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申小龍 對于西方,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五線譜了(公元9世紀末意大利的教堂當中,僧侶們用紐姆譜(Neumes,一種在歌詞上方寫下簡單的符號,以提示聲調的變化。)來“演唱”拉丁文的圣詠。后來經過時間的磨礪和成熟,從十世紀開始,紐姆譜發展成更為精確記錄音高的線譜形式,從最初畫一條紅線代表的F音,逐漸發展到兩線、三線和四線等不同顏色的線條,表明四個固定的音高。到11世紀時,意大利僧侶圭多· 達· 阿萊佐(Guido d’Arezzo, 開始以四線三間的譜表記載格里高利圣詠。線與間之間代表音程上的二度,線與線或間與間則表示三度音程,為現行的五線譜奠定基礎。至15世紀,五線譜發展成熟,成為西方完善的記譜法沿用至今)。 圖1:從紐姆譜到五線譜 那么,對于中國,你們所知道的傳統樂譜有哪些? 宮廷雅樂所用的律呂譜、宮商譜;古琴用的文字譜、減字譜;唐代的燕樂半字譜、宋俗字譜;明清以來的工尺譜、瑟譜、笙譜、笛譜、塤譜,鑼鼓經譜,二四譜,三弦天干譜,曲線譜、聲曲折、步虛譜(道教音樂所用),苗族三線譜,藏族央移譜等。據不完全統計,共有30余種。在這么多種傳統樂譜中,其中自明清以來,民間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工尺譜了。“明清以來有不少聲樂曲和器樂曲都是用這種譜式記寫的,目前在民間應用工尺譜記寫的樂曲中,也以屬于這一系統者為最多。”[1] 工尺譜在產生之初就與中國傳統的樂器、宮調、樂律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工尺譜是必須要認識、了解和掌握的。 圖2:《牡丹亭·遊園》【皂羅袍】【好姐姐】《粟廬曲譜》 狹義:專指明清以來流行的用工、尺等漢字來記寫樂曲的樂譜譜式,屬于文字譜的一種。這其中的工、尺等漢字就是唱名。明清時代十分流行的昆曲工尺譜、琵琶工尺譜以及大量的民間音樂所使用的樂譜。 廣義:廣義的工尺譜則涉及到工尺譜的歷史,因為在工尺譜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樂譜譜字形態,這些樂譜在譜字形態以及其它某些方面與工尺譜不盡相同:“從唐代以來,我國民間應用這種記譜形式,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但同是工尺譜,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和不同樂種所具體應用的,卻并不完全相同。在音高、節奏、調名等符號的寫法上和他們所代表的意義上,相互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別。”[2] 但從本質上來看,由于其沒有脫離工尺譜的讀音、宮調系統以及其與工尺譜的淵源關系等等的約束而成為工尺譜體系的樂譜。這樣的樂譜應包括燕樂半字譜、俗字譜等。因此,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它們也應當歸入工尺譜的研究領域。 1、書寫格式 昆曲工尺譜的譜式一般都是將譜字記于唱詞的右側,但譜字的書寫方向有所不同,可分三種類型: (一)玉柱譜(一支香):“工尺譜的一種書寫樣式,譜字垂直注于唱字右邊,狀如玉柱,俗稱“一支香”(一炷香)。乾隆時《九宮大成》、《吟香堂曲譜》、《納書楹曲譜》皆用此式。”[3] 圖3:《荊釵記·男祭》【新水令】《納書楹曲譜》 ▼【昆曲】《荊釵記·男祭》【新水令】 石小梅 專輯:【昆曲】玉簫聲冷 (二)一字譜:“工尺譜的一種書寫樣式,譜字采用橫式,故稱。”[4]譜字自左向右與唱詞成 90度角橫寫,如《遏云閣曲譜》。因讀來較費力,這種譜式一般較少使用。 圖4:《牡丹亭·驚夢》【鮑老催】《遏云閣曲譜》 (三)蓑衣譜:“工尺譜的一種書寫樣式。譜字斜注于曲詞旁,壯如蓑衣,故稱。此式觀看方便,運用普遍,《集成曲譜》、《與眾曲譜》等皆用此式。”[5] 譜字自左上方向右下方與唱詞成 45度角斜寫,為近代手抄及刻印曲譜中最常使用者。譜既易識,又不至因工尺字過多時容易混淆。如《粟廬曲譜》、《集成曲譜》、《與眾曲譜》、《六也曲譜》等手寫影印本的樂譜多用這種格式。 圖5:昆曲大家紅豆館主傅侗手寫工尺曲譜真跡 2、昆曲工尺譜譜字(音高符號)字音讀法、與五線譜、簡譜對照表 工尺譜中的“尺”讀chě,其余字和普通話讀音相同。參見下表。 圖6:工尺譜字音讀法 工尺譜標示主要旋律的工尺譜字(漢字),由10個譜字來表示。其書寫方式為: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六”是“合”的高八度,“五”是“四”的高八度,“乙”是“一”的高八度。 記寫低八度同名音高工尺譜字時,將末一筆向右下撇勾,記寫高八度同名音高工尺譜字則加“亻”字邊(亦有草體寫法將末一筆向上提勾者)。若高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挑或加偏旁彳,若低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撇。 昆曲工尺譜采用以“上”字為調首(關于調首,將在第三講詳細論述)的首調體系。以曲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并以笛色來定調,因此,工尺譜字本身只表示相對音高,而其絕對音高是不定的,要靠對樂曲用調的標識來確定。