病,但采用的治療手段不同,結果都治愈了,這是為什么呢?岐伯回答說:這是由于地理環境不同而使它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不同的醫療手段。 233、東方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是科學的——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異法方宜論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譚:因地理環境決定了不同的醫療手段。所以東方地區,是天地之氣開始發生的地方,盛產魚鹽,靠海傍水,當地居民喜歡吃魚和咸味的食物,都安居此處,以魚鹽為美食。然而,多食魚會使人體內積熱,過食咸味易傷血液。所以,當地居民大都膚色較黑、肌肉紋理也較疏松。東方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是科學的。 234、砭石治病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異法方宜論 “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譚:東方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所生之病多為癰腫瘡瘍一類,治療適宜用砭石。因此,砭石療法是從東方傳來的。砭石,即能治病的石頭,以泗濱砭石療效為最佳。泗濱砭石原指泗濱浮磬料泗濱浮石;產于山東泗水之濱,故名泗濱砭石。砭石者,以石治病也,是通用名稱。而運用砭石治病的醫術稱為砭術,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砭、針、灸、藥、按蹺和導引。 235、西方民多食酥酪骨肉病由內生故用藥——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異法方宜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譚:西方地區,盛產金玉,地多沙石,自然氣候具有類似秋天肅殺收引之氣的特性。那里的人們依山而居,地高多風,水土的性質剛強,人們不講究衣著,以毛布為衣,以細草為席,而飲食多是些鮮美的酥酪骨肉之類,因而形體較豐肥,所以外邪不易入侵,其病多由內生,治療適宜用藥物。因此,藥物療法是從西方傳來的。西方民依山而居多食酥酪骨肉,而病由內生故用藥科學。山地也是提供中草藥的天然所在。 236、北方風寒民常見痹癥產生艾灸療法——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異法方宜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譚:北方地區,自然氣候具有類似冬天天地閉藏之氣的特性。那里地勢高峻,人們依山陵而居,周圍環境是風寒冰凍,當地居民喜歡隨時居住在野外,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內臟受寒而易得脘腹脹滿一類的疾病,治療適宜用艾火灸烤。因此,艾灸療法是從北方傳來的,常用于痹癥,痹癥就是痹阻不通,是指人體機表、經絡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癥的一類病證,確實是北方常見病癥。 237、南方潮濕民嗜酸易患麻痹宜用針刺——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異法方宜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譚:南方地區,自然氣候適宜長養萬物,是陽氣最旺盛的地方。那里地勢低下,水土薄弱,霧露經常聚集。當地的人們喜食酸味及腐熟的食物,所以他們的皮膚肌肉紋理致密而色紅,其病多為筋脈拘攣、肢體麻痹一類的疾病,治療適宜用微針刺治。因此,九針療法是從南方傳來的。南方低洼潮濕民嗜酸食腐易患肢體麻痹宜用微針刺治。 238、導引按蹻療法是從中央地區產生的——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異法方宜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譚:中央地區,地勢平坦而濕潤,自然氣候適宜萬物生長,物產豐富。當地的人們食品種類繁多,生活安逸而不勞累,所以其病多為四肢痿弱、厥逆、寒熱一類的疾病,治療適宜用導引按蹻的方法。因此,導引按蹻療法是從中央地區產生的。“按”與“蹻”是按摩的兩種方法。指按摩中的手按法與足踩法。 239、人得病之因在于天時、地氣、人之嗜欲——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異法方宜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譚:人得病之因在于天時、地氣、人之嗜欲。所以,一個高明的醫生應該掌握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對病情,給予恰當的治療。因此,治療方法不同而疾病都能痊愈,是因為醫生了解病人的具體情況,并掌握了治療大法。 240、“祝由”主要是中醫的精神療法——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譚:關鍵在于理解“祝由”:祝,敬祝,有恭敬之意。意思指恭恭敬敬講解說道的意思;由,疾病產生的原由、來由。合起來講,就是恭敬查明病人患病的天時、地氣、人之嗜欲的原因,疾病的 由來。通過祝由改變病人生活環境之氣場,近而改變病人內在心理狀態之精神,這就是“惟其移精變氣”;并在有針對性的藥物、針灸等治療手段的綜合作用下,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簡單地講,可以說“祝由”主要是中醫的精神療法。這是與以后迷信的巫婆神漢完全是兩回事。 241、順其自然恬淡質樸祝由之道——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譚:岐伯回答說:古人巢穴居處在禽獸之間生存,寒冷利用活動以除寒,暑熱就到陰涼的地方避暑,在內沒有眷戀羨慕的情志牽掛,在外沒有奔走求官的勞累形役,處在一個安靜淡薄不謀名利的精神世界里,邪氣是不能深入人體的。