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工尺譜常識漫談

     愛你lxz 2017-04-01

      摘要:我國作為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樂譜形式,工尺譜就是其中之一。它與隋唐時期的“燕樂半字譜”、宋代的“俗字譜”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系。工尺譜在明清時期已發展成熟,成為中國傳統樂譜中影響最大、最廣、最為普及的一種記譜形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各地的工尺譜標記并不統一,不同地區、不同音樂品種所使用的工尺譜,在音高符號、節奏符號、宮調標示乃至書寫格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些差別有些是表象上的,而有些實際上反應出工尺譜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發展階段的音樂歷史烙印,具有極大的學術研討價值。
    中國論文網 http://www./7/view-1121720.htm
      關鍵詞:工尺譜;譜字;唱名;板眼
      
      音樂界普遍認為,工尺譜可能是起源于一種記錄管樂器演奏指法的指位譜,用文字或符號的形式來標記手指的位置,文字和符號本身并不具備代表某音的音高,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某一指位與某一音高長期的對應關系,這些文字或符號逐漸具備了音高的意義,工尺譜也就演變成了音高譜。所謂音高譜,就是采用某種特殊的符號,來記錄音樂的音高。工尺譜與西方的五線譜、簡譜等記譜方式,都是性質相同且接近的記錄樂譜的方法,工尺譜中有一些是屬于固定調唱名體系的,稱之為固定調工尺譜。這一時期工尺譜的譜字僅僅具有音高意義而不具備調性,工尺譜及其記錄音樂的歷史比較古老,是我國各種樂譜體系早期形成發展的產物,
      從中、外樂譜的歷史發展規律來看,音高譜大多經歷了從“非定量記譜”向“定量記譜”的發展過程。既――從一開始的只記錄音的“高”、“低”而不記錄音的“時值”向二者兼顧方向發展的過程。早期工尺譜繼承魏晉“段拍”、唐代“句拍”、宋代“韻拍”的傳統,譜面并不記錄具體的節拍劃分,只是唱詞的段、句、韻停頓處用“一” 或“?”標記,用拍號合擊、稱之為“拍”。至于“拍”中具體有多少“節”,并無規定。到明代這種現象得到改進,逐漸規定了一拍之中有四節,再到明末時由沈?(1533-1610)首次在《南九宮十三調曲譜》的工尺譜中詳細標記了板眼的符號,標志著工尺譜進入到“定量記譜”的階段。
      在現存的不同工尺譜中,有些屬于固定調唱名系統,如西安鼓樂、山西八大套、北京智化寺音樂等所記載的工尺譜,這一系統的工尺譜及其記錄的音樂歷史大都比較古老。而明清以來大量、廣泛運用在聲樂、器樂的工尺譜測屬于首調唱名系統,工尺譜字與絕對音高沒有固定的對應關系,這一點上與簡譜是完全一樣的。所謂的“工尺七調”,也是基于首調唱名在笛子上連續七次的轉調。
      【基本譜字】
      工尺譜的音高符號,在我國長期并不完全統一,它與西方簡譜音高符號不同,工尺譜有十個基本符號,因為采用漢文書寫,所以被稱為――“譜字”或簡稱為“字”,它們是:“合、 四 、一、上 、尺、工 、凡 、六 、五 、乙”
      其中“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與簡譜中的“1、2、3、4、5、6、7”音高相對稱,其唱名發音為漢字發音(雖然各地方言發音不同,除了“尺”按傳統念為“che”,其余統一按照漢語普通話發音)。“合四一”三個譜字為“六五乙”三個譜字的低八度特殊寫法,但在各地的工尺譜中,“合四一”與“上尺工凡六五乙”都是最基本的譜字,所以學習者必須牢固記憶與掌握。
      【高、低八度的表示】