下表所示的譜字“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對應的唱名“sol、la、si、do、re、mi、fa、sol、la、si”只是相對音高。 圖7:昆曲工尺譜字與五線譜、簡譜對照表 3、昆曲工尺譜記譜符號說明 昆曲工尺譜的記譜主要可分成三個區塊:一為工尺字,標示樂曲之旋律;二為板眼符號,標于工尺字右側,表示樂曲的節奏;三為換氣符號,又稱為“靴腳”,標于工尺字左側,表示換氣、偷氣所在。 [1]楊蔭瀏·工尺譜淺說[M]·音樂出版社,1962年9月。第1頁。 [2]楊蔭瀏·工尺譜淺說【M】·音樂出版社,1962,9.第1頁。 [3]吳新雷·中國昆劇大辭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5.第551頁。 [4]吳新雷·中國昆劇大辭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5.第551頁。 [5]吳新雷·中國昆劇大辭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5.第551頁。 工尺譜字只能表示樂音的相對高低。而音樂的節拍節奏,又由什么來表示呢?那就是板、眼,以及各種不同數量的板眼組合。這種不同數量的板眼組合,也被稱為板式(節拍形式)。 板眼的作用,在《新定九宮大成北詞宮譜》“凡例”中說的很明白:“曲之高下疾徐,俱從板眼而出,板眼斯定,節奏有程。”這句話說明,音樂作品的節奏和節拍都是從板和眼來確定的。 “昆曲以鼓板按節拍。強拍擊板,稱‘板’;次強拍或者弱拍以鼓簽擊鼓,稱‘眼’。板和眼都是以一拍為單位。因此在工尺譜中,板和眼又用以標示節奏和工尺時值。板眼符號記在直排譜字的右側,通常以“ヽ”(或者“ㄨ”)表示板,以“·”和“〇”表示眼。”。[1] 一板與一眼都表示一拍的時值。不同數量的板眼組合,形成不同的板式。其板式有如下幾種: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眼板)、一板三眼(三眼板)和加贈板的一板三眼(贈板即為重復一次三眼板)等板式(這其中散拍子就是散板,1/4拍就是流水板,2/4拍是一眼板,4/4拍是三眼板)。 先說板、眼:以下是昆曲板眼含義、符號及其用法: 昆曲的板眼符號看起來比較復雜,實際上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和音字同時點下的板或眼,即實板與實眼;一種是在音字發出之后的延長中或結束后點下的板或眼,即虛板與虛眼。 圖1:《長生殿·酒樓》【集賢賓】《粟廬曲譜外編》 再說板式(節拍形式) 1. 散板:“曲譜中除在樂句末尾擊一底板表示停頓或休止外,不點其他板眼。演唱時節奏比較自由。但散板并不意味著節奏的松散或隨心所欲。散板的音程結構,包括樂音的長短、強弱、徐疾仍都有一定的規律。音符的時值常常取決于歌唱的感情。散板長于表現激動的戲劇情緒。”[2] 散板節拍自由,譜字時值長短全靠演唱者自己掌握,故譜中無板眼標記,只在樂句結尾處的譜字右下方標以底板符號“一”以識之。 [清]王德暉、徐沅澂《顧誤錄》在談及“散板”時說:“曲之有板者易,無板者難。有板者,聽令于板眼,尺寸自然合度。無板者需自己斟酌緩急,體會收放,過緩則散慢無律,過急則短促無情,須用梅花體格,錯綜有致;有停頓,有連貫,有抑有揚,有伸有縮,方能合拍。”[3] 散板譜字,并非可以任意自由處理,只是這些譜字的拍值不適合用常規均勻的節拍來演唱和限制。古代多靠師承來給散板譜字做相應的節奏處理,修習者也應具備多方面的修養,才能很好的把握。散板在南北曲中皆有,而北曲猶多用,用于引子或套曲中的開始或結尾。散板譯譜作“サ”。 2. 流水板:有板無眼,只用到實板“ヽ”和腰板“└”兩種板眼符號。譯譜中,可譯作 1/4 拍,但要說明的是,并非所有的流水板都是 1/4 拍。 流水板:《長生殿·埋玉》【越恁好】(視頻) ▲【昆劇】《埋玉》 2/2 《哭像》 1/3 3. 一板一眼:由一個強拍和一個弱拍相間組成,所用節拍符號有實板“ヽ”,實眼“O”,腰板“└”和腰眼“△”。一板一眼譯譜可作 2/4 拍。 一眼板:《彈詞》【六轉】 4. 一板三眼:由一個強拍和三個弱拍組成,共四拍。其中第一拍稱實板,標記為“ヽ”第二拍稱頭眼,標記為“· ”,第三拍稱中眼,標記為“O”,第四拍稱末眼,標記為“· ”。頭眼和末眼又稱“小眼”。此外還用到腰板“└”、腰頭眼、腰中眼、腰末眼等節拍符號,其中腰頭眼、腰末眼均用稍小的“└”標記,腰中眼用“△”標記。一板三眼譯譜作4/4 拍。 三眼板:《牡丹亭·游園》【皂羅袍】 5. 一板七眼(帶贈板的一板三眼):是昆曲中速度最慢的一種板式,只見于昆曲的南曲。將一板三眼四拍放慢一倍成八拍,第一拍和第五拍打板,其第五拍本來為一板三眼之“中眼”,因增加一板,故稱其為“贈板”或“襯板”,符號標記為“ㄨ”;腰贈板符號為“|ㄨ”,其他符號與一板三眼同。譯譜可作 8/4 拍或 4/2 拍。 下面列表比較各板式之板眼標記: 練習譜例1: 練習譜例2: 練習譜例3: ▼附:《工尺譜游戲》音頻 專集: 純美之聲 [1]吳新雷·中國昆劇大辭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5.第553頁。 [2]吳新雷·中國昆劇大辭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5.第554頁。 [3]傅惜華編:《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248頁。 ![]() 此文原創作者申小龍系【樂迷心竅】原創組成員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