所以既不須藥物治其內,也不須針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發生,亦可用對病人移易精神和改變氣場的祝由方法病就可治。順其自然恬淡質樸祝由之道。 242、可謂現代病均由私欲的精神所致——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譚:現內則為憂患所累,外則為勞苦身形,又不能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常常逆寒暑行事,數遭賊風侵襲,外邪早晚乘虛而襲,內犯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這樣輕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醫好疾病了。可謂現代病均由私欲的精神所致。思慮由心,慮甚邪入、心主五臟,病由此生。 243、黃帝道出了所有醫生的愿望——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譚:黃帝道:很好!我想要臨診病人,能看出病人的死生,決斷病癥的疑惑,掌握治療的要領,如同日月之光一樣的心中明了,這種診法可以講給我聽嗎?黃帝道出了所有醫生的愿望。 244、上古名醫僦貸季歧伯祖師醫家之祖——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譚:岐伯曰:在臨診病人上,色和脈的診斷方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師所傳授的。上古有位名醫叫僦貸季,傳說為上古神農時人。歧伯祖師,醫家之祖。他研究色和脈的道理通達神明,能順和金木水火土以及四時、八風、六合,既能不離其常規,又能適應其變化,以觀察其變化的奧妙,從而知道其中的要領。 245、常從色脈中得其要領是診病的關鍵——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圣王。”譚:要懂得這些要領,就只有研究色脈。氣色象太陽而有陰晴,脈息象月亮而有盈虧,常從色脈中得其要領,正是診病的關鍵。而氣色的變化,是與四時的脈象是相應的,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珍重的,若能領會其道那就相當于神明了,所以能遠離死亡而親近生命。這就是生命的長壽之道。人們將稱奉為“圣王”了。 246、治病于初起實現標本兼治——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亥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譚:中古時候的醫生治病,多在疾病一發生就能及時治療,先用湯液十天,以祛除“八風”、“五痹”的病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藥治療。醫生對病因與病癥處理得當,實現標本兼治,邪氣乃除而病愈。治病于初起實現標本兼治。 247、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譚:至于后世的醫生治病就不是這樣了,治病不能根據四時的變化,不知道陰陽色脈的關系,也不能夠辨別病情的順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了,才想用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醫術淺薄粗枝大葉的醫生,還認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來的疾病沒有痊愈,又因為治療的錯誤,產生了新的疾病。疾病已成醫治晚矣,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248、正確運用色脈是診治的最準則——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帝曰:愿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譚:黃帝道:我愿聽臨診的重要道理。岐伯說:診治疾病極重要的關鍵在于不要搞錯色脈,能夠正確運用色脈而沒有絲毫疑惑,這是臨證診治的最準則。正確運用色脈是診治的最準則。 249、大國醫治病如治國呀!——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譚:如在色脈的診法上失誤,則會對病情的順逆無從理解,而將有倒行醫治的危險;不但病人的病癥不能減輕,更治不好病癥起因的根本。這樣去治病,會損害病人的身體,若用以治國,則會亡社稷失國家!因此暮世的醫生,趕快去掉舊習的簡陋知識,接受對嶄新的色脈學問,是可以達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大國醫治病如治國呀! 250、奠定了中醫望聞問切的理論基礎——再譚《黃帝內經》 素問 移精變氣論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864799.html “帝曰:余聞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于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問而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譚:……岐伯說:診治疾病的主要關鍵還有一個。……一個關鍵就是從與病人接觸中問得病情。……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關好門窗,與病人取得密切聯系,耐心細致的詢問病情,務使病人毫無顧慮盡情傾訴,從而得知其中的真情,并觀察病人的神色。有神氣的,預后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后不良。……奠定了中醫望聞問切的理論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