      在上述十個基本譜字之外,高八度的音采用在“上尺工凡六五乙”之左加“亻”來表示,如“[亻上]、[亻尺]、[亻乙]”等,高兩個八度則加“ㄔ”,如“[ㄔ五]、[ㄔ六]”等依次類推。低八度譜字除“合四一”以外,則采用末筆加撇的方式表示:如“凡、工、尺、上”等,低兩個八度則用末尾加兩撇方式表示。
      中國傳統音樂用“板眼”這個概念來表示節奏節拍。明清以來以戲曲為代表的民間音樂,長期采用“檀板”和“單皮鼓”作為主要的擊節樂器,左手檀板既為“板”,右手鼓鍵子擊打單皮鼓既為“眼”,“板、眼”以此得名板眼。板、眼均有“拍”的意義,一板、一眼都是一拍。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板”、“眼”和“強”、“弱”的對應關系,并非如西方音樂中那般僵硬和固定化,而是經常根據音樂表達上的需要而靈活處理,這和漢語的語言特點有關聯。
      【基本符號和板式】
      傳統工尺譜的板眼符號,主要采用在譜字右邊加“圈、點、叉、橫線、三角”等符號來表示時值,具體寫法在全國各地的工尺譜中并不統一,下面結合板式介紹比較通行的一種記譜符號:
      1.一板一眼,既檀板和單皮鼓分別各擊打一次,以兩拍作為基本節拍,循環反復的板式。一板一眼的板眼符號見下表:
       板 眼
      實板、實眼 、 或 × 。
      腰板、腰眼 ? 或 ― △
      
      所謂實板、實眼是指與工尺譜字同時打下的板或眼,用現代語言表述既正拍;所謂腰板、腰眼則指在工尺譜字未出或已出后延長中間打下的板或眼,既后半拍。
      2.一板三眼,既檀板擊打一次、單皮鼓擊打三次,以四拍作為基本節拍,循環往復的板式,其板眼符號如下表,其中頭眼、中眼和末眼,也可以被稱為一眼、二眼、三眼,下同。
       板 頭眼 中眼 末眼
      實板、實眼 、 · 。 ·
      腰板、腰眼 ? ┗ △ ┗
      
      3.加贈板的一板三眼,既檀板在第一拍和第五拍各擊打一次、單皮鼓在第二、三、四、六、七、八拍的位置共擊打六次,形成以八拍作為基本節拍,循環往復的板式。這是傳統音樂中,速度最慢的板式,只運用在昆曲之中。其板眼符號為:
       正板 頭眼 中眼 末眼 贈板 頭眼 中眼 末眼
      實板、實眼 、 · 。 · × · 。 ·
      腰板、腰眼 ? ┗ △ ? │× ┗ △ ┗
      
      贈板也叫襯板。從板式上可以看出,實際上一板三眼是基礎,從第五拍再起的一板以及其后的三眼是另加的,故名為“贈”,相對而言第一拍上的板則名為“正”。
      (4)無眼板,既只用檀板擊節的板式,也被稱為“流水板”其板眼符號為:
       板
      實板 、或×
      腰板 ?或―
      
      在傳統工尺譜記譜中有一種不分“板眼”用板的符號記錄基本拍的寫法,這是記譜者為省事兒的做法。這種記譜在譜面上與真正的無板眼相同,這需要學習者從音樂的速度、風格等特點上去區別對待。
      (5)散板板式,有些學者認為是自由節奏,有些認為是無板無眼。本人以為,在中國傳統音樂――尤其是戲曲音樂中,散板并不是絕對的自由。
      “底板”是工尺譜中記錄散板的一個術語,它的符號是“―”,記寫在一個相對完整樂句最后一個譜字的右下方,“底板”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其他板眼符號】
      (6)歇板、歇眼分別是在板、眼上的休止,也叫作掣板、掣眼。有兩種記寫方式:
      ①在應休止的板、眼處寫一個“勺”字,并在它的右側著名或板或眼的符號,奏唱時此處休止即可。
      ②在休止的地方留出一個譜字的空隙,用符號“―”(歇板)、“┗”(歇眼),記寫在該空隙的右上方。
      工尺譜中的基本板式和板眼符號及其寫法,某些資料上把一板一眼說稱是西方節拍節奏中的2/4拍;一板三眼是4/4拍;本人以為從中西不同樂譜的翻譯轉換來看并不算錯,因西方的2/4、4/4等節拍有著固定的強、弱概念,既2/4拍為強、弱,4/4拍為強、弱-、次強、弱的規律;在我國的民族音樂系統中,板眼與強弱的概念則不是那么絕對,我國的戲曲音樂文化――板眼的運用,在具體板式中所體現的是旋律的大致速度,以京劇音樂為例,各唱腔板式速度由慢到快順序是: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無眼板等,它是我國各種戲曲聲腔的“板”、“眼”速度的概念,與西方的音樂節拍包含“強”、“弱”的理念要有所區分。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各類工尺譜的譜字和板、眼之間的不同組合方式,構成了工尺譜的譜式,根據不同的書寫形式,工尺譜譜式主要體現在:
      1.以樂譜為主的工尺譜,譜字和板眼按照從右向左、從上向下徑直書寫,樂句間可以用空格加以表示,這種譜式最常見于單純的器樂曲譜,也用在以樂譜為主歌詞為輔的聲樂曲譜。
      2.以唱詞為主的工尺譜。蓑衣式――譜字和板眼傾斜記寫在每個唱詞之后,狀如漁人所披的蓑衣而得名。這是工尺譜中最流行的一種譜式。
      3.一炷香式:譜字和板眼也在唱詞每字之右下成一直列,譜字板眼如一支香狀而得名。
      除上述譜式:在唱詞之右書寫;從上至下直行記寫;或從右至左直行橫寫的譜式也較為常見。
      總之,我國傳統的工尺譜書寫格式,具有以下通用的規則:自右向左直行書寫;譜字在左,板眼在右書寫;如有唱詞其書寫格式為從右至左依次是:板眼、譜字、唱詞。
      除以上工尺譜的基本譜字、板眼和譜式外,現實譜面中還存在一些其它的符號,這些符號用于旋律進行中的裝飾符號,大多出現在昆曲曲譜中,它們的作用單純是為旋律所裝飾,有些是為了讓受眾把唱詞聽得更清楚,具有規范字調的作用,這些符號的稱謂則沿用昆曲中的傳統稱謂。
      昆曲中有所謂“豁腔”、“撮腔”、“疊腔”、“帶腔”、“墊腔”、“啜腔”、“揉腔”、“頓腔”、“挫腔”、“罕腔”、“嚯腔”、“賣腔”、“拿腔”、“橄欖腔”等十幾種裝飾作用的“腔格”或“口法”兩個術語,二者意義基本相同,但著重點不一樣,“腔格”所關注的是音樂旋律自身的修飾特點,“口法”則更強調聲腔的演唱效果。有些腔格在工尺譜譜面上并沒有特殊符號,如:“拿腔”、“賣腔”、“橄欖腔”其行腔分別是在“速度”上拖慢延長,“強度”上弱起漸強的聲腔處理方式;而“嚯腔”主要是一拍之中若達到或超過四個譜字時,其中第三個譜字要處理為“略吸氣而不發聲”;“罕腔”則指唱詞是“陰上聲”和“陽平聲”濁音時,演唱的實際音高發聲要比譜面上所記略高一些,發聲后要及時回到本音高。這些腔格要在演唱者熟記的基礎上臨場發揮處理。
      其他諸腔,按照工尺譜上的寫法可以分為:用小字號工尺譜字標記的“墊腔”、“啜腔”和用各種符號標記的“撮腔”、“疊腔”、“揉腔”、“豁腔”、“擻腔”、“頓挫腔”、“帶腔”等兩類。
      (1)墊腔――前后兩個譜字成上行關系,音程在五度之內跳進,使旋律更加委婉、流暢,可以在這兩個譜字間用小字號標寫一到兩個譜字,呈填墊之意。
      (2)啜腔――前后兩個譜字成上行關系,音程屬級進關系,其時值在一拍之內。為使旋律委婉曲折,演唱時將兩個譜字在一拍中快速重復一次,并在兩個譜字之間形成符點節奏。
      (3)撮腔――在一拍之內兩個譜字成下行關系,音程屬于級進關系,在緊靠第一個譜字之下加“ · ”符號,演唱時將第一個譜字加快重復一遍,形成前十六后八的節奏。
      (4)疊腔――在兩個譜字中間加“ · ”,表示重復前一譜字即為疊腔,也叫二疊腔。在演唱中,譜字中間加兩個“· ”是三疊腔,加三個“· ”為四疊腔。
      (5)揉腔――在兩拍之內,四個譜字成先上后下關系,音程呈級進在第二拍眼位上加“· ”,表示將第一拍的第二個譜字,在第二拍眼位上快速重復一次,與原第二拍第一個譜字形成兩個十六分音符,其時值占半拍。
      (6)豁腔――在譜字之后加“√”,表示要在本譜字后加唱一點很短促的級進上挑音。
      (7)擻腔――在一個后半拍譜字之后加“ ”符號表示連加三個譜字,第一個比本譜字高一度,第二、三譜字就是本譜字。擻腔與原譜字一定要在兩拍的時值內完成,原譜字在第一拍的第三個十六分音符位置,擻腔第一譜字在第一拍最后十六分音符,第二、三腔共占第二拍的前兩個十六分音符位置。
      (8)頓挫腔――在三個譜字上行,時值在一拍之內時,在第一個譜字左下方標寫“?”,表示稍停頓為頓腔,這是借用了歇板、歇眼的符號,用小號譜字標示即為挫腔。
      (9)帶腔――在一個譜字左下方用“?”表示停頓,另在譜字下方加“· ”,演唱中快速重復這個譜字,即為帶腔。
