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如孩子學走路時,不要總是扶著她,有心的父母可以發現,那些總是由父母扶著練習走路的孩子學會走路所花的時間比那些自己去練習走的孩子所花的時間要長。 孩子三歲,上街的時候就要讓他幫你提東西。 孩子到了五六歲,就要讓他掃地擦桌子,并告訴他如何節省用電,還可以教他們整理自己的房間。 孩子上學,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安全知識,要他們自己走路上學,放學自己回來,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 孩子放學后,要他順便到菜場去買菜,以便減輕父母的壓力。 節日里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臟是生活的一部分。 適當讓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 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餓。 培養孩子各種生活技能,讓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孩子十五歲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鍛煉自己,接觸社會,培養吃苦精神。 父母要舍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 02.孩子要自立。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志,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在家里,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礎。 03.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煉。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比如,天氣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兒園。父母不遷就孩子,頂著寒風帶著孩子去幼兒園。 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會和孩子像平常一樣去沖涼,而不是倒頭便睡。 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幾米就要到達預定的終點了,孩子喘著氣不想再跑。父母鼓勵著孩子,一起奔到終點。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在鍛煉磨礪著孩子,使他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使他們能吃苦。越是愛護孩子,就越要加強他的吃苦教育。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