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的第3天終于見到了久違的水晶天,有點“天涼好個秋”的感覺。心情指數大增,繼續前往昝村方向,看第2天沒有去的梁帶村遺址。順著大坡努力的孤獨的往上走,到了遺址的售票口,賣票的小伙問我怎么來的,我說走上來的啊,結果他說,那給你半價吧。他念我遠道步行的辛苦,我也沒想到幸福來的這么突然。
梁帶村遺址分2塊,博物館展區收錢,大墓遺址地帶免費。從進到出,就我一個散兵游勇在晃蕩。管區的管理員工很多,都在掃衛生。旁邊有軍營,門口站崗的、里面東張西望的有N多兵哥,兵營里有景區去過,登封的凈藏禪師塔,但這是我第一次在景區里見到兵營,可見梁帶遺址非同尋常。
梁帶村遺址發現于2004年8月,在0.3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發現有古墓葬1300多座,車馬坑64座,其中諸侯級7座,士大夫級100余座,平民級1100座,其絕大部分保存完好。這個規模和數字十分罕見。由于大墓出土的鼎中有“芮”字,所以斷代為西周至春秋,是周諸侯國-芮國墓葬遺址。
青銅內(芮)公鬲,M19出土。 提梁卣,M27出土。 金肩飾,M27出土。 金環,M27出土。 青銅盉,M27出土。 套鼎,M26出土,疑似為墓主生前把玩的“弄器”。 鏤空方盒,M26出土。 玉豬龍 由于博物館具有臨時性,所以只展示了M19、M26、M27、M28出土的數量驚人的隨葬品中的極小的一部分。有鼎、鬲、卣、尊等禮器,及金飾品、玉器等其他墓主生前使用的掛飾等等。沉默了3千年的文化,彰顯出了魅力,讓后人一睹神采。這些帶著古老信息的硬盤,相比骨殖更耐于時間的煎熬。悠然輪回,墓主想不到,旁邊的器物將來會丟落誰家。
在遺址區看以看到M19、M26已還原成平地的墓葬遺址,M28為芮國的一代國君,為“甲”字型大墓,大墓深9.4米,有急陡的墓道能下到墓底,里面只有累累黃土,已嗅不出歷史的氣味。旁邊麥田蔥蘢,油菜花怒開,生命繼續在這塊土地上綿延。 M19遺址,南北向,墓室長6.6米,寬5.6米,深11.8米,出土有青銅禮器18件及陶柱、瑪瑙珠、海貝等8千余顆,墓主為芮公之夫人。 M26遺址,墓室長7米,寬5.8米,深12.2米,出土有青銅禮器23件,玉器500余件,墓主為芮桓公夫人仲姜。 M28,有葬具1棺2槨,出土的隨葬品有鼎、鬲、甗、編鐘、石磬、玉器等800多件,墓主為一代芮國國君。
赳赳寨磚塔建于金大定13年(1172年),塔身上砌有2塊碑,均標有明確的年款。古塔為8角7級浮屠,塔門每層錯向而開,塔檐青磚疊澀,下有臺級可上1層,塔門已封無法攀登。塔下側有一移建來的木構,山面有搏風板、惹草和廈頭椽,開3間,是一個半個建筑。古塔往下走就是韓城烈士陵園,有紀念館和烈士墓及重檐攢尖的圓亭,亭里垂掛有金代鐵鐘,想必此處原為寺院,如今只剩1鐘1塔空對歲月。
站在高處,遠眺古城就能看見一飛檐挑起,其即為國7新秀韓城九郎廟,走進老城,九郎廟又淹沒在茫茫民居里,幾番探尋描述,終于尋見。和一大媽打聽此廟,結果她說,都晌午了,就在我家吃飯吧,這是繼南陽大媽后,第2個邀我吃飯的陌生人,再次感動一下。
韓城有九郎廟好多處,此處應正確稱為“古城九郎廟”。 “九”“救”諧音,救郎既拯救趙氏孤兒,所以該廟奉祀的是程嬰、公孫杵臼、趙武等人。趙氏孤兒的發生地有山西盂縣和陜西韓城之爭,比較學術,和看廟無關宏旨。九郎廟現已修繕一新,大殿單檐歇山,面闊5間,額枋和櫨斗之間有普柏枋。次間下有明萬歷27年和清咸豐7年2通碑,信息表明萬歷年間該廟大修過。
九郎廟的旁邊有3幢新修的建筑,中間加插著一些房子現為養老院占用。屋檐下一老太曬著暖陽打著呼嚕,我將她喚醒,以防感冒。抬頭看額枋,竟有金童玉女描金畫,不像是新繪,煞是有趣,是九郎廟建筑群中娛樂的元素。
去慶善寺的路上再次路過北營廟,反正免費又有藍天,再拍幾張爽快一下。 戲樓的如意斗拱和木雕 慶善寺在古城金城大街的中段。飯店的老板告訴我,問慶善寺是不好問見的,你得說“群眾堂”。這招真靈,婦孺皆知,輕輕松松的就找見了這廟。慶善寺現只有新建的山門和一個老佛殿,這般組合,一目了然。其始建于唐貞觀2年(628年),宋、金、元、明、清、國朝歷代修葺,現存建筑為明構主體。 大佛殿面闊5間,單檐歇山,5間中除最中間能進出大殿外,其余開間均砌有左右對開的假門,假門都為磚雕,上面開有拱券形8扇木質明窗。額枋下也有花卉、卷草等涂綠色磚雕,這種形式很少見。殿內已恢復宗教活動,立有佛像。民國時期大殿就改為了大禮堂,彭德懷還在做過報告,足見殿宇規模。 出古城向東去呂祖壇,再次路過韓城城隍廟,結果大門洞開,悠悠然借著瓦藍的天再拍這廟,繼續發點韓城(中)沒有發過的照片。 呂祖壇在涺陽路東邊黃土山坡上,由山門、鐘樓、呂祖殿、會仙樓和側殿等組成,不大的道觀,建筑錯落有致,步步高升。其始建于明末的崇禎7年(1644年),清、民國多有修繕。這里樹木幽幽,游客稀落,確實是老城外的又一個勝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