      在譜面的一拍之中,若干譜字之間細微的節拍如何劃分,是工尺譜較困擾的問題之一。對待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古人為什么不去規定細微節拍。古今中外,樂譜都是為了記寫已經存在的音樂而出現的,至于用樂譜去創作新的音樂則是樂譜后來發展出現的應用功能。原始形成工尺譜是為了傳承已有的旋律,使樂譜對應用者起提示作用。葉唐《納書楹曲譜·凡例》中說:“板眼中另有小眼,原為初學而設。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細細注明,轉覺束縛”。此種觀點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調譜·例言》中也有記載:“至于一板分注七眼,太覺繁瑣”。本人以為這是要將實眼都隱去不記,可見古人對工尺譜的要求既如此,我們不要以今日的標準去衡量古人。更何況我們今日通行的樂譜,所能起到的也只是提示、參考的作用,音樂的細微變化以及風格體現,需要在演奏、演唱的實踐中完成,如果沒有較高的音樂修養,奏、唱出來的音樂也是無源之水。
      明朝先人王驥德《方諸館曲律》一文說:“樂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其意為,旋律的輪廓用樂譜記錄在紙上,但其音樂的內涵、風格、韻味兒、旋律色彩,通過演奏、演唱(即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要在按板尋腔的傳承實踐中完成,其音樂內涵的情感變化,是刻在腦海和心靈中的。在器樂工尺譜的教學中,有所謂“大字”和“阿(e)口”的區分。“大字”是被記錄在樂譜的主要音高骨架,“阿口”是日常教學、演練、讀譜中,用“哼、唉、咳、呀、地”等象聲詞,來填充與大字之間的音高,而實際演奏的音樂必須包括“大字”和“阿口”共同組成的旋律。這不僅是細微的節拍、節奏不予記錄,而是將細微的音高都略而不記,可見古人對樂譜及其作用的認知程度。
      從今日學習工尺譜的角度來看,這種不記細微節拍的作法,對于不是“善歌者”的“初學者”是不利的。其實古人也意識到這一點,工尺譜――尤其是聲樂工尺譜,也逐漸向加標記的譜面方向發展,如近代王季烈編寫的《集成曲譜》,俞振飛所編寫的《粟廬曲譜》,在工尺譜譜面都詳細標注了板眼符號。綜合各種工尺曲譜,對于一拍之中若干譜字的節奏劃分譜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將一拍平均分為四份,既每份1/4拍,譜面上把四個譜字填寫到相應的位置,以此來標識細微的節奏。
      (2)有些近代的工尺譜吸收了簡譜音符下加時值線的方法,結合以前工尺譜的寫法,在工尺譜字之右加線以示細微節拍,有些甚至將工尺譜改為從左向右橫寫,在譜字下面寫加時線的形式。
      (3)一拍之內如有符點節奏,會將符點后的譜字,用小號譜字寫在大譜字稍右的位置上進行標記。
      盡管前人已經盡力標注細微節拍節奏,但作為學習者,我們必須明白骨架式的譜字記錄,是工尺譜最為普遍、也最能體現中國式樂譜特色的譜式。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盡量使用“板眼”標注比較細致的工尺譜,而另一方要更下大力氣去向民間藝人,學習增強“死譜活唱”、“死曲活奏”的認知能力。
      中國傳統音樂的“宮調”理論是非常深奧的問題,現存工尺譜少部分曲譜譜面中,標明了“仙呂宮”、“南呂調”等燕樂宮調名稱。如清代《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和《碎金詞譜》等,這些屬于明清時期南、北曲時期的燕樂調名,不能代表單一的燕樂宮調式,已失去了原有燕樂調名的意義。近代工尺譜的調高,是按照曲笛指法的工尺七調所定名,也稱之為“調門兒”或“笛色”。“調門兒”之間的變化稱之為“翻調”,民間對“七調”調門的稱呼以及推算方法均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以小工調作為基調;在所有推算調門兒的方法中,最通行的一種是以小工調作為基礎。小工調并沒有絕對音高的意義,它所代表的是曲笛一種指法――即以六孔笛的第三孔為“上”,筒音為“合”的一種指法。即便是笛子長短不一,但凡以上述指法演奏時都被稱為“小工調”,可見“小工調”的名稱首先是一種演奏指法,其次才具有“指法”和具體形制的“笛子”帶來的音高意義。變調時由小工調中某一譜字作為新調中的“工”,即用小工調中的這個譜字稱呼這個新調,如:上字調,就是小工調中的“上”做新調的“工”;六字調是小工調中的“六”作新調的“工”,依次類推稱為工尺“七調”。
