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915字丨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左右 前天遇到一位走一會腰就很痛,但是一躺下來就很舒服的病人。在我讓他躺在治療床上幫他進行了治療之后他當時感覺輕松了,但是讓他下地走了一會之后馬上就又開始痛了,我一摸他的腰發現又變得很緊了。 因為我遇到的這類病人也比較多了,所以我很快就意識到了他這個問題的根源一定不在腰上。其實像這類腰痛的病人是非常典型的腰部被迫成為了腰以下的脛腓骨或者足踝的“備胎”,脛腓骨或者足踝之所以需要腰部產生這樣一個緊張來做“備胎”是因為脛腓骨和足踝本身結構不足以完成一個簡單的走路需要的“安全保障”,進而不得不依賴一個僵硬和不恰當的肌緊張來維持穩定。說到這里肯定有人要問:“為什么總說是脛腓骨和足踝的問題?它們就那么愛出問題嗎?”,其實脛腓骨和足踝的問題很有可能就是腰臀部異常的肌肉或者筋膜的緊張引起的,但是我們不能說我們把這些肌肉或者筋膜放松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因為“緊張”本身不是問題的中心,在這里去糾結那個地方“先”出的問題,那個地方“后”出的問題意義不大,因為錯誤的共構模式一旦形成,再去討論這個“先后”只會讓你掉進一個“找根源問題”的陷阱當中去。 其實這個時候我們首要解決的應該是這個錯誤的共構模式正確的功能排列,而不是“緊張”本身。而要解決這個排列的問題就要從它這個錯誤共構的模式開始,遵循這個模式的規則。 正如運動訓練專家GaryCook和MikeBoyle所說,髖關節要的更多的是靈活性,而腰椎要的更多的是穩定性。當我們的髖關節的活動能力受限后,就很容易去找個“備胎”來建立補償機制。其中一種現象就是當屈髖能力受限的時候,會引起腰椎的過度屈曲代償和旋轉代償,在靈活性喪失的情況下,所有形式的穩定性都是不真實的!而讓髖關節喪失靈活性喪失靈活性重要的原因就是脛腓骨的對位和足踝的力線。 記得以前在醫院的時候看到有位同事幫病人做腰椎的手法復位,當時扳完之后那位病人突然感覺腰部產生了難以忍受的劇痛,蜷縮著身體,表情極其痛苦,整個人都不敢動了,輕輕的動一下腿就感覺腰上一陣劇痛,整個腰部肌肉全部處于痙攣的狀態,非常的硬,連壓痛點都找不了。其實這個病人出現的這種癥狀是一個典型的腰椎小關節滑膜嵌頓,腰椎的上下關節突之間形成小關節,關節周圍有關節囊,而且有小的滑膜組織。當我們的腰椎在進行前屈和旋轉運動的時候,小關節間隙張開,滑膜就跑進關節間隙,在腰部伸直的時候,滑膜如果被暫時夾在關節面之間,就會引起滑膜嵌頓。 由于滑膜組織內含有豐富的神經,所以可引起腰部劇烈疼痛。而且有滑膜嵌頓的關節還會產生關節交鎖,從而讓腰椎的活動受限。我的這位醫生朋友在幫病人做手法復位的過程中就是出現了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病人腰上的肌肉是繃的死死的,而且你逮著它去松還很難松開,因為這里變緊的肌肉只是一個身體在設計“安全模式”的時候安排的一個“備胎”,這個時候如果做復位就會很容易出現小關節滑膜嵌頓。 我們都知道大腦控制的是我們身體的動作模式,而不是具體某塊肌肉。而這個動作模式的根就是結構功能的正確排列。在我們的大腿前側和后側有兩組“假穩定肌”,它們分別是股直肌和股二頭肌、半腱半膜肌。 之所以叫它們“假穩定肌”是因為當我們在從坐位到站位的時候這四塊肌肉的長度是不發生改變的,非常神似穩定肌,但其實它們并不是穩定肌。只是因為股直肌在髖關節處延長,在膝關節處縮短,而股二頭肌、半腱半膜肌又是在髖關節處縮短,在膝關節處延長,它們之間相互抵消了。這看似無效的動作模式是如此的高效節能。因為這兩組“假穩定肌”的長度沒有發生改變,所以它對膝關節和骨盆位置以及淺層筋膜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要求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髖膝踝共同的一句號召,這句號召就是:“我們是一個功能共同體,相互挪借是我們友誼的最佳表現”,而決定髖膝踝功能共同體是建立一個正常穩定的“補償機制”,還是建立一個異常不穩的的“錯誤共構”主要的決定因素就是脛腓骨和足踝,筆者這些年來基本上從來沒有去專門動過任何一個腰痛或者膝痛病人的骨盆的位置,因為骨盆是被架在身體中間的,身體受力的調整一定不會從骨盆開始,不管你怎么扳骨盆,效果肯定都只是即時性的,除非你讓這個病人從直立行走變成腹爬。 上述這位病人在我幫他調整了脛骨之后腰松開了。其實像這類病人我們每次治療都需要在治療床上治療完之后讓病人在地上走兩圈,然后在躺到床上去摸摸看他的腰是不是又變得很緊了,這個對比很重要,這關系到我們確定他的腰痛有沒有遠端張力限制最簡單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