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藝術是什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克羅齊采取了先破后立的方法。他關注的首先是傳統文論中的謬誤。通過對這些謬誤的駁斥,克羅齊闡明了藝術不是什么,并以此來界說藝術。換言之,在克羅齊看來,要說明藝術是什么,首先要說明它不是什么。只有通過對藝術不是什么的分析,才能得出藝術是什么的結論。 (一)藝術不是什么 最初,克羅齊曾對藝術做出過四個否定性的界定: 1. 藝術不是物理的事實 克羅齊認為,人的心靈由于愛慕美的事物,總是急于從外部自然中尋找出事物美的原因,例如某種顏色是美的,某種形狀或某種聲音是美的等。其中典型的例子如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數的和諧”的觀點。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從事物的物理事實上去尋找事物美的原因。克羅齊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他從兩個方面來批判這種思路。首先,他認為,藝術是真 實的,而物理事實是不真實的,因此藝術不是物理事實。為什么說物理事實是不真實的呢?克羅齊從他的唯心主義哲學觀出發來考慮這個問題。他認為,只有心靈的才是真實的。藝術是一種心靈活動,是心靈所能掌握的東西,所以是真實的;與此對立的是“被動的”自然,物理事實只是自然,而不是心靈活動,所以是不真實的。總之,“物理事實并不擁有現實,而許多人為之獻出畢生精力并從中得到崇高樂趣的藝術則是高度真實的;物理事實是不真實的,因此,藝術不可能是物理事實。””其次,克羅齊指出,不能用物理的方法來構成藝術。例如,我們撇開詩的含義,不去欣賞詩,而去數一遍詩的詞數,并且把單詞分為音節和字母;這種工作對排字工人或許有用,但對藝術的欣賞者和學者卻毫無用處,因為這些物理的事實與詩的美毫無關系。如果我們不去考慮雕像的審美效果,而去稱雕像的重量,量雕像的大小,這種工作對包裝雕像的工人有用,但對欣賞雕像的人卻毫無用處,因為這些物理的事實與雕像的美也沒有關系。這樣看來,既然藝術不是物理的事實,那么,“當我們要去看透藝術活動的本質和方式的時候,用物理的方法去構成藝術完全是無用的。””這里透露出克羅齊思想的一個特征,那就是注重精神而忽略物質的因素。克羅齊正是由于做出了這個否定,才最終走向了他獨特的表現主義理論。 2. 藝術不是功利活動 克羅齊認為,功利活動有兩個特點,一是有用,二是傾向于求得快感和避免痛感,而藝術與這兩方面都沒有關系。首先,藝術沒有實際的用處;其次,藝術給人帶來的是美感而不是快感。克羅齊著意區別了美感和快感。他認為,喝水解渴的快感,露天散步、伸展一下四肢以便使血液循環更加暢通的快感,或者獲得盼望已久的工作崗位以使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安 頓下來的那種快感等等,都與藝術無關。藝術帶給人的美感與這些快感完全不同。他還舉例說,比如,一幅畫可能是丑的,但是,這幅畫所畫的人物是我們所熟悉的一位朋友,因而這幅畫引起了我們愉快的回憶;這樣的一幅畫不能帶給我們美感,卻可以帶給我們快感。反之,一幅畫可能是美的,它能帶給我們美感;但這幅畫被我們的對手或敵人所利用,因而傷害了我們,使我們怒火中燒。這樣的一幅畫沒有帶給我們快感,卻帶給了我們美感,這也充分說明,美感與快感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因此,他反對美學史上的游戲說,弗洛伊德的性欲說等。當然,克羅齊也承認,快感主義美學(即認為“美感即快感”的美學理論)也有其相對的合理性,因為美感與快感常常是相伴隨的,盡管兩者并不是同一的。