      2.以五字(正宮)調作為基調;這種推算有兩種方法:
      (1)是用五調(也叫正宮調,三孔為六,簡音為尺)為基礎,其調中某個譜字作新調中的“五”音,即用這個譜字稱呼新調,其調門兒推算方法與從“小工”調的推算方法相同,
      現代調名 小工調作為基礎或正宮調第一種算法所得調名 指位對應的音高譜字 正宮調
      第二種
      算法所
      得調名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筒
      ○ ○ ○ ○ ○ ○
      bE 凡字調 工 尺 上 一 四 合 凡 上字調
      D 小工調 凡 工 尺 上 一 四 合 乙字調
      C 尺字調 六 凡 工 尺 上 一 四 五字調
      bB 上字調 五 六 凡 工 尺 上 一 六字調
      A 乙字調 乙 五 六 凡 工 尺 上 凡字調
      G 五子(正宮)調 上 乙 五 六 凡 工 尺 正宮調
      F 六字調 尺 上 乙 五 六 凡 工 尺字調
      
      (2)是以五音調為基礎,調中某譜字作新調中的“工”――用這個譜字作為新調,這種推算結果與小工調基調推算結果不同(見上圖表)。這種推算方法當時只流行于我國的局部地區。
      3.以所按指孔的數來稱呼;傳統笛子均為六個指孔,以按住指孔的指數來作為調門兒的稱呼,按住幾個指孔就稱為“幾眼調”,如:按住三個指孔就成為“三眼調”,以此類推。由于取音標準分為以“六”為基礎和以“五”為基礎兩種,所以具體推算出來的調門兒,其結果不一樣。
      4.以所開(不按住)指孔的數目來稱呼;這種算法與上述方法正好相反,以所開的指孔數目來作為調門兒的稱呼,則開三個指孔就是“三個頭調”,其取音以“工”作為基礎,以此類推。
      以上是集中常見的調門稱呼和推算方法,要注意的是傳統笛子是勻孔笛,在發音上不是十二平均律,也并不完全符合三分損益律,一支曲笛連翻七調有相當難度,技巧高超的樂手采用“叉孔”技術和改變吹奏“氣流”等方法,來調節細微音高變化可以接近十二平均律。在一根笛子上,以小工調為基調,以“工”為翻調音,筒音為A計算,小工調(D)、正宮調(G)、乙字調(A)、尺字調(C)為較容易演奏的四個調。
      工尺譜的一字多義
      工尺譜記錄半音的譜字,經常省略掉“下、大、高、低”的前綴,造成“工和下工”、“凡與高凡”不分的一字多義情況。遇到這樣的曲譜時要特別注意,如果按照譜字唱很可能不成曲調。根據工尺譜譜面來看,這種情況多出現在“乙”或“凡”兩個音形成特殊旋律時,如“乙、凡”之間的增四、減五關系時,就要根據旋律走向和調性關系來判斷是否出現了“一字多義”的情況。
      有些工尺譜譜面很容易演唱,但顯得旋律平淡無味兒,節拍也顯得比較呆板,會出現“乙、凡”不成旋律的情況。如:在楊蔭瀏與王季烈前輩記錄的《邯鄲記·掃花》片段中,就應根據旋律走向將“乙”唱為“下乙”,并將“工”唱為“下工”,以使旋律線條更加優美,樂句婉轉通順。
      工尺譜的移調記譜
      在清代前后,不同調高的曲牌連綴演唱形成聯套曲體時,工尺譜譜面為了方便記錄和演唱,將不同的音高統一記錄在一個調高上形成了“移調記譜”法,形成了以小工調為基礎的固定唱名法。在這種記譜中,經常會出現一字多義的情況,以形成調性調高的移動。清代湯斯質的《太古傳宗》、華秋萍的《借云館小唱》中均保留了大量的移調記譜方式。
