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有云,“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流光,指的就是車流形成的光軌。 長曝車軌一直是深受歡迎的攝影題材,因為它的操作并不復雜,作品的視覺效果也很不錯,逼格頗高。 至少,看別人的作品時,我們是這么認為的。
把相機放在三腳架上,手動調一個幾秒,十幾秒甚至幾十秒的快門速度,對準車流,開始曝光。不出意外的話一張長曝車軌就出來了。 這操作確實不難,連初學者都可以做到,但他們拍出來的長曝車軌嘛...怎么畫風有點不對? 下圖就是一張典型的新手作品。嗯,稱為“作品”可能都不太夠格,姑且就稱它為“xi 作”吧。
這張 xi 作非但沒有出現順暢的車流光軌,反而出現大量亂糟糟的閃光團塊。無論以什么標準來衡量,這張習作都并不成功。 好吧,這充分說明了,長曝車流和其他攝影門類一樣,合格的照片和優秀的照片是兩碼事,“會拍”和“拍好”是兩碼事。 今天要為您分享的就是拍好車軌作品的幾個小要點,一定會對大家的拍攝大業有所幫助的。 拍攝長曝車軌時,光軌自然是畫面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讓它占據更大的畫面比例,效果自然更好。 如果畫面其它部分并不好看,就更應該如此啦~ 要實現這一目的,可以通過前期拍攝角度和取景構圖的調整,也可以通過后期裁剪——當然,前者更好,畢竟沒有畫質損失。 即使你的車軌并不是畫面主體,而只是作為畫面的點綴、陪襯,也應當保持一定的畫面比例,保證其存在感與陪襯效果。 千萬別小看這一點。路段的選擇很重要,甚至可能決定你的作品成敗。 序言中的新手 xi 作之所以不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選擇了錯誤的路段。我們來回顧一下,那個畫面中最不成功的部分: 畫面中最礙眼的部分就是這些亂糟糟的光團。這些光團的形成原因,是車輛在原地的長時間停留。 上圖的拍攝地點,是一個車流量大而交通狀況不順暢的路段,這是它之所以不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在選擇路段時,要盡量避開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和交通擁堵路段,這樣才能使你的車流光軌充滿動感。 選擇路段的另一個標準是照明條件。 我們長曝光拍攝車流,自然是希望光軌更清晰、更明顯,所以應當選擇照明條件較差的路段,用暗背景來襯托光軌。 車流光軌是最好的視覺引導線,觀眾的視線往往會順著車軌軌的一頭,移動到畫面的另一頭。 在構圖時,應當盡量發揮車軌的視覺引導效果,勾引觀眾的視線“走”遍整個畫面,增強畫面的縱深感。 比如說,你可以嘗試用對角線構圖,讓車軌貫穿整個畫面的橫寬和縱深。 動靜對比構圖也能獲得不錯的效果。在畫面中安排靜止景物,能使車軌看起來更為動感。 不過,應用動靜對比構圖時,要好好考慮畫面中的靜物比例。 靜物比例太小,動靜對比的感覺出不來;靜物比例太大,車軌本身的存在感就相應降低了,可能會出現喧賓奪主的現象。 放低機位,低角度拍攝,你可能會有意外之喜。 低拍攝角度使車軌的畫面位置更靠上,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更近,能極大增強觀眾的現場感與代入感。
同時,近水平視角下的空間透視效果最強,遠小近大的車軌形狀對“速度”這個概念作出了直觀的闡釋,增強了畫面的動感。 拍攝這類照片時,在構圖上需要兼顧車軌在畫面中的橫寬與縱深。 前者決定了車軌在畫面中所占的比例,影響視覺效果;而后者決定了車軌的透視感,影響畫面的空間感與動感。 在二者之間恰當取舍,尋找一個平衡點吧。 快門速度的選擇很關鍵,它決定了車軌在畫面中呈現的效果。 快門速度高,車流比較稀疏,亮度也低,但同時由于車少,線條感比較明顯,線與線之間更分得開。 這一畫面效果,比較適合表現單個或數個車輛的動感。構圖時要讓車軌占據比較大的畫面比例。 而使用更低的快門,曝光時間內通過畫面的車流更多,車軌更“粗壯”,更密集,更亮。 在俯拍蜿蜒道路,勾勒整體線條美感時,需要增強車軌本身的表現力,不妨嘗試使用多個快門速度,選取車軌不過曝而又最明亮的那張。 反正,車軌這個題材,曝光時間再長也長不過幾分鐘,多試幾個快門速度花不了你多少時間的啦~ 曝光時間當然不是越長越好。且不說周圍環境會不會過曝,車軌本身也會“黏”成一片耀眼的白光,真心不好看。 尤其是車軌比例大的時候,一旦過曝,這畫面簡直辣眼睛: 不過,如果你是在俯拍表現道路整體曲線,車軌過曝一下倒沒什么,效果可能更好也說不定: 如果在霧天拍攝,讓車軌過曝,拍出照亮霧氣的效果,整條道路宛若一條流動的火龍,看著更帶感。 說了這么多,到底怎么選擇合適的快門速度呢? 這取決于車流的速度和“流量”。建議至少從30秒開始嘗試,結合你的拍攝需求選擇最佳快門速度。 為什么是30秒呢?因為30秒左右才能把車體的殘影拍沒,讓畫面上只留下車燈形成的光軌啊~ |
|
來自: hercules028 > 《攝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