如果說,克羅齊的第一個否定是對藝術物質性的否定,進而轉向對精神性的肯定的話,那么,這個否定則是通過對功利性的否定,通過對生理快感的否定,再次肯定了藝術活動的純粹精神特性。 3. 藝術不是道德活動 克羅齊認為,審美判斷和道德判斷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判斷。他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證。第一,道德活動盡管不等于功利,但它必然涉及到功利的考慮;而功利的考慮和審美無關。第二,道德的完善不能造就藝術的完善,道德的區分不能用于藝術。克羅齊說:“善良的意志能造就一個誠實的人,卻不見得能造就一個藝術家。”即使一個審美的意象顯現出:一個 道德上可褒或可貶的行為,但是這個意象本身在道德上是無所謂褒貶的。世間沒有一條刑律可以將一個意象判刑或處死,世間也沒有一個法庭,或一個具有理性的人會把意象作為他進行道德評判的對象。說一個意象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就如同說一個三角形或正方形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一樣荒謬;因為這些意象猶如音樂家頭腦中的音符,具有純藝術的功能。 第三,傳統上對藝術的各種道德功能的強調,實際上都是強加給藝術的,并不是藝術本來的特征和功能。克羅齊說:“加給藝術的目的,如:把人們引向善良,使人們憎恨邪惡,糾正或改善風俗習慣等,都是道德學說的派生物;在對下層階級的教育中要求藝術家給予合作,去加強人民的民族性、戰斗性,去傳播勤勞樸素的生活理想,這也是道德學說的派生物。這些事情是藝術所做不到的,正象幾何學也做不到一樣。”這個區分實際上是對以道德判斷來取代審美判斷的傳統美學的一種反擊,它體現出克羅齊對現代藝術自律性及其發展趨勢的敏銳把握。 4. 藝術不是概念或邏輯活動 克羅齊是從藝術的意象性出發,來區別藝術和概念的。他說:“意象性這個特征把直覺和概念區別開來,把藝術和哲學、歷史區別開來,也把藝術同對一般的肯定及對所發生的事情的知覺或敘述區別開來。意象性是藝術固有的優點:意象性中剛一產生出思考和判斷,藝術就消散,就死去:它死在變成批評家的藝術家身上,死在那些冥想者身上,他們由著迷藝 術的欣賞者變成了冷靜觀察生活的人。”那么,什么是“意象性”(ideality)呢?ideality這個詞的詞根idea源于希臘文,意思是外物在人的頭腦中形成的形象。一件事物印人我們頭腦中,我們心中便知道它有如何的形象,對于那個事物就有一個idea。藝術所給予我們的是形象,當然也是具有“意象性”的。人們總是把審美的知識比做夢境,而把概念的邏 輯的知識比做清醒狀態;換言之,人們總是認為概念的邏輯的知識是真的,而藝術是假的。而在克羅齊看來,在審視一件藝術品時,誰要是問藝術家所表現的東西從推理上或歷史上說是真的還是假的,那他就是問了一個毫無意思的問題,因為概念的邏輯的知識的目的在于區分現實(real)與非現實,而藝術由于其意象性,其特點恰恰在于現實與非現實的難以區分。克羅齊通過對邏輯的知識和直覺的表現之間的嚴格區分,為藝術自身的某種合法化確立了堅實的基礎。克羅齊在后來為《大英百科全書》寫的“美學”條目中,進一步地否定了更多的內容,從這四個否定發展到七個否定,即:(1)藝術不是哲學,這使得藝術和一切邏輯的抽象的活動區別開來,它屬于形象的范圍;(2)藝術不是歷史,即藝術不同于事實,無需在藝術品面前做出真偽判斷;(3)藝術不是自然科學;(4)藝術不是想象的游戲,而是一種幻想活動,因為在藝術中,想象被激情化解為明確的直覺;(5)藝術不是直接的情感,而是經過升華的“精神表現”,它表達出情感的“普遍性”和“無限性”;(6)藝術不是解說和宣講,也就是說,藝術是不含有實用目的的活動,不能把手段溶化到目的之中去,藝術的特征是席勒所說的某種“不確定性”;(7)最后,藝術和其他任何實用活動都無關。P16-20 |
|