      華秋萍的借云館小唱《三陽開泰》中,記錄的正調指的是琵琶的正調定弦1=D(小工調),所以演唱的記譜是小工調,但實際調高卻是1=G的正宮調,從旋律上看是采用“清角為宮”的方式形成的上方四度轉調,由此推算可知,它的實際調高還是在1=G的正宮調上。在調性上的連續轉調,如果不采用“移調”記譜和“一字多義”的演唱方式,僅從工尺譜的譜面上所標記的譜字視唱,無法唱出旋律的風格與韻味兒。這也提醒我們學習工尺譜,要多多學習、多實踐把工尺譜靈活運用到現實的演奏、演唱中。工尺譜的移調記譜和一字多義,在聲樂類作品中運用比較少,更多的是出現在器樂工尺譜中。
      歷史文獻中保留了古代固定調工尺譜的形式,今天民間也有采用固定調工尺譜的樂種,學者們通過對后者的研究和分析,基本能夠復原早期工尺譜音樂旋律的原貌。現存古老樂種及使用的工尺譜
      (1)西安鼓樂:流行于西安附近地區的古老民間樂種。主奏樂器是笛子,其調門兒分為“上調、尺調、六調、五調”,其調首為“合”。
      (2)智化寺音樂(北京):以智化寺為代表的北京地區的佛教音樂,民間亦有流傳,主奏樂器是管子,其調首為“合”。
      (3)福建南音:又稱南管、南曲,流行于福建閩南地區。主奏樂器是洞簫、品簫,其調首為“尺“。
      器樂工尺譜特殊的演唱法
      在器樂工尺譜的傳授過程中,有一種特殊的讀譜演唱方式,(西安鼓樂中也被稱為“韻曲”)。在前文曾經提到工尺譜中有所謂“大字”和“阿(e)口”的概念區別,“大字”是被記錄在樂譜的主要音高框架,“阿口”是教學和日常演練的“讀譜”,用“哼、唉、咳、呀、地”等象聲詞填充與大字之間的音高,而器樂實際演奏的音樂,包括“大字”和“阿口”共同組成的旋律,其“大字“是永恒不變的,但“阿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許樂手們進行即興發揮。工尺譜字是所謂的“大字”,被記錄在譜面上的音樂框架,而“阿口”是譜面所不體現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器樂的工尺譜絕不能按照西方視譜的方式演唱,必須經過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才能真正掌握工尺譜的原生態韻味兒。
      宋代俗字譜是工尺譜的早期另類形式,源自吹奏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所以也叫做管色譜,其全稱是“管色應指譜”。從“應指”的名稱可以看出,這種譜子是用某符號對應某一指位的書寫標記。在一只管樂器上,某一固定的指位是和某一固定的音高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標記這一指位的指法符號也只有一個固定的音高,所以宋代俗字譜屬于固定的唱名系統。
      現保留俗字譜的文獻主要有:史浩(1106-1194)《?峰真隱漫錄》;朱熹(1130-1220)《琴律說》;姜?《白石道人歌曲》(1155-1221);張炎(1248-約1314后)《詞源》;宋末陳元靚《事林廣記》;明末王驥德(?-1623/1624)《曲律》等。宋代《樂府渾成集》殘譜等文獻中,《樂府渾成集》中,以姜?《白石道人歌曲》中記載的17首旁綴俗字譜詞樂最為珍貴。
      《白石道人歌曲》的譜字符號與今日通行的工尺譜字,呈簡寫異體與正規寫法的關系,其對應關系比較明顯。《白石道人歌曲》中的節拍,沒有板眼符號的痕跡,各家對此的看法不一,有散板、一字一音、失拍等多種說法。《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工尺譜三個常用節奏符號:(1)大住(延長二拍);(2)小住(延長一拍);(3)折字(“豁腔”或“落腔”)。通過楊蔭瀏先生及音樂界前輩學者的研究,判定《白石道人歌曲》為徵調式系統的“七宮四調”。
      樂譜是記錄音樂的工具,但它又是一種音樂觀念和音樂理論的集中體現,更是一種音樂文化。學習樂譜的過程就是了解、領會乃至研究某個國家和民族的音樂基礎理論和基本觀念的過程。近代以來,中國音樂在西方音樂的影響下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轉型,在樂譜方面體現尤為明顯。簡譜、五線譜成為正規音樂教育的通用樂譜,工尺譜以其特有的方式保留在民間,僅成為少數專家與學者研究的對象。我國古代樂譜文獻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工尺譜記錄的,在現今的田野工作中很多民間藝人使用的也仍是工尺譜,作為音樂工作者不掌握工尺譜就談不上對古代音樂文獻的掌握,也會在實際調查中遇到與民間藝人無法溝通的難題。盡管有些文獻已經譯為簡譜,但如同語言,靠翻譯過日子永遠掌握不了民間原生態音樂的真諦。
