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華夏傳統信仰華夏民族在幾千年文明傳統中,也有自己強大的精神信仰。想想看,那個本只有幾千人的黃帝部落,如果沒有統一的,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信仰,怎么可能發展成為上億人的華夏-漢民族,并五千年連綿不絕呢?僅僅依靠造紙、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自然發明,我們這個民族怎么可能創造出那個無與倫比的漢唐文明,引四方諸國競相來朝,不動兵戈便臣服于我漢官威儀呢?華夏傳統信仰以華夏先人獨有的視角和智慧,解釋了世界的本源,并對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了嚴謹而深刻的思考。 在英語中,宗教(Religion)一詞源自拉丁語的Religio,意指“連接”。而這一意思的起源與“宇宙萬物相互連接”的對宇宙實體的表現有關。從現代物理學觀點來看,如果理解分形理論就可以較易理解宗教真正的意思。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M. T. Cicero, 前106-43年)在其著作《論神之本性》中使用了拉丁文relegere,意指在敬神行為上的“集中”和“注意”,與現代宗教的含義掛上了鉤。同時他還使用動詞religere,指在神靈崇拜上的嚴肅認真。公元4世紀,羅馬基督教奧古斯丁(A. Augustinus, 354-430年)也使用religare一詞,指神人之間、神靈之間的重新結合和聯盟。古希臘人雖有表達對神的敬畏、虔誠及與之相關的戒律禮儀,卻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其著作《論神之本性》中使用過Relegere(意為反復誦讀、默想)或Religere(意為重視、小心考慮),可見他當時認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嚴肅認真。另外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在《論真宗教》及《論靈魂的數量》皆用過Religare,代表人、神與靈魂間的重新結合,以人神聯盟說明人與神之間的密切關系。奧古斯丁又在《訂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來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擇及決斷,人需要靠重新考慮和選擇與神修好。故Religio一詞在拉丁語的原意應為人對神圣的信仰、義務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間的結合修好。由此可見,Religio與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雷同卻不等同。[1] 而“宗教”一詞在漢語里面有著獨特的意境和解釋。據許慎《說文解字》:“宗,尊祖廟也。”所以宗教就是有祭祀祖先的形式,并能用正確的學說和道理來教化民眾。教,就是教化,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2]。崇拜與教化必須完美結合,做到知行一體,這才合乎天理。華夏傳統宗教信仰相對他族來說并不特別強調要對神祗的崇拜,只需要有敬天法祖一類的形式就可以了,因而始終對鬼神一直抱有不置可否的態度。有的明鬼神,有的去鬼神,還有的虛鬼神。但借助神祇的或者祖先的名義來教化民眾卻是各類宗教信仰的共同形式和內在需求。因此,華夏“宗教”這一概念,比起英文的“religion”和拉丁語的“Religio”,突破了人與神的溝通與崇拜這一基本層面,強調(圣)人與(凡)人之間的溝通與學習這一深層次的需求,可以說也是更準確而深刻的反映了人類這一社會現象的本質。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現代漢語里的“宗教”一詞是對西文“Religion”和“Religio”的不恰當翻譯,后者應翻譯為“神諭”或者“神教”才更為貼切;而以“敬天法祖”為主要形式的華夏傳統教育活動才是“宗教”一詞的本原意義。 1.2.1 先秦時期先秦時代出現了諸多哲學流派,它們或許不足以構成獨立的宗教或者信仰體系,但深入的研究分析過后,它們之間能找到一個共同的源頭。無論是先秦顯學墨家,還是影響后世2000年的儒家,或者黃老鼻祖道家,再或者戰神之學兵家,都頻繁提及兩個核心詞匯: “天”和“道”。或許這些先秦諸子學說只是那個共同信仰的不同分支流派而已,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實踐對天道的理解;抑或它們創造并豐富了天道信仰的內涵,讓夏商周時期樸素的上天崇拜變得更立體和深刻。也許有一天,這些承載了兩千年華夏智慧的大河們終將匯入一個共同的終點。 本章節中我們主要介紹和分析了儒、墨、法家的思想內容。他們代表了華夏中國三種不同的認知和主張,也揭示了在這之后兩千多年,古典華夏是如何一步步滑入了專制與胡漢混建的深淵。我們這個民族本是高貴、耿直、勇武、守信的族群,不屑于怯懦、猥瑣、欺騙和虛偽。當我們這個現實的中國變得越來越功利和浮躁的時候,回頭看看華夏先賢們的行知,也許會得到一些啟示。 [1]引用了互動百科baike.com對“宗教”的解釋 [2]參見《中庸·首章》,上天賦予人類本性,遵從本性就是道,追尋道的原理就是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