      總之,工尺譜是中國傳統樂譜中流傳最廣、應用最多的一種譜式,不僅記錄著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而且負載著歷史上我國人民對民族音樂的記載與傳承等重要的音樂文化信息。對于工尺譜知識的學習,不僅是了解一種樂譜,更是步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之門的途徑,學習工尺譜其主要宗旨在于繼承、保存、了解我國的傳統音樂,使傳統的工尺譜成為我國民族音樂體系中,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趙曉楠.《聲樂類工尺譜常識與演唱》 中國音樂學院教
       材 2008年
      【2】俞振飛.《振飛曲譜》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2年
      【3】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8年
      【4】杜亞雄.《中國民族基本樂理》 中國文聯出版社 1995年
      【5】楊蔭瀏.《工尺譜淺說》音樂出版社(北京)1962年
      
      作者簡介:
      李錫波,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現為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08級碩士研究生 ,專業:音樂學 ,研究方向:器樂演奏。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av免费成人在线| 秋霞鲁丝片成人无码|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软件| 西西大胆午夜人体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人妻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网站免费观看永久视频下载|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天堂中文8资源在线8|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国99久9在线 | 免费| 三级三级三级A级全黄| 成人一区二区不卡国产| 手机看片AV永久免费| 黄色A级国产免费大片视频| 中文字幕AV无码一二三区电影|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午夜| 99九九视频高清在线| 久久月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日本高清无卡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鲁丝不卡|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久久 | 国产A级作爱片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大豆网 |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男同精品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福利一区二区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